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餐桌的长度,一双筷子的距离

2020-03-28 20:04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公筷餐桌长辈

民以食为天,“合食”还是“分食”始终是个问题。

战国时的人们吃饭时席地而坐,用块木板当菜案,靠座位高低与大小显示尊卑高低。公元前221年,燕国太子丹请荆轲吃饭,两人食案高低、菜式相同但各吃各的;成语“等案而食”就有礼贤下士的意思。故宫所藏《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五代时的南唐名流聚会就是各人面前桌上放着八盘果品佳肴,成为早期“分食”的珍贵“写真”。隋唐以后工匠能制作美观、舒适的大桌高椅,杯盘碗直接摆放桌上,人们可方便地起立走动,就有围坐一起 “同吃一盘菜,同喝一碗汤”大快朵颐的“合食”餐饮。长辈给小辈夹菜是“爱幼”,小辈给长辈盛汤是“敬老”,杯盘碗勺叮叮当当中洋溢的亲情友情便有“酒不醉人人自醉”。而各吃各菜,各喝各汤的分食便难免有些冷艳、呆板,令菜、汤寡味很多。合食历久不衰,成为主流吃饭模式。

早年农村生活,吃饭时七八个人各捧个搪瓷盆蹲地上,七八双筷子一起到中间那盆白菜烧土豆里搅和,甚至有时就一个饭碗喝粥,你喝这边我舔那边的。那时年轻气盛,物质条件窘迫,没法讲究;以后有的“发达”了,只要还认“曾在一个盆子捞过菜”就是患难兄弟。

上世纪70年代,工厂有老阿姨专事发布小青年“谈朋友”公告,依據就是这两人在食堂一起买菜,面对面吃饭,还偷偷摸摸你夹我一筷菜我还你一筷肉。那时不知有更形象的“对食”一词。

上世纪80年代,吃自助餐是件很有面子的事,不会用刀叉便拿双筷子端个盘子在一个个方锅子间游荡;找到心仪的三文鱼时却已清盘,朋友慷慨地夹一筷子,“拿点去”。

合食与分食“争锋”,早已不是吃饭那点事了。某明星和妻子在聚会上各吃各菜,坊间就有“形同路人,恐已婚变”的八卦。隔壁李阿姨的儿子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到了饭点李阿姨一面煎炸蒸炒一面不停张罗:吃吃吃。而姑娘却微笑着从包里拿出汤勺、筷子。李阿姨心里那个不爽如鲠于喉,只能靠数落儿子出出气;但听儿子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比例高,就是不分筷子引起的”,方才吓得一身汗。

大疫当前,“合食为体、分食为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做起来就有点难。那天吃晚餐时老婆特意放了双公筷,等吃完,公筷成了私筷,私筷成了公筷。

不记得谁说的,知道与做到之间,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但若做到,哪怕只有一张餐桌的长度,也是了不起的成绩。

(摘自《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公筷餐桌长辈
全国首个“公筷法”具有积极意义
我家的公筷行动
用公筷吃饭
《春天终将到来》《金色餐桌》
公筷来我家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大餐桌,小小船
察言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