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SAT 模型的晋南小麦节水灌溉应用

2020-03-26 06:58孙晶京杨武德冯美臣肖璐洁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拔节期土壤水分含水量

孙晶京,杨武德,冯美臣,肖璐洁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小麦是山西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消费和流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生产效益低下和其他项目的土地占用,造成全省小麦播种面积持续下降,总产减少,不能满足山西小麦市场的需求,造成全省小麦消费缺口达3.0×109kg[1]。山西省60%的小麦是旱地小麦;70%的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晋南麦区(占全省小麦产量的80%),该区域地势比较平坦,海拔300~600 m,年平均气温10~14 ℃,年降水量500~650 mm,无霜期160~220 d。但6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9 月,由于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易形成季节性干旱,导致小麦生育关键期水分匮乏,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进而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目前,针对山西小麦生产的特点,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山西小麦生理生态特性和品质[2-4]、抗旱品种的选育[5]、旱地栽培技术[6-7]等方面的研究,但这些传统的研究方法不仅试验周期长、成本高,而且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时空变异性,使得取得的试验成果往往不具备普适性,难以推广应用。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模型)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农业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还开辟了一种新的试验途径。

作物模型是一种机理性模型,是描述作物在整个生长季内的生理过程(作物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形成)及其与环境(气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技术之间动态关系的计算机程序[8]。它主要用于农业试验研究、农业生产风险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等。目前,主要的作物模型有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WOFOST 模型[9]、美国IBSNAT(International Benchmark Sites Network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提出的DSSAT 模型[8]、澳大利亚APSRU(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Research Unit)开 发 的APSIM 模 型[10]和 我 国的高亮之等[11]提出的CCSODS(Crop Computer Simulation,Optimization,Decision Making System)模型等。

近几年,已经有很多学者相继引入并应用了这些作物模型,其中,DSSAT 模型应用较为广泛。在模型调参和适用性评价方面[12-16],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不同管理措施方面验证DSSAT模型在当地的适用性。其中,邹龙等[14]和姚宁等[15]研究认为,DSSAT 模型在模拟旱区冬小麦生境过程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水肥管理方面[17-19],主要研究如何确定小麦的最佳施氮量和最优灌溉制度。其中,刘建刚等[17]应用DSSAT 模型分析了吴桥不同氮肥水平下冬小麦的生长过程,最后确定222 kg/hm2为最佳氮肥施用量。由于研究结果受地域和气候的影响较大,一个地区的模型参数并不一定能很好地推广到其他地区;另外,该研究区域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沟壑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如何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主要利用2004—2005 年和2005—2006 年的小麦试验数据来评价DSSAT-CERESWheat 模型在当地的适用性,旨在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田间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当地气候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全年日照2 186 h,年均温度12.6 ℃,年均降水量468 mm,无霜期平均195 d。供试土壤为褐土[20]。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临汾138、临优145 和临优2018。

1.3 试验设计

大田试验时间为2004—2005 年和2005—2006年,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分别为9 月25 日、10 月2 日、10 月9 日和10 月16 日;第1 副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225 万、300 万、375 万株/hm2,第2 副区为品种,分别为临汾138、临优145 和临优2018。区组内随机排列,区组重复3 次,小区面积为3 m2。肥料施用纯氮225 kg/hm2,基追比为6∶4,于拔节期追肥;P2O5165 kg/hm2,K2O 180 kg/hm2,磷、钾肥全部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全生育期浇水3 次。6 月11 日收获。

1.4 模型输入数据

DSSAT 模型运行所需的最小数据集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物遗传参数数据和田间管理数据。本研究所用气象数据均由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提供,包括逐日日照时数(h)、最高和最低气温(℃)、降雨量(mm)。模型运行所需的逐日太阳辐射量由日照时数通过Angstyon 经验公式估算[21]得出。

其中,Rs为太阳总辐射(MJ/m2);Rmax为天文辐射(MJ/m2);as、bs为经验系数,n 为逐日日照时数(h),N 为逐日可照时数(h)。

土壤数据来自山西土壤[22],模型运行所需输入的土壤数据主要包括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水分参数,具体参数值列于表1。

运行模型的田间试验数据包括小麦的物候期数据(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日期)、拔节期(3 月28 日)和抽穗期(4 月30 日)的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和最终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千粒质量、穗数、穗粒数)。在DSSAT 模型中,小麦的品种遗传参数的含义和取值范围如表2 所示。

