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开放学习成果的微认证:概念理解与运作体系

2020-04-01 15:09汪维富闫寒冰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数字证书

汪维富 闫寒冰

[摘   要] 传统证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资质认证与交流功能日显不足,对无处不在的开放学习进行灵活认证、在线验证与交流成为教育培训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微认证实践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有益探索。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在分析国内外微认证现象的基础上,对微认证进行概念分析、要素解剖与理解辨析,重点对微认证的运作机制和体系进行了系统化阐述。研究认为微认证具有知识模块化、开发敏捷化、证据绩效化、记录可验证、结果可堆叠、凭证可移植等运作机制;开放徽章是微认证的典型流通凭证,是适合开放学习的后现代证书;微认证运作体系涵盖发行者、学习者、认可者和托管机构等四个互连的关键角色,以及生产、认证与消费微证书等三个相互支撑的子系统。微认证满足了开放学习结果的认证需求,有利于丰富新的人才资质交流话语体系,弥合教育培训供给与市场精准需求之间的鸿沟。

[关键词] 微认证; 开放徽章; 数字徽章; 非正式学习; 数字证书; 开放学习结果; 先前学习认定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成长需求持续增强,新技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促进了现代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教育资历认证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和培训的需求[1],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成长路径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区别于传统教育封闭式资历认证的开放式资历认证开始进入学术视野。《2019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将“模块化与拆分式学位”(Modularized and Disaggregated Degrees)视为高等教育将长期采取的教育技术[2],认为数字徽章和证书能为未来雇主提供来自各种教育机会的技能证据。非营利机构“证书引擎”(Credential Engine)为全美教育证书及相应的资历框架建立了联通映射关系,为学习者、教育提供者、证书发行者、雇主建立一致性、透明化的能力理解框架,其正式承认的资历证书除了学位、学历、证书、证明、执照、学徒证等之外,还包括数字徽章与微证书[3],试图为各类开放式学习成果架构合法性资历转换规范。

具体来说,国内外教育机构探索开放式学习成果认证方法,主要在于开发周期更短、学习方式更灵活、更专注于特定工作技能的新型证书。在正式教育领域,威奇托州立大学率先在公共卫生教育领域开展了可堆叠的微证书项目;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在整个课程中都嵌入微证书,学生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诸多细分的数字证书;马里兰大学在14个校区实施了职业技能导向的数字证书制度[4]。在非正式教育领域,IBM、谷歌、微软、Hubspot、通用电气等公司为满足人才需求都在提供面向公众的教育证书或模块化学习体验[5];培生集团借助Acclaim平台认可不同来源的技能、能力和成就,并提供真实而精准匹配的工作职位[6];Digital Promise开发了专门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微认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也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领域开展了微认证试点[7]。这些开放式的能力认证与传统封闭式的资历认证有着截然不同的运作机制,其背后代表着资历认证理念的转变与开放学习成果认证环境的成熟。一方面,全球教育资历认可理念正从侧重学习投入转为关注学习结果[8],即强调学习者完成特定学习之后所能理解与展现的东西,尊重学习方式与来源的多样性、开放性。另一方面,日益成熟的开放教育网络与优质课程资源为能力提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针对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学习结果认证成为可能,开放式认证有效地破解了非正式学习结果的评价难题。

这些开放式认证主要以可在线展示的数字证书作为资历凭证。其中,数字徽章(或开放徽章)是应用最广泛的新形式,它通过准确表征能力并以比正式学位更精细的技能粒度来推进认证实践的重构,正在迅速改变课程学习、工作获取和人才资质认证的图景,被认为是后现代的资历证书 [9],更是教育能力本位回归诉求的一个缩影[10]。如欧盟“软技能评级”项目基于数字徽章来识别不同年龄和教育层次学习者的软技能发展状况[11]。数字徽章托管平台Credly与Canvas学习管理系统合作,允许学校自行设计触发奖励数字徽章的规则,当学生掌握某种技能、完成作业或达到课程培训计划中的相关要求时,就可以获得徽章,并作为一种“便携式、可验证和透明性的学习证据”在社交媒体或Credly上公开展示[12]。美国芝加哥“学习之城”项目更是把整座城市变成随时随地学习的校园,超过百个机构共同参与开发了大型数字徽章生态系统,形成了基于城市共同体的在线学习与认证网络[13]。

