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古代建筑

2020-03-30 03:13周军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万里长城中华文明长城

周军

它是無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什么比它更能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它是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中,没有什么比它更能象征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中华民族精神。

长城,历代遗迹总长21196.18千米,广泛分布于15个省区市,现存长城墙壕遗存总长度2.1万千米,城楼、敌台、烽火台等单体建筑近3万座,关、堡等2200余座,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

长城雄踞崇山峻岭,横跨塞北大漠。从西周时期以长城为背景的“烽火戏诸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在战略要地修筑长城,再到秦始皇征夫数十万修筑“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历史上的长城始终是古代战争中的坚固国防。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成为修筑长城的直接目的。

到了汉代,经过20多年断续修筑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新疆罗布泊的汉长城。汉长城在巩固北方边境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派张骞开通西域,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数不尽的英雄故事在长城沿线不断发生,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长城脚下接连上演。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同时成为经济、文化汇聚线,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

汉长城中,河西走廊段的玉门关因其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要道地位,被文人骚客一再着墨吟咏。以玉门关为代表的长城关隘,成为边塞景观中的重要意象,在唐诗中反复出现。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记录了多少戍边战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思乡忧国的愁苦,见证了多少边塞战争和历史更替?

西起甘肃省嘉峪关市,东达鸭绿江畔辽宁虎山,明长城全长6300多公里,故而被称为“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址,大多都是明长城,它由城墙、关、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万里长城”由此在国人心中成为坚固完整、气势雄伟的长城代称。明长城的重要关隘山海关,枕山襟海、地势险要,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置身于重关要塞之中,后人创造出大量诗词歌赋、散文名篇,为长城意象增添了不同色彩。

山海关,就耸立在万里长城的脖颈之上,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长城,是古代中国无数能工巧匠用鲜血和汗水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的史诗巨著。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秦长城到明长城,从有形长城到无形长城,从血肉长城到钢铁长城,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猜你喜欢
万里长城中华文明长城
汉字三千年
长城长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万里长城”真的有一万里长吗
梦里的长城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