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0-03-31 12:21陆林
教育家 2020年48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发生率障碍

陆林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约有一半的成人精神心理问题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发现、早干预将极大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10%-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我国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8%-17%,其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ADHD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5%,患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以及冲动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等,并且往往持续到成年期。ASD目前在我国的患病率接近1%,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这三大核心症状。焦虑、抑郁同样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一项包含23万余名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2.2%, 且在逐年升高,2000年之前发生率约为18%, 2016年之后发生率增长至26%。

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发生共病的比例高。一项在湖南省中部两个城市的调查研究发现,6-16岁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共病比例高达34.6%;另一项对中国东北部805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的共病情况调查显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破坏性行为障碍间存在高共病率。

同时,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问题也较为突出。一项纳入近60万名青少年的荟萃分析显示,自伤问题的终生发生率为16.9%,且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另一项研究调查了32个国家/地区13-17岁学生的健康状况,发现学生的自杀风险增高。女性青少年发生自伤的风险及自杀意图和自杀计划的实施率均高于男性。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有幾类特殊人群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需要更多的关注——

一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有利于儿童应对应激事件、减少创伤的伤害,而一项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荟萃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总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导致留守儿童面对困境更加消极。

二是遭受虐待的儿童和青少年。经历过儿童期虐待和忽视的儿童,其在儿童期和成年期罹患各种精神疾病的比例都明显升高。儿童期虐待可导致抑郁、焦虑、进食障碍、自伤及非法药物滥用等精神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儿童期经历过躯体虐待者出现抑郁障碍的比例增加54%,出现性传播疾病或危险性行为的风险增加78%。

三是遭遇校园欺凌者。研究表明,相比于未遭受校园欺凌的同龄人,遭受校园欺凌的13-14岁青少年,其精神分裂症多基因遗传风险更高。在中国,经历校园欺凌的青少年产生谋杀性思维和行为的风险较未经历校园欺凌的同龄人增加3.88-7.24倍。

四是网络成瘾者。一项纳入25项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网络成瘾者出现自杀观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风险为对照组的3倍左右。

五是独生子女或多兄弟姐妹中被忽视的儿童及青少年。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独苗”,家长们往往对孩子有更多期待,独生子女所面临的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不容忽视。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及对策

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包括社会进步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社区层面,包括环境转变、社区管理状况、社区环境等;学校层面,包括校园环境、教师支持、同伴关系等。学校层面,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其措施包括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活动、教授心理问题的正确应对方法、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进行心理健康宣传等。其中,学校要多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生活,让学生拓宽人际交往,使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可以以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展等形式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及老师不仅要在日常教学和宣传中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心理问题,也要教会学生准确识别和正确应对。发生精神心理问题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按照其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一般心理问题可向朋辈咨询,进行心理疏导;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找心理咨询师评估和咨询;心理障碍要找心理咨询师,必要时需要心理医生介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一定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学校要重点关注以下人群:遭遇明显的外部精神刺激事件者;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自卑者;性格孤僻、与周围人缺乏正常交流者;家庭成长环境严重不良,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看问题消极者;谈论自杀,有自杀倾向者。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疫情后危机心理健康教育。有研究显示,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抑郁发生率为24.9%,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也均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其中,疫情下与父母分离或丧亲的儿童青少年,其罹患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风险更高,成年后自杀风险更高。学校需开展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应对压力及心理问题的能力,掌握自我调整和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的方法;对教师、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生活和心理状况,提供指导。

学生个人要正确认识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和调适方法;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遇到困扰时积极、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

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未来展望

完善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据推测我国大约有5000万-1.2亿名0-14岁儿童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但我国儿科医生不足10万人,而我国合格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治疗床位严重不足,以北京为例,专门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的精神科床位仅有58张。不仅如此,精神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一线大城市,初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医生基本没有接受过儿童精神病学的专业培训。目前这一情况已引起国家的重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设儿童心理科(门诊),配备专科医师;学校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到2022年达到80%,到2030年达到90%。未来,希望有更多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落实,为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保障。

建立“互联网+”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健康管理平台。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评估和精神卫生疾病预防,建立各种有效服务平台,例如数字媒体、卫生或社会保健机构、学校或社区协作体,建立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平台、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和预警系统、儿童康复管理平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综合管理平台等。

努力实现精神心理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例如在预防方面,要加强孕期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建立早期筛查系统。在诊断方面,应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早期诊断指标和体系,绘制表型特征谱;寻找ADHD/ASD的多模态生物标志物。在治疗方面,加快新药研发,加强对遗传背景、神经生理指标和行为等多维度评估,实现精准治疗;在康复方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康复系统,制定个体化训练及治疗方案;尽早地为患者提供具有循证医学的康复训练。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而我们要说少年健康则国健康,强其体魄,健其心智,保证占人口总数20%的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就是保证国家100%的未来。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发生率障碍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跟踪导练(四)2
SCARED STRALGHT
心灵休憩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