从微证书、短期证书、数字证书、模块化课程到数字徽章,都体现了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学院式教育模式和封闭式资历认证的新趋势,即模块化教育模式与开放式资历认证,可简称为“微认证”。厘清微认证背后的学术线索,以建立面向开放学习成果的微认证体系,对于丰富我国现有人才资质认证与交流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二、微认证的概念理解

(一)微认证产生的背景

Grant形象地描述了微认证产生的根源[14]:有很多人在课堂之外获得了技能、能力和知识,却缺乏必要的证书来验证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学生有能力精通学校未教过或未评估的技能,却没有向他人展示其能力的标准化方式。公司裁员后,那些努力转行的成年职工重返教育机构时可能会面临诸多障碍,而且如果没有(新)证书来交流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失业或从事低薪、无技能的工作。虽然许多学习者的能力、技能或素质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被认可,但这些优势的证据会消失在数据库和成堆的文档中,或堆积在更难以流通的文件夹中。这说明了传统教育资历认证的局限性,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因“面额”过大,其可识别性、可交流性和可验证性功能在当下已经日显不足,同时,开放学习成果认证还缺乏系统化研究,不利于学习者的自我调节、教育者的干预指导以及人才消费者的认可交流。因此,理想的方法就是建立终身化、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认证与流通体系,让无处不在的学习得到认可,让学习者泛在化增长的见识和能力有可以“营销”的直接证据,促进学习者的持续成长与有序流动。与传统教育资历认证周期长、颗粒大的宏观认证相比较,这种认证是周期更短、颗粒更小的微观认证,可被统称为“微证书”(Microcredentials)或“微认证”(Micro-credentialing)[15]。本文主要采用“微认证”的说法,必要时可与“微证書”交换使用。

(二)微认证的概念界定

认证是一个过程,用于验证个人或组织是否符合由负责创建和实现这些标准的团队所建立的特定标准,符合认证标准的给予相应的通过凭证[16]。微认证是证明学习者的特定技能或具体成就达到相应质量标准的评定过程,通过微认证而获得的凭证即是微证书。通常一次微认证需要有明确的特定技能或成就、质量标准、评价量规、绩效证据以及学习凭证等,但对于学习时间、地点、方式没有具体要求,对认证机构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权威组织。

微认证的典型特征就是“微型”。一方面,“微认证”本身具有内涵性的标识功能,“微”即“细小、精深、微妙”,体现了微认证的能力目标单一、聚焦核心、分而学之、凭证可堆叠等特征,同时,突出被传统教育资历认证忽略的微观领域;另一方面,“微”是在线学习领域的一种重要学习文化,从“微课”“微视频”“微课堂”到“微型学习”,体现了碎片化、泛在性、终身性、灵活性的学习趋势。

从认证过程来说,微认证涉及对学习者的真实表现进行严格评估,不能仅仅因为有相关经验、出席了活动、学习了课程或通过表面观察就直接授予相关凭证。从认证结果来说,微认证颁发与传统纸质证书截然不同的数字凭证,目前以符合开放徽章标准的数字徽章为主要形式,这是认证与交流功能都优于传统证书的通用凭证[17]。

(三)微认证的要素理解

在本质上,微认证是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微型学习评价活动。从认证机构、认证内容、认证标准、表现证据、学习凭证等结构化要素上来理解微认证,可以进一步厘清微认证的关键特征。

1. 认证机构

微认证依赖于发行者发布的认证项目,学习者以申请者的身份参与学习、实践与认证。Finkelstein等人指出[18],给予正式的学习认证不再仅仅是特定教育机构或权威专业机构的特权,任何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向那些获得特定技能、知识或成就的人颁发证书。从理论上说,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能成为微认证项目的发行者,这是微认证与传统学业认证、职业认证的根本区别之一。

2. 认证内容

实际上,并非所有知识技能都适合用来微认证。一方面内容具有认证的必要性,特别是传统课程或正式培训中没有教授、无法认证、难以体现的领域,如综合性的软技能(如沟通、批判思维等)、社会化的兴趣学习(如博物馆、社区、NGO等),以及更新速度快、需求量大、实践性强的技术技能和素养都是微认证的重要主题。另一方面内容设计要适合开放性认证,认证目标要具体化,具有可观察、可表现、可迁移的绩效特征。

