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部疾病低剂量多层螺旋CT表现与X射线对比研究*

2020-04-01 14:34曹金侠朱红权张晓荣尚志峰王晓华任志杰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3期
关键词:X射线胸部低剂量

曹金侠 朱红权 张晓荣* 尚志峰 王晓华 任志杰

肺部疾病是新生儿及儿童时期常见病,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首位死亡原因[1]。新生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易受外界致炎因子侵袭,导致气道阻塞[2]。新生儿胸廓短小,呼吸肌发育差,气体无法充分交换,肺部疾病发生风险高[3]。目前,对新生儿肺部疾病多采用X射线检查,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但图像分辨率低,无法显示微小病灶,漏诊、误诊率高[4]。近年来发现,CT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扫描精确度高,速度快,可实现薄层扫描,减少容积效应干扰,且配合后处理,可清晰显示病变细小解剖结构[5]。但对新生儿肺部疾病CT诊断价值上缺少报告。鉴于此,本研究对新生儿肺部疾病X射线及低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情况进行比较,以明确CT诊断新生儿肺部疾病的效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迁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6例肺部疾病患儿,其中男患儿48例,女患儿28例;胎龄30~41周,平均胎龄(38.1±2.4)周;早产儿14例,足月产62例;极低体质量儿(<1500 g)5例,低出生体质量儿(1500~2 500 g)10例;新生儿肺炎61例(伴气胸10例,肺不张2例,胸腔积液3例,先天性喉哮鸣音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3例,湿肺1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1例;临床表现为气促41例,三凹征35例,紫绀30例,肺部湿罗音25例,咳嗽20例,发热15例,呼吸困难10例,呼吸音减低12例,鼻扇2例,鼻塞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出生时间≤28 d;②经临床及随访确诊为肺部疾病;③入院后均完成X射线、CT检查,检查时间为出生后1~28 d;④有气促、紫绀、痰多、呼吸暂停、咳嗽、呼吸困难、三凹征等表现;⑤患儿家属均知情。⑥临床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①肺先天畸形者;②已接受对症治疗病情改善者;③影像学资料不完善者;④细菌培养阳性者;⑤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仪器设备

采用Direct View DR 3500型X射线机(美国Carestream公司);Light 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

1.4 检查方法

(1)X射线检查:取仰卧位,前后位摄影,焦距100 cm,管电压40~45 kV,管电流200 mA,固定肩部,防辐射材料遮盖其他部位,照射中心对准剑突上10 cm处,短时间投照。

(2)低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取仰卧,胸部平扫,自肺尖扫描至肺底,管电压100 kV,管电流80~120 mA,采集层厚0.625 mm,层间距0.625 mm,旋转时间0.6 s/周,螺距0.984,扫描视野为small body(低剂量模式),获取高分辨CT图像,收集容积数据。

1.5 图像分析

选择两名影像学专家及2名新生儿科专家对X射线片、CT图像进行统一阅片,观察X射线、CT征象做出诊断,并与临床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肺部疾病胸部X射线表现

在76例新生肺部疾病中,胸部X射线片见双肺散在斑块状或条索状密度增高,见粗呼吸音25例;见大面积片状密度增高11例;双肺闻及湿性罗音25例;双肺透亮度降低,见毛玻璃影6例;双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见胸腔积液2例;肺纹理增多4例;单侧肺野密度增高,透亮度降低,肺不张2例;气胸1例;见双肺腺泡小结节影1例;余9例未见明显X射线异常(7例确诊为新生儿肺炎,1例吸入综合征,1例肺炎伴先天性喉哮鸣音),见图1。

图1 新生儿肺部疾病X射线影像

2.2 新生儿肺部疾病CT表现

在76例新生儿中,肺部疾病低剂量多层螺旋CT示双肺条索状、斑块状密度增高27例;示大片实变影21例;双肺高密度影伴气胸17例(3例伴纵膈气肿,2例胸腔积液);斑片状影伴胸腔积液3例;肺纹理增多2例;见肺弥漫细胞颗粒影2例;肺不张2例,其余2例CT无明显异常(1例临床确诊为肺炎,1例临床确诊为肺炎先天性喉哮鸣音),见图2。

