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村油田张台区长6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020-03-27 07:29卢俊辉
辽宁化工 2020年2期
关键词:区长质性砂体

卢俊辉

七里村油田张台区长6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卢俊辉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张台区长6油层储层砂岩主要是泥质粉砂岩和灰色细粒长石砂岩,矿物成熟低,结构成熟度高,属于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对研究区是在总体低渗背景下寻找相对高渗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主要是研究长62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分析发现,目的层长62各小层非均质性都十分严重,其中长62-2的砂体最为发育,连通性最好,但在纵向上的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都比平面非均质性强。

宏观非均质性;张台区;夹层;储层

1 区域地质概况

七里村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相邻甘谷驿油田,西部相邻姚店油田和川口油田,行政区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郑庄镇。地质构造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且构造相对简单,仅局部发育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1]。研究区的目的层位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主要是以灰黑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中-细粒、细-中粒、中粒及粉-细粒长石砂岩。目的层沉积属延安三角洲的一部分,长6期随着湖盆的萎缩,广泛的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2]。储集层物性整体较差,结构成熟度高[3-4]。

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是由于受到沉积环境、成岩和构造作用在储层形成过程中储层内部的空间分布和属性存在不均匀[5]。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包括平面、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

2.1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是指砂体的厚度、几何形态、平面展布、连通性和储层砂体内部渗透率变化引起非均质性[6]。

2.1.1 砂体形态

沉积环境控制着砂体的厚度、几何形态,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都会发育有各自的几何形态[7]。根据对研究区长62油层组的各小层分析结果,发现在剖面上砂体主要呈透镜状,在平面上主要呈条带状、网状分布。

砂体的连通性是各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相互连通关系,本次主要是通过连井剖面分析砂体的连通性。研究中,选取了顺物源方向的剖面,其控制能力高,通过分析,纵向上砂体发育不均匀,各小层之间有相互叠置。长62-2砂体发育较好,连通性较好,东北部砂体发育厚度和规模都要好于西南部,长62-1和长62-3砂体发育较差,呈透镜体状孤立分布,侧向连通性差。

2.1.2 砂体厚度分布

通过对单层砂体厚度发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看,研究区长62-1砂体厚度小于2 m的占多数,整体上砂体厚度较薄;长62-2砂厚整体较厚主要分布在8~10 m,大于10 m的也有相当数量;长62-3砂体厚度介于2~4 m的占多数,4~6 m的也有一定分布(图1)。

图 1 长62各砂层组砂体厚度分布频率

2.1.3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砂体总体上呈北东-南西相展布,长62-1的砂体在主要集中在3~5 m,东北角和西南角砂体不发育;长62-2砂体发育好,连续性好,大面积砂体厚度大于8 m;长62-3砂体不发育,主要分布在北东部和南部,只有局部的高值。

2.1.4 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

通过绘制长62-1、长62-2和长62-3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值线图,从图上看由于渗透率的分布变化比较大,使薄层和厚层砂带出现相间分布。研究区的砂体厚度分布趋势和渗透率的分布一致,从砂体厚的部位到薄的边部渗透率基本上也是由高到低的趋势,物性逐渐变差,说明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

2.2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主要反映在一个沉积旋回期内单砂体内部渗透率大小、夹层在垂向上的分布,由于夹层在单砂体内部是以不连续的薄层形式存在,导致垂直渗透率的变化较大,砂层在垂向上的非均质性反映较强[8-9]。

2.2.1 沉积韵律性

本区长62储层属三角洲前缘,主要分流河道间沉积,单砂体上具有较为明显的正韵律岩性组合,储层岩性由下到上逐渐变细,渗透率在储层底部较高,而中上部较低。由于多期的河道叠置,在砂体组合上也有反正韵律层的存在。

2.2.2 层内非均质性评价

渗透率非均质性表征的参数有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差等。按照分类评判标准,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长62各小层层内非均质性都很强,属于中等-强非均质的储层,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张台注水区储层非均质性参数计算结果表

2.2.3 层内夹层分布

研究区主要是以泥质夹层为主,夹层起算厚度0.2 m,砂厚小于2 m计为夹层,夹层出现的厚度、频率和密度统计数据见表2。泥质夹层一般出现在反韵律层的底部或正韵律层的顶部,测井曲线一般为声波时差和自然伽马值较高,电阻率值低。根据研究区内夹层的统计结果显示,单夹层平均厚度在1.02~1.4 m, 夹层密度在0.1~0.41,夹层频率在0.18~0.98,单井的平均夹层层数在1~1.04,平均夹层厚度在1.05~1.4 m。从统计结果看,夹层在长62-3最发育,其他层稍逊。

