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惑

2020-04-03 13:33史笑晓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2020年2期
关键词:检察初心法律

史笑晓

时光总在穿花拂叶中悄然流走。似乎刚至而立,转瞬已然不惑。在日复一日的匆忙里,人生的惶惑感常袭内心。何以在岁月的沧海中初心永驻?我总是在不断求索和自我追问。蓦然回首,从年少懵懂到有志有识,人生途中,能与生命价值并联且深植我心的,莫过于法律二字。

1

法学作为曾与神学比肩的学问,总是带着几丝神秘与魅惑。1999年9月9日,紫薇花开的时节,作为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后第一批新生中的一员,我远行杭州至法学院求学。“欢迎你,未来的法官、检察官!”记忆中田家炳书院前鲜红横幅上的标语,又赫然出现在眼前。它仿若一道星光,遥远却无比闪亮,于无声息处点燃了彼时少年的梦。在求是园的7年,我与法结缘,潜沉于冷峻刻板的法律概念间,找寻微言大义;也正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站在法律之门前,感知了正义世界的概貌。

怀揣着对检察事业朴素的热爱,2006年7月,我考入江干区人民检察院,开启了那段难忘的公诉时光。案件纷至沓来,罪与非罪的抉择、此罪与彼罪的斟酌……远观的法律真切地走到眼前。在案积如山的焦灼间,在定性处断的神伤中,走出象牙塔的我,被淹没在知识和本领的恐慌里,也顿时领悟: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白。

青春是纯粹的,也是无畏的。扎根江干公诉的实践熔炉,我虚心地学习,似海绵般吸收着新的知识。对于公诉人而言,案件是行走的法律,更是公诉拼图的每个图块;办案似剥茧抽丝,经山重水复,通过拨开层层迷雾,在客观真实与法律事实之间搭建桥梁,明晰定性。

杭州是省会城市,江干区又地处城郊结合部,新类型案件、疑难复杂敏感案件多,实践中困惑也多。在承办的139件269人的案件中,我管窥了法世界的斑斓。

在这里,我领略了法的刚性。在“零口供”的王某盗窃案中,王某被抓捕后一直绝食对抗,沉默不语,移送审查起诉时靠注射流质维系生命。庭审时,已骨瘦如柴的王某,一口咬定监控录像中绝非他本人,旁听席亦传来质疑之声。我们通过调取案发地点监控录像,再次询问被害人、补充证人证言、完善辨认笔录等,补实了旁证,虽缺乏被告人供述,却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且王某前期的“绝食”“缄默”与后期庭审时的“神志清醒”“矢口否认”判若两人,侧面印证其有意脱罪的事实。法院最终作有罪判决。法的刚正,此中尽显。

在这里,我看到了法的柔情。在杭州求学的外地大学生张某,因家境贫寒急需用钱而临时起意窃人财物,经综合考量其犯罪原因、具体情节、悔罪态度,我提请院检委会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决定。重获自由的张某和他远道赶来的哥哥在看守所外相拥而泣,令人触动:法重稳定,情别万端;案中有法,亦蕴深情。

在这里,我体悟了法的精严。2007年,我承办了一个夺取行进中自行车后座幼儿之贴身手镯的案件,案子虽小,分歧很大。秘密取下手镯,能否定盗窃?幼儿无处分财物能力和反抗意识,能否定抢夺?对幼儿实施的轻微暴力也是令其无法反抗的暴力,抑或定抢劫?在办案过程中纠结丛生,我认真分析,形成内心确信,最终以抢夺罪提起公诉,得到了法院判决认可,被告人也当庭认罪悔罪。司法当以精密求公正,必须谨记现代刑法鼻祖贝卡利亚的箴言“用几何学的精确度来解释法律的问题”。

案的背后,是人的支撑。公诉岁月,难忘兢兢业业30年如一日、认真程度无与伦比、时时提醒我们注意办案质量的老科长,难忘下班后默默批案并详书审查意见、急难险阻前勇挑重担的前主诉,难忘那些年饭桌讨论、梦中萦绕的烦案重重和一起加班吃过的麻辣烫……在实践的磨砺中,我逐渐成长。三年里,因察微析疑追诉犯罪荣立三等功2次;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获评杭州市第一届公诉新秀,并获最佳论文奖和优秀辩论奖;以笔试全省第五的成绩于2007年通过了主诉检察官考试。虽然,离处变不惊、挥斥方遒的“优秀公诉人”标准尚有千里之遥,唇枪舌剑的日子也早已经远去,但是,我始终珍视曾经的国家公诉人身份,以及那份与邪恶斗争的光荣与梦想。

2

2009年5月,我被选调至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工作,之后又辗转研究室、案管部。10年有余,始终与文相伴。在孤寂的笔端,静心描摹检察工作的另面风景。

字斟句酌中,感受大局之维。从具象的案件到抽象的理念,工作模式的切换,对于当时刚到市级院的我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尤记得初次接受任务时的忐忑,起草《提升办案质量的若干意见》,过程稿无数,似有千淘万漉始到金之感。那些年,从起草最基础的通知、检察信息、规范性文件到写作各类文稿,我逐步形成了对办公室岗位的认知,即文字工作无小事。综合材料,连接的是党委政府,代表的是检察形象。文字工作,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精雕细琢的背后,注定伴随无尽的灯火阑珊和无数次的搜索枯肠。

