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技术在评价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2020-03-25 09:43洪卫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数据挖掘技术不良反应

洪卫兰

【摘要】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和临床特点, 以期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2017~2018年1958份心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报告数据, 对涉及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相关信息进行统计, 并利用数据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建立关联模型以分析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结果 ①1958份心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中有662份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占33.81%。报告中有264份数据报告的构成比≥0.01, 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②引发不良反应频次最高的前3种中药注射剂依次为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灯盏花素注射液。③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以一般的为主, 占88.07%, 而新的、一般的占4.38%, 严重的占6.95%, 新的、严重的占0.60%。结论 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引发药物为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 故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应针对性强化相关警戒意识, 并予以防范。

【关键词】 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数据挖掘技术;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2.078

中药注射剂主要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利用现代科学的炮制方法将从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注射剂。其中, 应用到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中药注射剂被称为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大多心血管疾病均为慢性病, 治疗周期较长, 故心血管类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时间较长、用药剂量较大, 药物不良反应常有发生。因此, 研究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特点, 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的意义。鉴于此, 本研究分析本省近2年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临床表现, 具体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选择本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2017~2018年1958份心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报告的全部信息, 并筛选出670份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资料。纳入标准:报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状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详细明确, 且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有可能、可能;排除资料不齐全的报告。

1. 2 数据清洗 为了提高本次研究的数据治疗, 使其能够符合数据分析技术的要求, 在执行数据挖掘算法前, 对收集的报告数据作预处理, 筛选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删除缺失的信息、删除重复数据等进行数据清洗, 保证数据准确、干扰少。

1. 3 数据处理 关联规则是反映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关联性, 主要要求找出有代表性的、可信的强规则(有较大构成比和较高可信度称为强规则)。在研究中, 判断一条关联规则是否对本研究有效, 主要看该关联规则的构成比和可信度, 构成比反映关联规则的普遍性, 可信度反映关联规则的准确度。与此同时, 构成比是数据挖掘技术算法中的转折点, 若构成比<0.01, 其相关影响因素较多, 对研究无意义、无代表性;若构成比≥0.01表示始终保持一致的关联性, 代表此组数据在统计学意义上能够满足最低程度, 也表明了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性与普遍性。

在本研究中, 建立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使用人群以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规则数据集, 把构成比≥0.01的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构成比≥0.01的不良反应与每一份病例构建交叉关联表, 并利用1.4Clementine软件, 采用数据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建立关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药物种类、用药人群之间的关联性。

2 结果

2. 1 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筛选 本次研究收集了1958份心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 其中有670份为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对收集的670份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关联性评价, 剔除可能无关联的报告, 并参考《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1], 把收集的报告中不规范的不良反应属于作标准化的处理, 发现670份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报告中关联性评价肯定21例, 占3.13%;关联性评价很有可能92例, 占13.73%;关联性评价可能549例, 占81.94%;关联性评价可能无关8例, 占1.19%。剔除可能无关联的报告最终纳入662份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

2. 2 构成比筛选 662份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有264份数据报告的构成比≥0.01, 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见表1。

2. 3 不良反应关联性分析

2. 3. 1 年龄构成比分析 662份不良反应报告中, 男448例, 女214例, 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61~80岁人群。见表2。

2. 3. 2 药物种类构成比分析 引发不良反应频次最高的前3种中药注射剂依次为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灯盏花素注射液。见表3。

2. 3. 3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析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以一般的為主, 占88.07%, 而新的、一般的占4.38%, 严重的占6.95%, 新的、严重的占0.60%。见表4。

2. 3. 4 不良反应与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在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一般不良反应中, 面部潮红、皮疹出现几率较为普遍。而在新的、一般不良反应与头痛头晕关联性强;严重不良反应与高血压、呼吸困难关联性强;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与左心衰关联性较强。见表5。

2. 3. 5 不良反应与性别的关联性分析 男性患者与面部潮红、头痛头晕、高血压、皮疹的关联性较强;女性则与面部潮红、头晕、恶心关联性较强。见表6。

2. 3. 6 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的关联性分析 参麦注射液与面部潮红、皮疹的關联性较强;注射用血塞通与面部潮红、高血压、头痛头晕的关联性较强;灯盏花素注射液与恶心呕吐、面部潮红、皮疹关联性较强。见表7。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为慢性病患者, 往往需联合多种药物长期治疗, 存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本次研究中筛选662份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 男448例, 女214例, 男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女性患者的2倍多。而且在年龄结构上, 61~80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较高, 这可能是与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此年龄人群心血管患病人数较多有关, 当然也有可能是61~80岁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相对较低, 极易造成药物蓄积而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 从本次研究中可知, 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以面部潮红、皮疹、头痛头晕、高血压、恶心呕吐为主, 且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多为一般不良反应,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能会对患者的消化道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功能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难以预防, 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在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早处理。

与此同时, 引发不良反应频次最高的前3种中药注射剂依次为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灯盏花素注射液, 而且不同药物其不良反应表现不尽相同, 参麦注射液主要由麦冬、红参组成, 含有人参多糖、人参皂苷等有效成分,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治疗, 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休克、胸闷、心悸等, 本研究显示应用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与面部潮红、皮疹的关联性较强, 作者分析其发生主要与静滴速度过快、超说明书用药等有关。注射用血塞通与面部潮红、高血压、头痛头晕的关联性较强, 血塞通为中药三七的提取物所支持的, 但现有的炮制技术在制作血塞通注射液的过程中难以把中药饮片中的大分子物质彻底去除, 这些大分子物质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2]。灯盏花素注射液与恶心呕吐、面部潮红、皮疹关联性较强, 该药出现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制作工艺、个体差异、药物配伍等有关[3]。

综上所述, 心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可导致不同程度不良反应, 影响患者治疗, 故临床医护人员应了解此类型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 而且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需及时停药处理, 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晶, 谢雁鸣, 盖国忠, 等. 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WHOART与MedDRA的应用探析.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24):4728-4733.

[2] 王景亮. 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国处方药, 2016, 14(12):49-50.

[3] 刘光金, 刘耀龙, 张红梅, 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及预防对策.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12(1):81-84.

[收稿日期:2019-08-16]

猜你喜欢
中药注射剂数据挖掘技术不良反应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预测研究
我院17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内容变更调查分析
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与相关研究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的安全性系统评价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药品批发企业对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