表1 模型运行所需土壤参数

表2 小麦的品种遗传及取值范围

1.5 模型的校正及其评价指标

模型校正是应用模型的关键,模型校正的过程实质就是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模拟值逼近实测值的过程。本研究采用模型自带的GLUE 和试错法二者结合的形式进行。采用2004—2005 年共36 个处理的数据作为校正集、2005—2006 年共36 个处理作为验证集。

1.6 模型评价指标

本研究采用绝对误差(AE)、D 指数(D-index)[23]、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和残差系数(CRM)[24]统计参量来衡量校正后模型的精确性。其中,RMSE、RRMSE 和CRM的值越接近0,模拟效果越好;D-index 和CD 的值越接近1,模拟效果越好。

其中,pi为模型模拟值,oi为实测值,o¯为实测值的平均值,n 为样本总数。

1.7 模型的节水管理应用

为了更好地将DSSAT 模型运用于节水灌溉实践中,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溉情况(表3)来模拟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进而寻找最佳的灌溉时期,为农业节水灌溉提供参考。采用的方法是将所设置的灌溉情况代入模型,得到对应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小麦最终产量,通过分析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变化规律,找出最佳的灌溉时期。

表3 不同灌溉情况设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参数的校正

表4 各品种的遗传参数取值

模型校正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模型中作物品种遗传参数本地化的过程,校正时,首先利用GLUE运行模型6 000 次,然后适当地小范围手动调节参数,使其模拟值和观测值更接近。校正后得到各品种的参数如表4 所示。

2.2 小麦生育期的模拟

在模型校正过程中,小麦生育期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基本吻合。各品种随着播期的推后,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从表5 可以看出,模型模拟的开花期和成熟期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均为3 d,而且播期在10 月2 日和10 月9 日的模拟最大误差只有1 d,模拟效果较好。在模型验证过程中,具有类似的结果。

表5 不同播期小麦品种物候期的比较 d

2.3 小麦产量的模拟

从表6 可以看出,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各品种校正集和验证集的RRMSE 均小于10%;CD值除了临优2018 表现欠佳外,另外2 个品种基本上接近于1;CRM值都非常靠近0,可以看出,这几个指标的验证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模型模拟效果较好。表明DSSAT 模型在当地的适应性很好,能为当地的生产服务提供参考。

表6 几种评价模型精度指标的比较

2.4 土壤水分动态的模拟

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同一播期不同品种冬小麦土壤水分状态曲线基本一致。以2004—2005 年种植的临汾138(播期为9 月25 日,播种密度为300 万株/hm2)为例,小麦生育期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如图1 所示。模拟后第6 天出苗,第18 天开始分蘖,第67 天进入越冬期,第117 天进入拔节期,第232 天进入抽穗期,第237 天灌浆开始。由图1 可知,3 个峰值分别代表模拟开始后第67、188、230 d进行灌溉后土壤的含水量,可以看出,灌溉对0~6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影响较大,但对6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影响很小,说明当年每次灌溉量(70 mm)只能影响到0~60 cm 土层;另外,0~4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波动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小麦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该土层,另一方面可能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由图1 还可知,小麦生育关键需水期,土壤含水量曲线下降速度快,生育期间的灌溉和降水使土壤含水量有所改善。

不同播期同一品种冬小麦土壤水分状态曲线基本相似,但仍存在一定差异。以2004—2005 年种植的临汾138 为例,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曲线如图2 所示。由图2 可知,越冬前和拔节前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播期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播期的推后,土壤储水量呈递增的趋势,其他阶段播期对该层土壤水分影响没有差异;拔节到灌浆期,不同播期对40~60 cm 土层的土壤水分影响有明显差异,播期越靠后耗水量越少,灌浆到成熟期间,不同播期虽然对该土层含水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明显;从拔节到成熟期,不同播期对60~80 cm 土层的土壤水分影响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拔节到灌浆期。总体来说,在拔节期前,播期的不同会导致0~40 cm 土层土壤水分的差异;在拔节期后,播期的不同会导致40~80 cm 土层土壤水分差异,这会对播期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随着播期的推后,小麦耗水量减小,产量呈降低趋势。拔节之前小麦的耗水量不大,主要以消耗0~40 cm 土层的土壤水分为主,拔节期到灌浆期是小麦耗水量最大时期,各土层的含水量急剧下降,而该时期气温较高,也使得土壤蒸散发加剧,导致土壤储水量急剧下降。拔节期前后是播期对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影响的一个转折点。