人大报告的写作,是每一年办公室工作中的“重头戏”。和师傅两人雪夜校对的场景,永远难忘。人大报告定稿后交付印刷前,都会有办公室派人做最后校对确认的流程。年底时分,我和师傅两个人,下班后匆忙赶赴杭州市政府的印刷点,啃着粽子,逐字校对,一遍又一遍,不觉已到深夜23:30。走出市府大楼时,忽见晶莹的雪花飘然而至。校完最后一稿的如释重负,相顾无言的会心一笑,雪光映衬下的师傅,特别明亮。每每想起,不禁感怀。那是逝去岁月里的永恒风景,定格于我记忆深处。

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锻炼经历,是记忆中的一抹亮色。2011年5月至11月,我被选派至高检院检察长办公室信息处挂职。在这里,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无论领导决策,还是普通干部处理具体事务,都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从检察工作全局出发,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很强。同时,我也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求真务实、严谨高效。信息工作“天天短平快、年年马拉松”。检办信息处4、5个信息人员面对一年千余篇信息这样庞大的工作量,每天都是满负荷,办公室、校稿室、文印室三点一线。但是,大家在采编过程中极其严谨,追求卓越。從遣词造句,到排版布局;从标题立意,到字体标点,无一不是精益求精。一份材料的成型,要经过多人多次反复推敲,剔除瑕疵。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六个多月,历经寒暑,真正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深耕调研之中,累积情感之维。人们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不论岗位如何流转,始终有位挚友与我相伴前行,她就是“理论研究”。从小案解剖起步,到实务疑难探问,再至理论“拓荒”构建,耕耘研究沃土,一晃即是多年。学术的品格注定是安静的。源于有感而发,渐次寻砖累土,终至“平地起楼”,一篇原创论文的定稿出炉,需经百转千回、漫长周期的写作;从文字转化为铅字,更是机缘巧合。期间,伴困顿煎熬,忽豁然开朗,历“颠覆重生”,个中滋味,唯有自知。“早起一点,晚睡一点,每天勉强自己一点”,我总是用王泽鉴先生的话勉励自己。除了文章发表给予我的获得感外,我始终认为,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和生命,文字本身拥有绵延和超越时空的意义。调研者,当有高远的追求,透彻的思考,并进行有根的创造。

这些年,我在《检察研究参考》《刑事法理与案例评析》《人民检察》《中国检察官》《检察日报》(观点版)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获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院一等奖8次,2010年、2013年、2018年三度获评全省检察理论研究人才,2019年入选全国检察机关调研骨干人才。在调研路上,犹记很多第一次的欣喜。2007年,第一次在《人民检察》“疑案精解”栏目发表《夺取幼儿手镯的行为如何定性》一文;2009年,针对公诉权如何运用,撰写《在冲突价值的衡平中寻求起诉裁量权之可持续发展》,第一次入选全省理论研究年会并作交流发言;针对2012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79条细化逮捕条件,对于可能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均可酌定不捕的情况,撰写《修改后刑诉法逮捕必要性审查“十年”之议》,第一次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研究参考》发表论文;近几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司法责任制背景下案件指导机制构建问题,撰写的论文第一次获评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所有的这些第一次,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任研究室副主任后,从个人撰写向“组织调研”转型,凝聚全市两级院之合力,打造品质研究,收获累累硕果;近年来,杭州检察调研均居全省第一。可以说,理论调研助推我成长,她记录了我从检路上的每一个足迹。

3

从1999年到2020年,21载法律路,弹指一挥间。有人说,跨越千山万水,不及心灵跃升的一毫米。于我而言,置身法律的时空下,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心态的淬练和成长。曾几何时,法律职业的精神已深入血脉。

初心之问。何为初心?“未應磨染是初心”“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便是最好的诠释。所以,我心目中的初心,是澄澈的,坚定的。法学者,永恒的法门,在于对世俗生活终极秩序的探讨;检察官,拥有萨维尼所称“法律守护人”之美誉,其不变的初心,在于对公平正义的矢志追寻。我们的初心,不应随岁月的更迭而褪色,随世事的变迁而浮沉,即使历经波澜和沧桑,也能依然坚韧。

珍爱之情。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曾说,“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我的德行”。在我看来,法的本身就是真善美的存在。着眼检察,让法意在法律监督中敞开、去蔽、涌现、绽放,去雕刻法的尺度、打磨理的适度、释放情的温度,让人心生向往。法治苍穹下,几多赤子心。也许,每名检察人都有自己与检察的故事,情节不尽相同,情感却无比相似。我,虽是沧海一粟,却有一份对检察的独特深情。平凡,然真挚。那是对检察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对职业荣誉视若生命的珍惜。

点滴之微。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认为,每个人的一生,不求灿若星辰,但求问心无愧;要珍惜每一刻的当下,注重每一时的担当。对于事业,勤学精进;对于名利,淡泊如水。自然的法律处于永恒不断的新生之中,新时代“四大检察”协同共进、阔步向前。作为检察人,要怀正义心,更要有家国情,这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我想,若能制心一处,将小我融入检察事业的汪洋大海,与之同悲同喜、同苦同乐,纵使前路荆棘满布,那里也将有四季美景,有春的锦绣、夏的繁盛、秋的丰收、冬的企盼;纵然人生如飞鸿踏雪,每一个执着的刹那,也终能化为绚烂的永恒。

猜你喜欢
检察初心法律
不灭的初心(节选)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