3. 认证标准

制定可衡量的表现标准是微认证的核心部分,一般涉及对单个认证所必需的证据条件或行为特征进行规定,以及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标准或量规,提倡标准设计的透明性与开放性,供公众方便理解与认证。如数字承诺(Digital Promise)开发的“教育者微认证”(Educator Micro-credentials)项目就研制了统一的认证标准框架[19]。

4. 表现证据

证据是判断学习者是否达到认证标准的相关材料。与传统课程强调考试成绩不同,微认证关注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多个方面的实绩表现,可能的证据包括个人作品、实践调查、录像视频、任务作业、访谈与反思、论文等,而并非学习时长、出勤次数、评论个数之类的形式化数据。微认证依赖于真实的证据材料,特别强调证据与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联系起来。

5. 学习凭证

微认证的凭证不同于传统纸质的证书,一般采用可在线展示的、内置详细认证信息的数字证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开放徽章(或数字徽章)。Olneck认为,数字徽章可以替代以往占主导地位的证书形式,其重要价值主要是通过附加在徽章图像上的元数据来实现的[20]。元数据可以传达获得徽章所需的能力证据、发行机构信誉,以及与其他更大认证技能集合之间的关系。微认证并不一定包括必要的课程学习过程,只要能力表现或绩效材料达到认证标准即可通过认证。如今许多MOOCs也采用了能力本位导向的学习成果认证,且颁发符合开放徽章标准的数字证书,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MOOCs的结果认证也属于微认证。

(四)与微认证相关的概念辨析

1. 传统教育资历认证与微认证的区别

教育资历认证主要包括学业认证(学历学位)和职业认证(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分别以求学深造和就业为目的[21],一般由官方机构正式承认学习者达到的学习成果并授予相应的证书。两者主要区别如下:(1)认证机构不同,传统教育资历认证一般由正规学校或权威行业协会组织,而微认证在理论上可由任何人、任何机构充当认证主体。(2)认证颗粒不同,传统教育资历认证一般是以课程为评价颗粒,在资质理解上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假设性,而微认证是以具体技能或单项成就作为认证单元,能精准地识别学习者的各项技能及集合。(3)认证范围不同,传统教育资历认证主要面向封闭式、正规化的教育教学项目,如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项目等,而微认证主要认可开放式、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取得的学习成就,在时间维度上,前者主要服务的是学历教育阶段,后者面向的是整个终身学习阶段。(4)结果凭证不同,通过传统教育资历认证能取得学历学位或职业证书,而通过微认证能获得针对某个具体技能的数字证书。

2. 先前学习认定与微认证的区别

先前学习认定是对学习者已有的各种学习经历及其成果进行认定并赋予学分的教育评价方式[22],与微认证的理念较为相近,但亦有差别:(1)认证性质不同,先前学习认定重在对学习者已有的各类教育资历凭证开展二次“认定”或“鉴定”,旨在构建先前学习成果与更高学历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让先前学习成果得到正规学校或教育部门的承认并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如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州立学院认可包括数字徽章在内的12种先前学习成果[23],而微认证重在“评价”或“检验”学习者尚未被其他个人或组织明确认可的具体技能。(2)组织机构不同,先前学习认定一般由高校或正规教育部门来组织,微认证在原则上可由任何内容提供者来组织,包括个人、企业、学校等。(3)认证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取得更高学历学位的课程学分、资格证书或入学资格等,后者只是为了评价个人的具体技能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资历标准。(4)认证结果不同,先前学习认定一般会转换成相当的课程学分,只限于用于获得传统证书,而微认证一般授予可验证、可在线策展的数字证书,既可作为高校开展先前学习认定的证据来源,也可直接被相关用人單位认可。

一方面,开放徽章能记录开放式学习成果,而且比传统的表征形式(如证书、成绩单)更灵活、精准、全面。传统课程层面对学习成果的认定过于概括化,以一门课程为评价单元对于知识获得与技能习得的表征粒度过大,不能有效捕捉学习者拥有的具体知识、技能和成就。徽章能表征每一个具体的、可观察到的“微能力”,颗粒度细致而精准,比传统证书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习成果,而且这类数字证书可以提供比课程分数更详细的成绩信息。因此,徽章可以帮助解决传统证书中存在的沟通问题,两个拥有相同证书或学位的人,他们可能遵循着截然不同的学习评价体系,可能有着非常不同的能力集合,而徽章提供的详细信息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开放徽章以可验证、可分享、可交流的新特征,有助于弥合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交流鸿沟。徽章可以在LinkedIn、Twitter、Facebook、专业徽章托管平台上展示,任何人通过点击徽章图像即可了解徽章的发行者、背后证据及潜在价值,体现了微认证结构化技能的可交流性、可营销化和可检索性。因此,徽章使学习者能够掌控、共享他们的技能标签并将其意义传达给教育机构和雇主。此外,雇主通过开放徽章可以快速精準地发现所需的专业人才,而且能更全面地了解未来员工的特定技能状况。学校或培训机构通过调查相关徽章的市场需求或欢迎程度,及时调整课程设计并映射到微认证项目上,让学生能够被承认具有特定技能,帮助他们脱颖而出。