由于年际间降水的不同,不同年份同一播期的土壤水分状态曲线也有差异。以临汾138(播期为9 月25 日,播种密度为300 万株/hm2)为例,其对比的土壤水分状态曲线如图3 所示。从图3 可以看出,小麦在进入越冬期前,2005—2006 年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2004—2005 年,这对小麦的生长有利,可增加分蘖数,进而增加产量;从越冬期到拔节期前,2005—2006 年0~2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明显比2004—2005 年小,导致20~8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比2004—2005年要快,但产量并没有降低,反而增加,表明这段时间0~20 cm 土层水分的亏缺对小麦产量有利,促使小麦根系向下生长。从拔节期到成熟期,2005—2006 年40~8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率非常小,说明小麦已经不能从该层吸收更多的土壤水分供作物生长,只能依靠消耗80 cm 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来达到产量的增加。

另外,与2004—2005 年不同,2005—2006 年是随着播期的推后,小麦产量增加,可能主要是因为拔节期后80 cm 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无法补充也无法满足后续小麦生长的需求。

2.5 节水灌溉应用

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本试验只讨论降水、灌溉和作物用水的影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以2004—2005 年和2005—2006 年临汾138 播期为9 月25 日的处理为例,小麦产量以不同灌溉情况下所有处理的均值来描述。从图4 可以看出,雨养条件下,2004—2005 年土壤水分除了在0~20 cm有显著波动外,其他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持续下降而且其水分变化率比较平缓,可见,土壤水分不能满足小麦在各个时期的生长,产量最低,反映出当年降水量的不足,只能缓解0~20 cm 土层的土壤水分。2005—2006 年在小麦播种期有2 次强降水,最高达80 mm,土壤墒情较2004—2005 年好,而且在进入越冬期前,0~4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有一个快速下降区,极有可能与小麦分蘖数的增加有关,有利于小麦增产。如果只考虑一次灌水,最佳灌水应该在拔节时期,在拔节前后土壤水分迅速下降,是小麦关键需水期,相比雨养情况产量大幅上升。越冬水虽然能持续到拔节期,但已经不足以维持拔节到灌浆的作物用水,至于灌浆水,由于前期小麦缺水严重,阻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对产量的贡献不大。如果考虑小麦生育期2 次灌水,结果表明,2004—2005 年越冬水+拔节水最好,其次是拔节水+灌浆水,最后是越冬水+灌浆水;2005—2006 年拔节水+灌浆水最好,其次是越冬水+拔节水,最后是越冬+灌浆水。主要是因为2005—2006 年小麦播种期土壤墒情好,越冬期到拔节期0~20 cm土层水分的亏缺致使小麦根系向下生长,有利于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灌浆期到成熟期是小麦的一大需水期,但是其对应的土壤水分变化率却很低,影响粒质量,进而影响产量;拔节到灌浆期也是小麦的重要需水期,其对应的土壤水分变化率也小,影响粒数,进而影响产量(图5)。如果考虑3 次灌水,2004—2005 年小麦产量继续增加,但2005—2006 年小麦产量并没有增加,表现出播期晚的产量继续增加,播期早的产量开始下降。主要是因为在拔节和灌浆期的灌溉足以满足2004—2005 年小麦生长的需要,而不能满足2005—2006 年。而且播期越早,2005—2006 年60 cm 土层以下的土壤含水量越早被消耗,影响小麦产量的增长。总之,合理有效灌溉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达到作物增产。从图5 可以看出,灌1 次拔节水与无灌溉相比,2 a 产量可增加3 500 kg/hm2左右,灌2 次水(越冬水+拔节水或者拔节水+灌浆水)比灌1 次水(拔节水)增产2 000 kg/hm2左右,灌3 次水产量增产不明显。

3 结论

不同的小麦品种具有不同的品种特征参数,品种参数选取的合适与否是模型应用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模型自带的GLUE 方法和试错法来确定3 个品种的遗传参数,校正后的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小麦物候期和产量,说明DSSAT 模型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另外,通过不同灌溉情况模拟,得出如果只考虑1 次灌溉,应浇拔节水;如果考虑2 次灌溉且播种时墒情好,浇拔节水和灌浆水,墒情不好灌越冬水和拔节水。节水灌溉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研究只是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降水量如何统计,灌溉量如何定量来保证节水最大化等。总之,DSSAT 模型是机理性模型,它能动态地模拟作物的生长过程,在该地区能够很好地模拟小麦的生长,可以为当地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拔节期土壤水分含水量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北京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衡水湖湿地芦苇的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眼干的人别选高含水量隐形眼镜
数字说
径流小区土壤含水量TDR法与烘干法测试相关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