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综述

2020-03-28 02:48汪世蓉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

汪世蓉

内容摘要:第十五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主題为后疫情时代翻译事业与教学发展研究。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主要涉及疫情话语翻译研究,中华文化与学术外译研究,翻译研究新理论、新视角与新技术,语言服务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等,旨在探讨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的总体水平,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与语言服务产业之间在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助力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学术外译;语言服务

十四五期间,科学谋划翻译学科发展,培养国家亟需的国际化、高素质语言服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外语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同时,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利用智能科技手段,革新传统翻译教学研究理念和范式,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也是迫切需要探究的重要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十五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于2020年11月27至28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澴楼同声传译国际会议室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由湖北省译协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文研究》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采用线上和线下(现场会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会议主要围绕“疫情话语的翻译”以及“后疫情时代翻译事业与教学发展态势”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疫情以来的国内外形势,探讨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的总体水平,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与语言服务产业之间在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助力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大会主会场现场设有12场专家主旨发言;6个分论坛将参会学者分为12个小组展开主题讨论。

会议主旨发言嘉宾均为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翻译界元老。他们分别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中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杨平;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二级教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忠廉;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院长李瑞林;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翻译专业教指委委员、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导刘军平;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导许明武;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ESP研究会副会长张法连;长江学者、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委员、科研处处长屈文生;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二级教授、资深翻译家、博导郭尚兴;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导蔡新乐;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博导王立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谢艳明等。会议主旨发言的论题新颖、视野开阔,既有对翻译学科发展的宏观规划,也有对翻译研究细节的微观探索,气氛热烈、精彩纷呈。

许钧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关于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如何认识翻译,理解翻译之精神,把握翻译之价值,是当下翻译研究界应该直面的重要问题。他指出,我国翻译事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合,在当前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对外的文化传播意义重大。

杨平教授做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的翻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发言。她认为,她认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育已不是简单的外语专业教育,其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拓展。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应对接国家现实需求,加强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应在继承传统、借鉴西方、推进当代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对汉外翻译实践的本体研究,注重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建构。

黄忠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翻译音感召唤论——以 MTI  汉译缩略为例”。他重点关注汉语缩略语的构型原则和约束机制,认为取首原则对“翻硕”缩略解释力有限,提出汉译的音感召唤作用,并结合汉语韵律词重音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汉译缩略词及汉译语言的语音考察。

李瑞林教授以“应用译学的实践理性批判与概念框架重构”为题做了发言。他认为应用译学只有以实践理性为学术前提、以资源、技术和使用为基本问题域、以超学科协作研究为根本途径,才可能建立理论上自洽、实践上可行的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

刘军平教授作了题为“探索翻译学中国学派的知识范型与可行性路径——兼论“做翻译”与“看翻译”二种范式之特质”的主旨发言。他对传统译论缺陷进行了反思与批评,论证了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统一,围绕做翻译和看翻译知识范型的特质展开了讨论。同时提出构建中国学派的若干途径,主张融合“看翻译”范式之长并摒弃其短,从而实现“做翻译”新的范式转换。

许明武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国科技典籍外译的副文本路径——以《陶说》为例”。他指出译者的翻译思想是翻译质量的重要支撑,科技典籍译者须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构建译本的学术价值。同时,在翻译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张法连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依法翻译才能让中国故事传播久远”。他认为在新媒体语境下,译者要加强自律,以勇于对翻译负法律责任的态度,苦练内功,站稳立场,严谨表述,知彼知己,定能保证翻译质量,提升传播效率。新媒体时代只有依“法”翻译,才能让中国故事传播久远。加强新媒体时代的翻译治理,打造强有力的域外传播翻译队伍刻不容缓。

屈文生教授以“《天津条约》谈判前后的若干翻译问题”为题做了发言。他以近代中外的不平等翻译为例说明了翻译在中外交涉中的重要意义。1858 年《天津条约》谈判前后,全权问题和钦差驻京成为中英交涉的核心问题,一度成为谈判延宕的症结所在。英方将全权代表额尔金的职衔Plenipotentiary 译作“钦差全权大臣”,同时将 Resident Minister 译作“钦差”。英方如此翻译,实际上创制了新的身份不对等关系,折射出中英实力此消彼长的现实。

郭尚兴教授做题为“论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意义认知与翻译”的主旨发言。郭教授根据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方式和中国古代哲学术语的形式和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其意义的同源性、多向性、历时性和多相性。他强调,正确认知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意义是正确翻译中国古代哲学术语的前提,为翻译工作的研究和进行提供了新思路。

蔡新乐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我们距离跨文化传译儒家经文还有多遥远?——儒家的回环道路与《论语·学而》首章的今译和英译问题”。18 种今译和 14 种英译使夫子之教沦为“常识”。如此的跨文化翻译若不仅止于此例,则以中国思想研究并且传译中华文化,不仅势在必行,且应是历史使命。

王立非教授以“当前语言服务学科发展的几个问题与几对关系”为题目进行了發言。他结合语言服务的学科内涵,阐述了自己对语言服务的理解,翻译最终走向语言服务。同时,王教授指出了翻译学科建设的重点,即打造语言特色、明确语言服务标准、建立语言服务学科三个方面。最后,王教授展望了翻译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

谢艳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古典画论在诗词翻译理论构建中的启示”。他认为尽管诗和画是不同性质的两种艺术形式,但是中国文化里的诗和画是彼此相融合的。因此,中国传统画论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思想和概念术语可以借鉴到诗词的翻译实践之中,从而构建系统的诗词翻译策略和评价标准。

本次分论坛全部采用线上形式,于11月27日开始,围绕“后疫情时代翻译事业与教学发展态势”等6个议题,开设了12个腾讯会议室同步进行讨论,线上参会者总共达到近千人。学者们关注的议题涵盖“疫情文献术语的翻译”、“中国应急语言服务业发展”、“汉学家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孙子兵法》、《道德经》、《楚辞》等典籍翻译研究”、“多模态、生态翻译、概念隐喻等翻译研究新视角”、“语料库翻译、机器翻译等翻译新技术”、“外交翻译、旅游翻译等口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法律翻译、商务翻译等语言服务行业现状与发展”等。

本次会议的举办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会议主会场规模大档次高。大会邀请到的12 位知名专家均为在翻译界深耕多年、成果丰硕的业界翘楚,他们的演讲深入浅出,切实高效地指导了湖北省外语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另外,湖北省译协各理事单位非常支持本次会议的开展,各兄弟院校外语学院的领导亲临会议现场,分享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团结共赢。其次,在分论坛的办会理念上秉承“自由、多元”的学术精神,冲破讨论樊篱,降低参会门槛,给予青年学者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湖北省外语学习的明德、笃学、乐教、善译的学术风格和守正创新的学术追求,可谓“人才济济文澴楼,碧水悠悠南湖秀;百家争鸣论译道,中西互鉴争上游。”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
多元互补模式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