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小学对话中优化阅读展示的效能

2020-03-27 12:11刘厚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展示对话效能

刘厚明

【摘要】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展示更应该优化效能。落实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开展二次阅读探究活动,可以有效优化阅读展示的效能。

【关键词】展示;对话;文本;效能

小组合作学习以 “课前预学+课中展示”为主要特征。这种展示型学习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学生前置性学习的质量,更取决于展示的过程与效能。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笔者认为展示型学习更应该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在展示过程中更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反复交流与研讨,在多向对话中优化探究性阅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学习能力。

一、在生本对话中优化阅读展示的效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只有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入文本,最终走出文本,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熏陶,才能获得思想启迪,才能享受审美乐趣。教学《鲸》这篇课文,老师设计的学案中有这样一道阅读填空题:“课文是从鲸的体形、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鲸的,其中,介绍鲸的生活习性是重点,分别从进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这是一道训练学生概括性思维的题目,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每一篇课文,老师一般都会设计一道类似这样的题目。在实际教学中,展示的一般做法,或者是把它在黑板上写出来,或者是用投影显示出来,或者是口头汇报,然后其他组评价,最后有错的订正过来。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收官。但是,如果仅仅这样的话,除了认真读课文完成题目的少数学生以外,相当多的学生是没有多少收获的,最多就是抄写了一下这几个词而已。为什么?因为在前置性学习中,多数学生的答案不是在阅读中来的,而是在辅导书中抄下来的。这样没有经过阅读与思考的学习,是不会有收获的。

那该怎么办?应该在展示活动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只有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如《自然之道》一文为了突出“遵循自然之道”这个主题的重要性,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使得情感更加强烈,主题更加鲜明。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按照“自读找对比——交流说对比——朗读悟对比”的方式合作学习,然后交流展示,展示的过程如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处对比,我们用朗读和分析的方式来展示。我介绍第1处对比是:“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我们的分析是:这处对比写出了“我们”的紧张与导游的若无其事。(师介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

生2:我来汇报第2处对比:“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的分析是:这处对比写出了向导把“侦察兵”送进大海时极不情愿,后来抢救幼龟时却竭尽全力。(师介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

生3:我介绍第3处对比:“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我们的分析是:这处对比写出了“侦察兵”的小心与龟群的大胆,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的错误是多么的无知和严重。(师介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

生1:我们组展示完了,请同学们补充。

生5:我代表我们组补充一处对比:“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天啦!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和同伴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这处对比写出了我们在事情发生前后不同的心情,突出表现了我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以及知道错误后的懊悔和自责。

生6:我们组也补充一处对比:“向导却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这处对比写出了向导在事情前后心情的对比,我们通过研读,认为向导应该对海龟的灾难负有主要责任,他明明知道第一只幼龟是侦察兵,却只是简单地说“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如果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与大家耐心解释,应该就不会发生幼龟们因误导而送入海鸟嘴中的事情了,所以向导是最懊悔和自责的。

这种对比探究活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句等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性阅读,深刻认识“我们”的错误,深入体会“我们”震惊、懊悔、难过的心情,并在展示交流活动中用朗读表现出来。这真正体现了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自主展示、讨论交流为主,不提问不讲解,不随意介入,不硬性干涉,尽可能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找出所有对比的句子,最可贵的是紧扣文本,落实与文本对话的阅读课要求,适时指导学生对比朗读,点拨引导学生谈体会,碰撞思维火花,尊重學生个性化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体悟。

这个探究活动至少给了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阅读课的展示交流活动要紧扣文本,朗读课文是阅读文本,发表见解要依据文本,阅读课上的一切展示活动都不能脱离文本;二是要重视阅读展示活动中的二次探究活动,这是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关键。阅读课的展示绝不是简单地对答案,而是一轮又一轮地与文本对话的思维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抄写中得来,也不可能在浮光掠影般的多媒体课件中得来,只能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得来。