表2 张台注水区长62夹层统计表

2.3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层间非均质性是由于在垂向上沉积环境的导致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出现砂泥岩互层,岩性和物性出现差异。层间非均质性受沉积相的控制,通过砂地比、隔层厚度等可以反映层间非均质性特征[6,10]。

2.3.1 砂地比

储层砂岩的砂地比描述不同沉积类型岩石的层间非均质性,可以反映砂体分布的差异和沉积微相的演变。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表3),研究区长62中砂地比最大的是长62-2为0.7,单井平均砂岩层数1.17;长62-3砂地比最小为0.25。砂岩发育程度的差异反映出沉积微相的演变。

2.3.2 隔层厚度及分布特征

隔层是在垂向上形成一套厚层的砂岩和泥质岩,主要是泥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研究区长62段是分流河道间沉积,这里吧各小层之间的细颗粒物质定为隔层。对长62个小层之间的隔层厚度进行研究,统计数据表明(表4),隔层最发育的是长62-1/长62-2。

表3 张台注水区长62砂地比统计表

表4 张台注水区长62隔层统计表

由于隔层的横向变化范围较大,随着砂体发育程度和部位的不同而变化,但是在横向上主要的隔层可以追踪到。隔层对于上下储层的连通性影响很大,降低了储层的渗流能力,产生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

3 结 论

(1) 从平面上看,长62-2砂体最发育,在顺物源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好,而长62-1、长62-3砂体不发育,连续性差。总体上长62各小层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更迭频繁,连续性较差,导致平面非均质性增强,砂体平面上的分布具有北东部厚,西南部薄的特点。

(2)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认为,研究区夹层广泛发育,主要是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参数分析表明,长62层内非均质性普遍严重,长62-1、长62-3层内非均质性最强。

(3) 通过层间非均质性的统计分析,认为长62层间非均质性都较强,其中长62-2虽然砂体发育,但是层间非均质性也是最强。

[1]杜贵超.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4, 34 (04): 30-39.

[2]张林森. 延长油田中生界石油地质特征与高效勘探[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3]侯蕾. 七里村油田张台区长6油层注水效果评价[D]. 西安石油大学, 2015.

[4]杜贵超, 胡双全, 石立华, 魏繁荣. 七里村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01): 51-57.

[5]邹才能, 朱如凯, 吴松涛, 等. 非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一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J]. 石油学报, 2012, 33 (2): 173-187.

[6]彭国红, 胡望水, 戴寅. 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 32 (05): 191-194+ 408.

[7]吴胜和, 蔡正旗, 施尚明. 油矿地质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8]杨晓萍, 赵文智, 邹才能, 陈孟晋, 郭彦如.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J]. 石油学报, 2007 (04): 57-61.

[9]罗忠, 罗平, 张兴阳, 刘柳红, 陈飞, 张玄杰. 层序界面对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河露头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J]. 沉积学报, 2007 (06): 903-914.

[10]叶成林, 王国勇, 何凯, 徐中波. 苏里格气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以苏53区块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2): 236-244.

Research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Chang 62Reservoir in Zhangtai Area of Qilicun Oilfield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9, China)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of the Chang 6 reservoir in Zhangtai area of ​​Ordos Basin are mainly argillaceous siltstones and gray fine-grained feldspar sandstones. They have low mineral maturity and high structural maturity, and belong to low poros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For the study area,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sand bodies with relatively high permeabil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low permeability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macro heterogeneity of Chang 62reservoir was mainly studied.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heterogeneity of each small layer of the target layer 62was very serious, 62-2layer was the most developed and has the best connectivity, but intra-layer heterogeneity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were stronger than planar heterogeneity.

macro heterogeneity; Zhangtai area; interbed; reservoir

2019-11-30

卢俊辉(1994-),男,硕士研究生,陕西省扶风人,研究方向:从事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技术工作。

TE122

A

1004-0935(2020)02-0163-03

猜你喜欢
区长质性砂体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渤海某油田水平井随钻砂体构型分析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区长“不开心”
最后的拆迁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渤海湾盆地Q油田明化镇组复合砂体内部结构表征
非均质性油藏测井评价新技术及其在南海东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