图2 新生儿肺部疾病胸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影像

2.3 新生儿肺部疾病胸部X射线和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度

临床诊断新生儿肺炎61例,X射线检出52例(其中50例确诊,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误诊为肺炎),7例新生儿肺炎及1例肺炎伴先天性喉哮鸣音漏诊,1例湿肺及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均确诊;临床诊断新生儿胎粪吸入征13例,X射线检出6例,2例肺炎误诊为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与临床诊断相符,总符合率为73.68%。低剂量多层螺旋CT确诊新生儿肺炎59例,其中58例与临床诊断相符,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误诊为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共检出11例,1例肺炎误诊,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漏诊,1例湿肺及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均确诊,与临床符合率为92.11%,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高于X射线检查(73.6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94,P<0.05),见表1。

表1 76例新生儿肺部疾病X射线及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情况[例(%)]

3 讨论

本组新生儿肺部疾病以新生儿肺炎为主,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出生时间越短,症状及体征越不典型[6-7]。新生儿肺炎多由误吸或感染引起,X射线片以肺纹理增粗、模糊,散在点状或浸润斑片影,早产儿或因肺发育不成熟,X射线可见肺透明度降低,肺纹理增粗,伴细小颗粒状阴影[8]。且较多新生儿肺炎常伴不同程度肺气肿,X射线见大小不均模糊片状影。肺部CT则表现为典型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伴斑片状高密度影,可见大片实变影,内部伴支气管充气征。其次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以呼吸困难、气促、肺部听诊闻及粗湿啰音为主,X射线见双肺内部及肺底部低密度斑片状或片状影,边缘模糊,伴肺不张时边缘清晰;而CT斑片状影显示更明显,可见弥漫性浸润影,对并发气胸及纵膈气肿显示清晰。新生儿湿肺及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则相对少见,一般湿肺影像学以肺透亮度降低为特点,可见细小结节及腺泡结节影;肺含铁血黄素沉着征胸部X射线可见双肺腺泡小结节影,CT可见双下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呈腺泡结节样分布。

本研究中低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新生儿肺部疾病整体符合率优于X射线,考虑与新生儿胸腺、纵膈遮挡部分肺野,且部分肺炎病灶小,而X射线分辨率低,图像质量差,解剖对比差,易漏诊等有关[9-10];X射线胸片对绝大部分新生儿肺部疾病病变显示不及CT清晰,同时受体位不正、哭闹等影响,前后组织重叠多,组织对比度差,心影大,影响左肺野显示,导致漏诊及误诊;受X射线透视角度及方向的影响,无法显示肺野深部及后背部病灶,导致漏诊。而胸部CT组织分辨率高,可获取多方位图像,存在容积扫描及多平面重建优势,受体位、哭闹等因素干扰小,可检出微小或隐匿(肺尖、心影后、纵隔、脊柱)肺部结节,显示病灶解剖关系,可弥补X射线不足。但Fenton等[11]提出,CT电离辐射较大,可能增加新生儿致癌风险。另有文献报道,普通胸部CT筛查辐射剂量为胸部X射线的10~100倍,且年龄越小,对X射线敏感性越高,致癌风险越高[12-13]。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采集通道增多,一次曝光即可采集多层数据,扫描速度提升,放射剂量降低。陆然等[14]研究发现,低剂量CT可降低辐射剂量超过85%,仅图像质量略低于常规剂量CT,但对疾病诊断及鉴别基本上无影响。本研究所有新生儿肺部疾病均采用胸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降低管电流、管电压,减少扫描次数,仅完成单次容积扫描,并根据患儿体重调整扫描参数,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结果发现本研究患儿低剂量多层螺旋CT整体图像清晰度方面优于胸部X射线,且对肺不张、气胸等特异性病灶显示更清晰,且可明确病变具体肺段、性质,对临床诊治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4 结论

新生儿肺部疾病常规胸部X射线筛查受体位、呼吸、病灶位置等多因素干扰,对病灶性质及位置判定准确度不及CT,且图像质量差,分辨率低,漏诊、误诊率较高,而胸部CT较X射线更易发现新生儿隐匿性或微小病变,且低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辐射小,安全性高,有助于指导新生儿肺部疾病的诊治。

猜你喜欢
X射线胸部低剂量
实验室X射线管安全改造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病毒性肺炎流行期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例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虚拟古生物学:当化石遇到X射线成像
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低剂量CT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初步研究
避开这些毁胸坏习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星光组合导航
大孔径3T低剂量下肢动脉MRA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