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在提升精准扶贫实效中的困境与出路

2020-04-01 15:08戈艳霞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治理职业培训精准扶贫

戈艳霞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与绝对贫困相比,解决相对贫困更加强调提高贫困户的发展能力,这要求我国的职业技能扶贫必须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和长效化的发展轨道。然而,当前职业技能扶贫存在政策措施落实缺乏精准系统性、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阻碍了职业技能扶贫的发展。建议制订长期职业技能扶贫计划,通过构建精准化、系统化、长效化的培训制度,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效能。

[关键词]贫困治理;精准扶贫;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乡村振兴

一、问题的提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减贫速度最快的国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不断加大扶贫投入,不断创新扶贫方式,连续推行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促使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8年底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了8239万人。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8年的1.7%,累计下降了8.5个百分点。该期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年均名义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0%,较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除了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之外,贫穷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趋于缩小,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过去“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得到了明显缓解。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当前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之一,脱贫攻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从贫困现状看,截至2018年底,我国还有1660万贫困人口,近3万个贫困村,约400个贫困县,需要在这两年内摆脱贫困。在已经脱贫的人口中还有一部分人只是一时脱贫,还存在较高的返贫风险。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显示,2016年返贫人口60多万人,2017年返贫20多万人,2018年返贫7万人左右。此外,从贫困状态看,当前仍未脱贫的贫困村主要聚集在基础设施薄弱且产业发展落后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且缺乏一技之长,转移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难度都很大。

针对复杂严峻的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强调对“贫”根的分析与治理,要求解决“治本”的问题。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理念切实贯彻落实到实际扶贫工作中,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在提升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无疑是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最重要的方向和有效途径之一。与其他形式的扶贫相比,职业技能培训在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助于巩固脱贫效果,实现脱贫的“长期持续性”和低“返贫”率。对于尚未实现脱贫的贫困劳动力而言,如果能够通过职业技能扶贫掌握一门甚至几门职业技能,将极大地增加了摆脱贫困的可能性。对于尚未脱贫的贫困地区,如果能够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把人口资源变成人才红利,输出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技能提升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则有助于整个地区摆脱贫困。所以说,壮大职业技能扶贫是助力打赢扶贫攻坚战乃至乡村振兴的“利器”。

同时,壮大职业技能扶贫也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2020年解决了绝对贫困后,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与消除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不再满足于“两不愁、三保障”这一基本要求,而是要求提升贫困户的自身发展能力,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这要求我国的职业技能扶贫必须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和长效化的发展轨道,以持续发挥其在解决相对贫困中的积极效能。

二、当前职业技能扶贫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的困境

1.职业技能扶贫的政策措施落实缺乏精准性和系统性,未能充分发挥扶贫效应。年龄和学历对求职者的岗位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贫困劳动力的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项目的选择空间。虽然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劳动力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但是并非只要技能在身就能顺利实现就业。例如,管理类、财会类入职门槛较高,相关培训项目的就業成功率都很低。而对于学历要求和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如制造业工人,多有年龄不超过35岁或45岁的限制,大部分贫困劳动力还是无法顺利就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客观环境的局限性,从可改善的培训短板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因此应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深度调研,充分了解贫困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技能状况,掌握贫困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培训需求,从而实施精准培训。通过加强职业技能扶贫的精确性和系统性,促进职业技能扶贫实效的发挥。

2.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扶贫效果不理想。在培训内容的确定上,对贫困劳动力的从业意愿和择业需求的分析不足,导致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就业效果不理想。甚至有人认为异地培训就是做做样子,干脆把它当作一次免费旅游。在培训方式上,“纸上谈兵”多,“动手实践”少,传统教育模式的灌输法不适用于农村贫困劳动力。长期以来,由于绝大部分贫困群众都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对于长时间坐在固定座位或者某个小空间内的学习模式极不适应,经常有课间离场的现象发生。同时,受实训场地、师资、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职业技能扶贫的就业效果也不理想。由于多数培训没有实训环节,缺乏动手操作,导致贫困群众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很难实现就业。

3.部分培训“只开花不结果”,形式主义比较突出。不少地方脱离农村实际搞培训,多数培训“只开花不结果”。个别地方甚至存在堆积资金“摆场面”的问题,只关心培训的人次数量,不注重培训的质量效果。这样的职业技能扶贫可以说是扶贫领域的一种形式主义。个别地方部门为了应付上级单位的检查,在职业技能培训人次和培训内容上编造记录,弄虚作假;有的地方多次重复培训同一项课程;有的地方为了凑人数,把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也召集起来进行培训,出现频繁培训但就业率很低的问题;有的地方虽然投入巨资建立了职业技能扶贫基地,但是组织实训的次数寥寥无几,没能充分利用职业技能扶贫基地的实训功能。同时,在开设培训项目时也存在“选易避难”的问题。虽然培训项目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培训质量没有显著提升,培训效果也没有得到保障,导致培训后的就业率一直不高。目前不少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培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浪费,而且没有真正发挥就业培训资金应有的作用。