(三)构建微认证运作体系

开放徽章代表了开放学习成果,但其本身并不能持续促进学习,微认证体系以及获得开放徽章的方法才是促进学习成长的关键因素[31]。因此,在开展微认证前,科学设计微认证的运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国外微认证的通用做法,可将微认证作为开放教育领域的一个独立体系来运作,其中,理解关键角色与功能结构是确保其顺利运作的核心内容(如图1所示)。

1. 关键角色

微认证体系包括发行者、学习者、认可者和托管机构等四个主要角色,中间核心位置是来自开放徽章标准的“元数据”通用模型,一般内置于托管机构所提供的微认证平台之中。发行者是微认证的内容提供商,如由数字承诺开发的教育者微认证(托管)平台就聚集了50多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者,有协会、公司、学校、研究机构等各类发行者,他们按照托管机构制定的能力认证规范与数字证书元数据模型,设计与发布一系列微证书项目并提供评估证据审核服务。学习者是微认证的申请者,根据兴趣或发展需求选择参加发行者在托管机构平台上发布的微认证项目,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实践并提交符合认证标准的证据材料,达标后即可获得来自发行者的微证书。认可者是数字证书价值的直接接受者,如企业雇主、学校教务部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等,他们对数字证书所承载的能力资质进行价值认同,如将微证书换算为大学课程学分,这是促进发行者开展项目设计与学习者积极认证的直接动力。托管机构是微认证体系的中介桥梁,连接着发行者、学习者和认可者,他们根据(由IMS全球学习联盟研发的)开放徽章标准构建微证书的元数据模型,供发行者创建与管理微认证项目,供学习者参加微认证并分享数字凭证,供认可者检索与验证具备特定技能的人才资料,如Acclaim、Parchment、Credly、TrueCred、Accredible、Digital Promise等都是具备微认证体系的知名托管机构。这四个关键角色相互连接、缺一不可,其中托管机构起到了能力设计的规范化、证书数据的标准化、跨平台策展的互操作性、微认证能力的集成化与可检索性等重要作用,实际上承担了开放学习的认证中心功能。

2. 功能结构分析

微认证体系是生产、认证与消费微证书的循环系统,而微证书是连接发行者、学习者、认可者与托管机构的流通介质,也是与整个社会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产品介质。从功能结构上分析,微认证体系可分为微证书的生产、认证与消费等三个子系统,微证书的生产、认证与消费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关系,才能确保微认证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发行者、托管机构与认可者共同形成了微证书生产系统,发行者结合社会系统的新需求与自身相应的内容优势,根据托管机构的认证规范进行能力项目设计,推出新的微证书模块,同时,发行者根据认可者对相关微证书的认可情况以及社会系统需求的变化,及时对微证书设计进行迭代修改或者干脆舍弃。第二,发行者、托管机构与学习者共同组成了微证书认证系统,这是微认证体系的核心功能,发行者基于托管机构发布认证内容,学习者从托管机构平台上选择认证项目并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然后将证据材料通过托管机构提交给发行者,由发行者指派相应的评估员完成证据审核并决定是否发放微证书。第三,学习者、托管机构与认可者共同构成了微证书消费系统,学习者获得系列微证书之后可在托管机构或其他平台上集中展示,供潜在认可者精准地在线检索、发现与验证,如Acclaim就支持微证书在LinkedIn中展示分享;也可直接由相关认可者承认资质并转换成学分、绩效或资历等,如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生产系统要确保开发微证书的必要性、可用性与规范性,是认证和消费微证书的前提基础;认证系统旨在保证微证书的严谨性、可信度、权威性,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系统的关键中介;消费系统指向微证书的有用性、可持续性、激励性,是生产与认证微证书的动力来源;三个子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开放式微认证的价值分析