二、在生生对话中优化阅读展示的效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和讨论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展示和评价,而是一种基于阅读的多向多次的交流与探讨,直到问题的完美解决。这种对话有对子之间的讨论,有小组之间的讨论,还有老师引导下的全班同学参与的讨论交流。我这里所说特指第三种情况,就是在学生展示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能抓住重点和契机,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话,以加深理解和感悟,促进独特的发现和体验。比如,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老师设计了一道这样的探究题:“联系文中句子来说说你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是什么。”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究阅读,并运用抢答加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对话,争相说出自己的发现,结果在这样的对话探究中,学生找出了多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

生1:我从“他挖了8小时……”这句话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为了儿子绝不放弃!

生2:我也从“他满脸灰尘……”这句话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为了儿子不怕困难与危险!

生3:我还从“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句话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在于恪守诺言、富有责任感!

生4:我还有补充,从“他猛地想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这些句子我能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在于时刻不忘諾言、牢记父亲责任!

生5:我也有补充,我还从“……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这句话投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伟大在于履行承诺的意志非常坚决,不因他人的劝阻而改变!

这样,不需要老师提问,也不需要老师讲解,在老师精心组织的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深化了体悟,拓展了发现,更充实了喜悦——原来阅读对话可以有这么多发现!

三、在师生对话中优化阅读展示的效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平等”,意义很多,最主要的应该有:从人格角度来说,是指师生人格平等;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体验;从学习的方式来说,不是简单的师生问答,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当然笔者要与大家探讨的不是这个平等,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并不是忽略教师的作用,而是主要体现在引导、指导、点拨、启发上。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有学生展示时说这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这理解显然是不准确的,教师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尤其抓住“比计划提早两年”,再联系上文修筑这条铁路工程的艰难,学生应该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到这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正因为杰出,才能提早两年竣工,才能给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这样的师生对话,既优化了展示的效能,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执教《自然之道》一文中,老师组织了一场师生辩论(老师为正方,学生为反方):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却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向大海走去。他的做法是否正确?

师:我赞同导游的做法。导游是为游客服务的,游客的要求要尽量满足,而且很多情况下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是无法取得他人信任的,就算导游尽力解释,恐怕也无法让游客们接受他的意见。

生:我们反对导游的做法。导游应该坚持向游客们解释,告诉游客们这只幼龟只是海龟们的侦察兵,如果将它送入大海,就会误导龟群,带来灾难。为了避免灾难,导游应该努力向游客们解释,而不是屈服于无知的游客们的压力。

师:我认为反方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设身处地为导游想一想,如果你是导游,在现场也只能像导游一样做,因为导游自己也不能完全肯定,万一这只是一只幼龟呢?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只幼龟死在海鸟的口中吗?

生:救了一只,却死掉了无数只,以小善做大恶,这就是无知酿成的恶果,这就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惨重教训,但这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导游能够坚持。(掌声)

师:反方这是事后诸葛亮,在当时,导游的做法并没有错,拯救一只幼龟的善良是不分大小的,而且完全没有做大恶的意图,我们反对人身攻击。

生:刚才正方说不能肯定,但事实上就是我们要明白,万物都有生存之道,有死亡,有生存,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不能自以为是,用自己的理解去干涉其他物种的生存轨迹,这样会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而导游救走幼龟侦察兵就是一种野蛮的干涉,就是违背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反对导游的做法。(掌声)

……

这个辩论探究活动旨在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交流阅读课文的启示,夯实对重难点的突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遵循了“小组讨论——师生辩论——总结明道”的方式与过程,既注意到了引导学生结合全文交流,又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按自然规律办事。学生此时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无需教师多言。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展示活动,不是单向展示,而是多向的对话活动,只有组织好学生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才能以展示活动为平台,在阅读、讨论、探究中有所得、有所获。当然,这三种对话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往复的,是立体推进的,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展示对话效能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