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路径探究

2020-03-25 09:44崔洋洋杨春晖王伟
法制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路径探究

崔洋洋 杨春晖 王伟

关键词 民族高校 网络化育人 路径探究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SZ2019Y06)“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路径探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崔洋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春晖,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王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军事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14

民族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民族观教育、宣传民族政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等方面有着普通高校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涉及到民族方面的问题也因网而生、因网而聚、因网而增。目前,一些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也借助网络影响和毒害当前的大学生,民族高校将网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有效结合,坚持育人方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网络化育人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的现实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网络化育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继承和发展,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五观、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一)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关系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

现实的社会关系则是网络关系及网络教育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网络化育人方式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当前民族高校大学生多为98、99、乃至0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也可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居民”,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也深受网络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开展网络化育人更是紧跟时代脉搏,增强对大学生的“供给侧”,有利于增强育人亲和力和时代感。

(二)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民族高校大学生与其它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而言具有其特殊性,民族高校大学生多来自民族地区,民族性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属性。因此,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建设及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各种民族方面的信息种类繁多、鱼目混珠冲击着大学生视听,不利于正确的民族观、世界观的形成。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工作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宣传舆论引导,引导学生思维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标迈进,引导大学生以民族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世界观等。

(三)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关系到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

当前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分化和西化思想的传播。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对互联网监管的漏洞,打着“人权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等,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甚至对我国的民族事务问题指指点点。民族高校开展网络化育人要加强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民族观教育,宣传我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学生理解我党的政策方针,进一步增强民族归属感、民族凝聚力。

二、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现状分析

(一)网络化育人民族性教育不突出

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有着特殊的职责,网络宣传教育引导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民族为出发点,以民族发展为民族高校育人的核心,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殊为背景民族人才培养为目标。目前一些民族高校在开展网络化育人工作中,民族性不突出,一些官方网站仅仅是信息通知、信息公告上传下达等作用,而非官方网站及一些“两微”平台等也只是事务性工作及日常学生工作、党建工作的宣传和引导。整体的网络平台缺乏对民族性事务的关注,缺少对民族问题的探究,缺少对民族学生的关注,民族性不突出。

(二)网络平台建设协同性较差等问题

目前,各民族高校普遍建成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或移动性的微信、微博网络平台,总体上看各平台对受众群体的吸引力不强、黏着度不高,甚至一些网络平台由学生负责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管。部分平台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形成协同作战的优势,基本上在单打独斗,无法形成强势话语体系。各平台之间缺乏一体联动的有效机制,缺乏统一的协调、沟通、监督。

(三)民族背景的网络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民族高校在开展网络化育人工作中,对师资力量建设投入较少,起步较晚,队伍专业化较差,管理机制不健全。此外具有民族背景的网络宣传、引导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力量建设后劲不足。一些民族高校行政部门、二级学院等负责网络宣传、网络工作指导、通知发送的老师或学生多为临时指派或兼职工作,对民族性知识、民族性文化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

(四)网络民族文化共建共享亟待提升

网络化育人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要求文化产品的创作也要因时而进,创新出反应各民族风情风貌的优秀网络作品。在一些民族高校学生共建共享民族文化发展劲头不足,网络教育的实践性形式较为单一,反应民族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亟待提升。

三、 民族高校网络化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形式为新,铸就网络育人新阵地

1.打造官方网站,构建院校新媒体矩阵

从全局看以教育部为例,构建了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先后推出了“易班”计划等。各高校院系也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平台建设,打造出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的学院主题教育网站或平台。以高校、学院门户网站为平台,加强规划好党政部门、学院以及学工办、团支部等所辖工作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壮大可控可用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形成立体化、交互性的学生网络化育人新媒体联动矩阵。

2. 推进辅导员博客或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

以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评选为契机,着力打造校园内、学院内优秀辅导员个人博客、团体博客,每年开展优秀博客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优秀网文的评选。此外辅导员博客或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更应该立足于抓住民族学生成长需求和认同取向,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升博客内容质量,及时把握评论回复,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平台为基,推动平台协同发展

