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风记》:“爬行者”的精彩一击

2020-03-31 13:21赵亚娜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徐老茅盾文学奖书稿

2019年,90岁高龄的徐怀中凭借《牵风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在座谈中,他说道:“早在1962年,我就请长假写《牵风记》这部长篇小说,写了20余万字。不久,又接受其他任务,《牵风记》创作被搁置下来。多年后,书稿被我忍痛付之一炬。过后想想,倒也并不觉得多么可惜。如果当时匆匆忙忙把书出了,也就不会重改一次。现在《牵风记》只有10万字,我对壁耗费5年,所以称自己‘爬行者。我先将整段文字默背下来,输入电脑后又改来改去,哪里还说得上什么进度。明知这种习惯效率不高,但是改不过来。”

《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和一匹马的故事。自撰写之日开始,历经几十年后,终于与读者见面。徐怀中先生说,身为一个老军人,他要用“颤颤巍巍的脚步”努力追随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豪迈步伐,“尽最大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击”。

适用主题:追逐梦想;沉淀自己;快与慢;文章不厌千回改……

文本解读:山西省晋中市晋华中学  赵亚娜

角度一:做事情要精益求精

《牵风记》,虽然仅10万字,但却经历非凡。历经五十余载,历经“搁置”,甚至“付之一炬”的“磨难”,最后横空出世,斩获大奖。作品经过作者多年的精心打磨而显得匠心独运而又浑然天成。文如其人,正是徐老的这颗精益求精的“匠心”,才有了这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

角度二:人生要不断地否定自我、突破自我

“破而后立”是一种抉择,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正如徐老回顾时说,“如果当时匆匆忙忙把书出了,也就不会重改一次”。也正因这“忍痛付之一炬”的“破”,才有了《牵风记》的“立”。人生有时需要自我否定,目的不是否定自我,而是更好地前行。

角度三:快與慢

何为“快”,何为“慢”,只能相对而言。材料中一些数字很是显眼,“1962”与“2019”,“10万”与“5年”,让人不禁思考“快慢”的意义,有时候“慢”,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打磨,也是一种积淀。正是这漫漫五十载,使得徐老自谦为“爬行者”,使得《牵风记》沉淀为了文学佳作。当然,身在讲究高速、高效的现代社会,身为青年,我们更应辩证地思考快与慢。

学生运用示例

云横九派,白鹤闲飞,那是中国画里蕴藏的智慧;谈笑论道,运筹帷幄,那是孔明安坐小车散发的霸气;点点烟雨,满城风絮,淡淡地,不争不躁。雨落长安,缓缓的溪水浸染了五千年风雪,静静地述说着“水”的智慧……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确实如此,它自昆仑雪域而出,划过八荒六合,静看世间百态后拥归入海,生生不息。它不急不躁,静水流深,它无声地向世间传达着:浮躁不可,静心坚持,方可润物无声。

去年,90岁高龄的徐怀中因《牵风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其实,徐老为我们展现的远不止一部《牵风记》,在作品的背后,是老人多年不断打磨与修改的坚守,是书稿被忍痛付之一炬后依旧不断前行的姿态。用八个字概述,便是:稳中求进,持之以恒。倘若当年他为赶进度而匆忙出书,哪里会有今日这般成就?如此看来,浮躁不可取,安稳方有道。

余察四野之物,唯水性绵延,生生不息。它经途中万紫千红,历道中风吹浪打,却始终如一,向东逐梦。它是至善之物啊!然视当下,不免咨嗟长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反观当下,浮躁、不踏实,炒作、追名逐利者不在少数。虽说“功成名就”是人生追逐的目标,但这种浮躁求名的做法却是日暮途远,倒行逆施,终究不会长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明的教诲为当下的青年点明了道路。当今的时代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一股浮躁之风盛行不衰。但唯有“擦净己心,点明己志,不忘初心,阔步徐行”方可破除这利诱之谜,心向云间。

——《任尔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

(编辑:王莹)

猜你喜欢
徐老茅盾文学奖书稿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红雪缤纷”忆徐老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创作观念
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盛赞《岭南创作文丛》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
徐家亮:人生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