可以说,微认证为满足开放学习成果认证需求建立了全新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能合法化“非正式学习”并有效指导学习者开展针对性的开放学习,搭建灵活性、终身化的资历成长阶梯。非正式学习是成人学习者提升自我的常态化、经济性的学习形式,而且随着优质资源、在线学习社区的丰富与成熟,非正式学习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升学就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杠杆作用。然而,如何维持、指导非正式学习并认证非正式学习成果,仍是开放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微认证以模块化的方式凝结某个主题的具体知识与技能,接受来自各类非正式的学习形式,最终只以实绩证据的形式来说明能力的达成并颁发相应的数字凭证,这不仅将非正式学习成果凝结在一块可验证的凭证上,而且聚焦某个具体主题的学习实践,避免非正式学习中的信息迷航与倦怠,有效引导学习者持续性地开展个性化学习。

另一方面,通过颁发可在线策展、可互操作、颗粒精细的数字证书,微认证能有效改进传统证书“面额”过大、可流动性差、无法精准匹配等重要缺陷。在专业化、职业化趋势明显的数字化时代,如何便捷展示、轻松理解、高度信任与及时沟通学习者的资历,成为教育机构、学习者与企业雇主之间重要的话语系统。传统证书多以纸质化、统合性的方式呈现,知识掌握程度也多以简化的成绩分数来表征,第三方雇主难以根据自身具体需求来高效理解学习者真实的具体能力。微认证通过准确地评估具体技能并以比座位时间和正式学位更精细的粒度来推进资历认证,以可堆叠的方式聚集颗粒度细致的系列数字证书,不仅可以通过特定的专业平台轻松地向雇主市场在线展示与分享,提高学习资历的透明度,而且提供了关于学习者技能更详细的、可验证的真实证据,通过“机器可发现”设计,可以帮助潜在雇主智能地找到具备特定技能的潜在人才,实现双向精准匹配,有效弥合现有教育供给与市场精准需求的鸿沟。

五、结   语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资历认证以前几乎都是正式教育机构的专属领域,现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開展资历认证,凭证也可以由任何组织或个人发行,可能会导致了教育认证的快餐化。如何确保开放式微认证的质量,还有微证书能否在国内得到正式教育机构或企业组织的广泛认可,都将成为未来微认证领域的重要课题,这可能依赖于国家资历框架的建立与各类职业专业标准的完善。另一方面,虽然传统大学学位仍然是求职升学的黄金标准,但基于数字证书的开放式微认证体系正在兴起,打破了传统教育机构在人才资历认证上的长期“垄断”,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传统高校如何更加灵活与敏感地响应市场需求,甚至与企业雇主、第三方认证机构通力合作,将微认证作为培养具有高度市场化技能的毕业生的重要手段,这都依赖于高校未来在人才培养、资历认证、组织文化方面的重大改革。

[参考文献]

[1] INSIDE HIGHER ED. On-ramps and off-ramps: alternative credentials and emerging pathways between education and work[R]. Washington, DC: 2018.

[2] BRYAN A, KEVIN A, NOREEN B, et al.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2019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R]. Louisville, CO: EDUCAUSE, 2019.

[3] CREDENTIAL FINDER. What's the value of a credential?[EB/OL].(2015-09-21)[2019-03-02]. http://credentialfinder.org/home/about.

[4] RADIONOFF K, LEUBA M. Putting learners first: the future of microcredentialing[EB/OL]. (2018-01-31)[2018-11-23]. http://evolllution.com/programming/credentials/putting-learners-first-the-future-of-microcredentialing/.

[5] GALLAGHER S.  'Talent' has become the new theme uniting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EB/OL]. (2018-05-07)[2019-02-21]. https://www.edsurge.com/news/2018-05-07-talent-has-become-the-new-theme-uniting-education-and-employment.

[6] PEARSON VUE. Pearson's acclaim business is joining credly[EB/OL]. (2019-04-10)[2019-06-08]. http://home.pearsonvue.com/About-Pearson-VUE/Company-information/Pearson-VUE-companies/Acclaim.aspx.

[7] 魏非, 闫寒冰, 祝智庭. 基于微认证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38(12):92-98.

[8] 朱贺玲,文雯.从“一致”“等值”到“认可”:教育资历跨境认可的全球实践和新动向[J].复旦教育论坛, 2018,16(3):91-98.

