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标量化的高校科研业绩评价机制探索与实践

2020-03-30 03:27刘林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量化考核评价机制科学研究

刘林

[摘    要] 科学研究不仅支撑着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而且在当前学科及高校整体排名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科研评价机制不仅事关高校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于促进高校科研持续发展以及科研水平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文以国内某高校电子工程学院为例,在教育部关于高校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意见指导下,将科研人员进行分类分层,科研业绩进行量化考核。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量化指标考核形式对于科研业绩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对于探索高校科研量化考核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科学研究;评价机制;分类分层;量化考核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5. 099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05- 0236- 03

1      引    言

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厅[2013]3号),针对科研评价提出了明确改革导向、实行分类评价、坚持开放评价等意见;2014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教技委[2014]4号),指标体系对科技人员、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等对象进行分类,要求单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同一类对象的岗位、类型、特色,选择抽取相应的指标要点,组合形成分类指标体系,实施分类评价;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指出在给予科研人员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从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

2      A高校电子工程学院的实践探索

A高校电子工程学院充分领会国家及教育部关于高校科技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相关精神,采用分层分类量化考核形式进行科研业绩考核。在构建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积极性,开展创新性研究,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

2.1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

第一,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是研究对象评价内容的具体体现,要能从其所代表的方面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层次性原则。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对指标进行分类分解,层次之间起到归纳或解释的作用。

第三,系统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要求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既能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个视角,又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在构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选择可以直接获取数据的评价指标,避免选择难以有效量化或难以统计的评价指标[3-4]。

2.2   科研人员分层分类

学院对科研人员进行分层分类,按照科研岗位分为两大类三小类:教学科研岗、专职科研岗(研究系列、工程系列)。

科研工作量指标如表1所示。

2.3   量化科研业绩

如表2所示,学院科研业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研获奖、论文专著、知识产权、科研项目、经费到款,其中:科研获奖包括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论文专著统计SCI论文发表以及论文引用情况;知识产权包括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情况;科研项目统计立项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以及自然基金项目;科研经费到款统计年度到款,自然基金经费到款加倍计分(引导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

3      实践结果

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学院无论是在科研获奖、论文专著、知识产权、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到款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尤其在论文发表、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以及科研经费到款方面表现突出。

(1)SCI论文发表情况如表3所示。

(2)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如表4所示。

(3)科研经费到款情况如表5所示。

4      实践结果分析

学院通过分层分类考核体系,将科研人员分别确定考核工作量,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将科研业绩全覆盖计算分值,可以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特长:擅长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紧跟科技前沿,发表高水平论著;擅长工程研发的人员,承担科研项目,解决技术难题,产出发明专利,进行成果转化;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长期积累的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解决国家重大技术急需。所以,在这样一个分类考核体系下,每位科研人员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4.1   积极促进作用

从实践来看,学院科研学术成果各项指标都是连年增长。从大环境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对于科研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在学院的考评机制作用下,可以看到学院的科研各项指标增长速度远大于前。比如:科研经费稳步增长,SCI论文发表以及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大幅增长。在学院科研人数总体几乎不变的前提下,量化考核机制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导向作用非常明显

从实践经验来看,在相关指标的导向作用尤为突出。比如:发明专利申请,从2013年的145件到2017年的412件,四年时间增长了284%,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0%。发明专利授权,从2013年的54件到2017年的276件,四年时间增长了511%,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0%。

所以,量化考核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对考核体系进行优化的时候,需要将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将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工作指标进行完善,给予相应的考核政策倾斜,可以肯定在实践中一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4.3   部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

实践当中虽然SCI数量上大幅增长,可是代表高水平的JCR一、二区文章占比却非常低,而且连续多年没有改观,说明在高水平文章方面这个指标设置是不科学的。正因为指标设置不合理,导致了大量低质量的论文增长[5]。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发用专利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可是在专利转让率却非常低,没有能将科研成果真正用于转化,所以在改进过程中应该强化专利转化的权重。目前,高校科研评价侧重学术效益,不重视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致使科研成果转化停滞不前[6]。

4.4   高水平成果难以形成

学院科研业绩一年一考核,过于频繁,导致了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科研,缺乏深入研究和技术积累,导致难以形成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一般来说,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产生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成果的价值显现也需要时间,所以科研评价至少不少于三年,国外主导的科研评价一般是六年一个周期。

5      结    论

高校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体现着高校的价值导向,意义重大且相当复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改革和完善。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科研人员特长,产出高水平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这对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值得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工作。

主要参考文獻

[1]何斌,窦雪,庄玮,等.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7(29):66-68.

[2]王晓真,郑珍远,李小敏.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及实证分析——以福建省19 所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68-71.

[3]刘朝晖.高校科研考核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10):120-123.

[4]胡涛.高校科研业绩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153-156.

[5]黄永胜,解景田.论以“SCI”影响因子作为科研评价体系标尺的局限性[J].改革探索,2013(11):262-265.

[6]张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国家主导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4):105-107.

猜你喜欢
量化考核评价机制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基于ASP.NET的职业学院绩效考核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量化模式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衡水模式”量化管理的弊端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量化考核机制在联合站站降本增效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