4.“输血式”扶贫大行其道,对技能扶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层部门对职业技能培训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学者指出,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立见成效的整治工程和形象工程上,而不愿意在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见成效的事业上下功夫。当前,有的地方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样存在类似的困境,普遍重视立见成效的产业扶贫和分红式金融扶贫,而鲜有重视职业技能扶贫的。调研发现,在不少地方帮扶单位帮贫困户购买了种牛、种羊、种猪,并交由企业或合作社集中饲养管理。贫困户并不需要亲自参与饲养,只需坐等年底分红即可。针对贫困户的小额扶贫信贷项目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贷款并不给贫困户,而是统一交由指定的企业使用,贫困户定期领取利息即可。不少地方大搞入股分红式扶贫,贫困户不用投入任何精力和财力就可以“干吃净捞”,这虽然确实有助于迅速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改变穷苦的生活面貌,但是却无法清除穷根、消除返贫风险。从长远来看,目前各地广泛开展的光伏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并不能让贫困群众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与通过产业扶贫刺激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初衷相悖而行,而且容易滋生“坐享其成”的依赖心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5.对职业技能扶贫的资金投入不足,职业技能扶贫难成体系。根据《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扶贫资金的使用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等。从扶贫资金的实际使用去向看,当前用于产业帮扶项目(如购买经济果苗、肥料、鸡、羊、猪及饲料等农资)和农村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如修建道路、小型水利设施等)的资金几乎占到了90%以上,而用于职业技能扶贫的资金不到5%。这种“重产业设施、轻技能提升”的资金使用模式,显然不利于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扶贫,不利于提高农村扶贫对象的就业和生产能力,不利于贫困家庭的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对职业技能扶贫的财政投入不足,目前的培训项目设计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都不健全,导致职业技能扶贫发展迟缓,不仅与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职业技能扶贫也难成体系,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职业技能扶贫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的出路

1.构建精准系统化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工作岗位”培训模式。强化职业技能扶贫的就业导向意识,构建精准系统化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工作岗位”培训模式,促使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向着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求靠拢,切实提高农村新型农民技能培训的就业效应。

一方面,培训项目要与国家及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相适应,开展订单式、委托式培训,促使各类技能培训与市场有效对接,提高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释放培训的就业效应,切实保证受训者能够通过职业技能扶贫实现稳定就业、长期在业。

另一方面,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中的“精准”理念贯彻到扶贫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切实摸清培训对象的真实需求和就业意愿,對培训对象进行精细化分类,逐个论证适合其发展的工作岗位,再量体裁衣设计合适的培训内容,解决培训项目设计不够精准、培训知识学习有难度等问题,切实提升职业技能扶贫的精准性。

此外,培训课程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主要是单一的技能型培训课程,还应加强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以提升贫困劳动力的综合能力。

2.强化实训,课堂教学和实训相结合,切实提升扶贫效应。只有强化实践能力,使劳动技能人才与产业经济发展实现“零对接”,才能保证职业技能扶贫对就业的积极效应。

职业技能扶贫应以培养劳动技能新农村人才为目标,以技术知识为载体,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实践与创新,切实提高培训对象的劳动技能水平。这要求在职业技能扶贫中加强对实训环节的投入,为培训对象提供参与式学习机会。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培训对象在工作技能、实践经验、操作方法、协同合作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另外,进一步增加实训设施。通过租赁借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实训场地和硬件设备,为每个参加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提供使用设备及工具进行操作练习的机会,从而使贫困劳动力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3.以真抓实干破解“形式主义”,向技能培训要就业效益。切实做好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必须从思想上、在实施中坚决抵制“形式主义”。

依靠监督机制的健全,通过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相关部门监督及内部监督,防止和抵制职业技能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明察暗访及随机抽查工作,对职业技能扶贫落实不到位、形式主义严重的单位部门和干部进行相应的批评和惩处,以起到警示作用。职业技能扶贫工作要能够深入贫困群众,广泛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动员社会民众共同督促职业技能扶贫工作的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按照中央关于扶贫的总要求,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以可持续的理念保证职业技能扶贫工作健康有效进行。坚决防止和抵制技能培训中的形式主义,培训单位与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要加强作风建设,提升自身责任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形式主义给职业技能扶贫带来的危害,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集中力量做好职业技能扶贫工作,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就业。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职业培训精准扶贫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精准扶贫
创新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