目前,各民族高校、二级学院都有着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网络平台,总体上看平台缺乏民族新色,缺乏有效监管。此外平台之间互联互通还不够,没有形成集团优势。为此,要加强资源整合,促进融合、沟通、建设、监管。

1. 凸显民族新色,促进平台融合发展

当前青年学生多为95后,在网络平台选择上学生们更有自己的偏好,如微信、QQ空间、B站、微博等。民族高校网络育人平台要与这些平台同频共振,就要打造一批黏着度高、吸引力强、形态丰富的微信公众平台、民族新色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性网站等等。此外,还要促进民族高校的网络育人平台与微信、微博等平台融合发展。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形成立体、多样、交叉融合的学院媒体传播体系。其中门户网站或媒体渠道要抓大放下,院校媒体从宏观角度报道和发声,班级微信平台、QQ可结合班级实情从细微处入手,形成信息的交互式传播。

2.统一归口,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

当前网络传播的舆情环境更为复杂,由民族高校宣传部牵头成立专本部门与二级学院共同配合,建立二级监督机制。学校宣传部统筹官方门户网站,从整体上把控网络舆情、网络评论等。二级学院应该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体平台监管体系制度。切实做好校内院内各网站、微博、微信、互动传播平台等媒体的登记、备案工作,加强对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部门联动工作制度,实行校内部门信息共享,联防联控。

(三)队伍为本,打造网络育人新力量

1. 培养网络建设及管理人才

以少数民族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加大力度培育网络精英队伍,遴选具有民族学识、少数民族背景、具有较高政治素养、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老师及学生,组建网络平台的开发管理团队、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和网络原创资讯团队,发挥学生网络精英团队在网络育人工作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

2.强化辅导员网络教育团队

增强以民族学识和民族背景辅导员、少数民族学生为网络化育人的主体力量,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工作平台,结合日常工作实际,主动开展网上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提升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一批网络能手,善于讲好故事、说清道理。“要让他们在网上“敢说”,坚决抵制抹黑言论受追捧、爱国立场受攻击的扭曲现象”,大力挖掘一批校园、班级网络文化人才,将他们的正面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针对民族性问题、民族方面的理论知识,以教师为指导,进行阐释分析、普及宣传,提升民族素养,提高民族凝聚力。

(四)内容为重,共建共享网络民族文化

1.凸显民族团结,丰富网络文化作品创作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民族高校文艺创作也要因时而进,体现出时代性。在新形势下,要提升网络思政、网络育人时效性,就必须提升网络文化作品的创新。当前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由性,都给一些反华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可乘之机,在网络文化创作上凸显民族团结,宣传民族政策,凝聚民族共识。作品内容要有深度、有民族情怀,讲好民族故事、打造爱国典型,弘扬网络育人正能量。

2.豐富网上教育实践形式,打造精品网络教育项目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活动相结合研发和应用服务,例如,要推出一批优秀网络文章,包括民族风、学风建设、生活感悟、时政方针,阐释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民族问题和民族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推进品学兼优楷模先进人物、成才励志大学生典型事迹、红色讲坛育人成果在网络媒体的宣传及共享。

3.增强网络产品吸引力,发挥网络宣传引导效果

一方面,内容要符合网络文化的传播规律及特点。内容要来自学生日常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尊重学生的创意创新,要重视网络语言使用,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用浅显易懂的事例佐证学生不熟悉、不明白的事理。另一方面,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网络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文章的表达,可以结合图片、动漫、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采用图形并茂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在民族高校文章撰写更要应时而作、应需而作,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民族政策,解读民族热点问题,反映民族风俗人情,做到文风明快。

参考文献:

[1]李虎成.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4):62-65.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要[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 2/t20171207_320825.html.

[3]张文斌.着力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6.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路径探究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路径探究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民族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中职学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究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