[9] WILLIS J E, FLINTOFF K, MCGRAW B. A philosophy of digital open badges. In Dirk Ifenthaler, Nicole Bellin-Mularski & Dana-Kristin Mah. Foundation of Digital Badges and Micro-Credentials[M]. Switzerland: Springer, 2016: 23-40.

[10] 黄予.教育数字徽章:数字化时代的新学习认证[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54-62.

[11] THE GRASS PROJECT. Project description[EB/OL]. (2010-07-06)[2019-03-23]. http://sites.google.com/site/llpgrassproject/project-description.

[12] KELLY R. Credly badges now available through canvas[EB/OL]. (2017-01-09)[2019-02-12]. http://campustechnology.com/Articles/2017/01/09/Credly-Badges-Now-Available-Through-Canvas.aspx.

[13] CHICAGO CITY OF LEARNING. What is chicago city of learning?[EB/OL]. (2013-05-19)[ 2019-02-15]. http://chicagocityoflearning.org/about.

[14] GRANT S. What counts as learning: open digital badges for new opportunities[R]. Irvine, CA: Digital Media and Learning Research Hub,2014.

[15] SHAH D. Making sense of microcredentials[EB/OL]. (2018-08-27)[2019-02-23]. http://www.class-central.com/report/making-sense-of-microcredentials/.

[16] STYLES M. Credentialing as a global profession in progress: part I. Measuring up. Quality assurance through credentialing Vol. 1: Global perspectives[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Nurses Credentialing Center, 1999.

[17] BOWEN K, THOMAS A. Badges: a common currency for learning[J].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2014, 46(1):21-25.

[18] FINKELSTEIN J, KNIGHT E, MANNING S. The potential and value of using digital badges for adult learners[EB/OL]. (2013-07-16)[2019-03-02]. http://lincs.ed.gov/publications/pdf/AIR_Digital_Badge_Report_508.pdf.

[19] 魏非,祝智庭.微認证:能力为本的教师开放发展新路向[J].开放教育研究,2017(3):71-79.

[20] OLNECK M. Insurgent credentials: a challenge to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EB/OL]. (2012-05-03)[2018-11-09]. http://www.hastac.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insurgent_credentials__michael_olneck_2012.pdf.

[21] BERGAN S. Academic recognition: status and challenges[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2009, 16(1):39-53.

[22] 张琳琳,王小兰.开放教育先前学习认定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开放学习研究, 2019, 24(1):28-35.

[23] SUNY. Micro-credential definition and terms[EB/OL]. (2017-08-30)[2019-03-22]. http://system.suny.edu/academic-affairs/microcredentials/definitions/.

[24] MACDONALD G. Digital badges: a suggested taxonomy. Learning in the Cloud [EB/OL]. (2014-07-04)[2019-02-11]. http://doncollegegrant.wordpress.com/2014/07/04/suggested-badge-taxonomy/.

[25] TSAI C, CHAI C S, WONG B K, et al. Positioning design epistem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3, 16 (2):81-90.

[26] PEARSON EDUCATION. Open badges are unlocking the emerging jobs economy[EB/OL]. (2019-01-17)[2019-04-21]. http://www.pearsonvue.com/sponsors/acclaim/open_badges_unlock_jobs.pdf.

[27] BAILEY, THOMAS R, BELFIELD C. Stackable credentials: awards for the future?[R]. New York: 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Center, 2017.

[28] DIAZ V, FINKELSTIEN J, MANNING S. Developing a higher education badging initiative[J]. 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 brief,2015, 62(3):1-11.

[29] RANDALL D L, HARRISON J B,WEST R E. Giving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designing open badges for a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ourse[J]. TechTrends,2013, 57(6):88-95.

[30] AHN J, PELLICONE A, BUTLER B S. Open badges for education: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open systems and badging?[J]. Research in learning technology, 2014, 22(1): 1-13.

[31] ITOW R C, HICKEY D T. When digital badges work: it's not about the badges, it's about learning ecosystems[M]//IFENTHALER D, BELLIN-MULARSKI N, MAH D K. Foundation of Digital Badges and Micro-Credentials. Switzerland: Springer, 2016:411-419.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数字证书
教育云平台的敏感信息保护技术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交互式博物馆学习单的设计与开发
PKI技术在SSLVPN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系统及其学习模式研究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数字签名保护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