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杀虫剂拌种处理对棉花苗蚜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2020-04-07 10:41涂学为安静杰窦亚楠高占林党志红潘文亮赵国存李耀发
新疆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药剂拌种吡虫啉杀虫剂

涂学为,安静杰,窦亚楠,高占林,党志红,潘文亮,赵国存,李耀发

(1.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0;3. 河北省农药检定监测总站,石家庄 050031)

0 引 言

【研究意义】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又称瓜蚜,是棉花、瓜类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1]。棉蚜种群繁殖能力强、生殖周期短,一旦环境条件适合,便可在短期内爆发危害[2]。生产中,棉蚜的控制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3],常采用喷雾的方法,为了提高防效,棉农常增加防治次数和药剂用量,造成了用药量和防治成本的增加并且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天敌的杀伤[4]。药剂拌种可以使农药有效成分集中作用于种子和植株的根部[5],减少了药剂使用量[6]。针对棉蚜这类棉田常发性、暴发性害虫,药剂拌种处理不会造成药剂的浪费,避免喷雾施药时机把握不准而错失防治适期,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天敌昆虫,减少药剂对其杀伤作用[7]。【前人研究进展】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盲蝽效果较好的新烟碱类等杀虫药剂,在生产上多以喷雾来使用。李耀发等[8]研究表明,杀虫剂噻虫胺拌种可以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防治麦蚜,且药剂对小麦植株安全。关于杀虫剂棉花拌种的报道,20世纪90年代冯维卓等[9]就使用吡虫啉药剂拌种防治棉花苗蚜,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防治苗蚜效果优异且对棉花安全。2014年王猛[10]、杨德惠等[4]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苗蚜有着良好的防效,且持效期较长。【本研究切入点】近年来,随着棉蚜对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的快速发展[11],吡虫啉喷雾及拌种防治棉蚜的用量逐步上升的同时,防效却逐步下降。田间评价噻虫胺、呋虫胺等杀虫剂拌种处理,研究棉花苗蚜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筛选有效控制苗蚜的药剂品种,为生产上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试验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李虎村进行,试验地常年种植棉花。棉花品种为鲁研棉20号,于2019年4月17日播种,播种量为2 kg/667m2,棉籽每穴点播3粒,双行种植,株距30~35 cm。

药剂为70%吡虫啉FS(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600 g/L噻虫胺FS(拜耳股份有限公司),20%呋虫胺SC(河北美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20%噻虫胺CF(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自行研制),50%吡蚜酮WG(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0%吡虫啉WP(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5%啶虫脒EC(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 方 法

1.2.1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采用小区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40 m2,70%吡虫啉FS、600 g/L噻虫胺FS、20%呋虫胺SC、20%噻虫胺CF和50%吡蚜酮WG拌种处理有效成分用量均为4.20 g/kg种子,设空白对照。播种前1 d,将70%吡虫啉FS、600 g/L噻虫胺FS和20%噻虫胺CF,加适量清水后直接棉种包衣处理,50%吡蚜酮WG和20%呋虫胺SC加入2%NDSF成膜剂水溶液后进行棉种包衣,自然晾干后备用。10%吡虫啉WP有效成分用量3 g/667 m2和5%啶虫脒EC有效成分用量2 g/667 m2,于棉蚜种群数量达到500~1 000头/百株时进行喷雾处理。

1.2.2 药剂拌种对棉籽发芽势的影响

分别取5种拌种药剂处理及空白对照棉花种子各90粒,每处理30粒,重复3次,均匀放置在含有适量蛭石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保持湿度。将培养皿置于22℃恒温培养箱中,光照周期为L∶D=17 h∶7 h,每天观察棉籽发芽情况并及时补充水分,于7 d后统计棉籽发芽情况,并计算发芽势。

发芽势(%)= 棉籽7 d发芽数 / 播种总数×100。

1.2.3 药剂拌种对棉籽田间出苗及苗蚜的防效

播种14 d后,调查各处理棉花出苗情况。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10穴,3次重复,统计各处理出苗数,计算出苗率。从播种后18 d(5月5日)空白对照棉花苗蚜种群数量明显上升时开始调查,每隔7 d调查1次各处理棉花苗蚜存活蚜量。分别于棉花播种后18、25、32和39 d,对棉花苗蚜蚜量进行调查,小区5点取样,每点3株,调查整株蚜量。计算防治效果。

出苗率(%)= 出苗数 / 播种总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百株蚜量-处理区百株蚜量)/ 对照区百株蚜量×100。

1.2.4 药剂喷雾处理对棉花苗蚜的防治效果

于5月15日,试验棉田棉蚜百株蚜量达到500~1 000头时,选择当地棉田常规防治棉蚜杀虫剂品种5%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为供试药剂,评价杀虫剂喷雾防治棉蚜的田间药效,并比较杀虫剂喷雾处理和拌种处理对棉花苗蚜田间控制效果。

于棉蚜种群数量达到500~1 000头/百株时,10%吡虫啉WP和5%啶虫脒EC进行喷雾处理,药液量为30 kg。分别于试验前调查棉蚜基数和试验后1、3和7 d,调查棉蚜存活数量。调查时每小区5点取样,定株调查,每点调查连续3株棉株上蚜虫数量。以校正虫口减退率代表药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药前百株蚜量-药后百株蚜量)/ 药前百株蚜量×100;

校正虫口减退率(%)=(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对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α=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药剂拌种处理对棉花苗期的安全性评价

研究表明,5种药剂拌种处理对棉花出苗均没有显著影响。空白对照棉籽7 d发芽率为53.33%,而各药剂处理的7 d发芽率均为48.88%~52.22%,稍低于空白对照处理。空白对照棉花14 d出苗率为75.55%,而各药剂处理的棉花14 d出苗率为65.56%-73.33%,与空白对照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表1

表1 5种药剂拌种下棉籽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变化Table 1 Effects of five insecticides seed dressing on cotton germination potential and field emergence rate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

2.2 5种杀虫剂拌种处理对棉花苗蚜的防效

研究表明,在苗蚜发生初期以及始盛期(棉花播种后18~25 d),各杀虫剂处理均对苗蚜表现出了较好的控制效果,25 d防效虽有所波动(60.79%~87.99%),但百株蚜量均低于180头。随着苗蚜种群的快速繁殖,至播种后32 d,对照区百株蚜量已达4 553头/百株,而各处理的防控效果也快速下降并表现出了差异。各处理中,50%吡蚜酮WG和20%噻虫胺CF的防效最高,但仅为59.43%和55.52%,20%呋虫胺SC、70%吡虫啉FS和600 g/L噻虫胺FS处理的百株蚜量已达3 404~5 780头/百株。至播种后39 d空白对照苗蚜百株蚜量已达16 000头/百株,各供试药剂中仅20%噻虫胺CF防效为51.09%,其他处理的百株蚜量均接近或高于空白对照处理,其中20%呋虫胺SC拌种处理的百株蚜量达到了27 800头/百株。表2

2.3 不同施药方式对棉花苗蚜防控效果比较

研究表明,5%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对棉花苗蚜喷雾处理3 d后到达最高防效,分别为80.98%和79.6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棉蚜的危害。但2种药剂防治效果很快下降,至药后7 d时,防效也分别降至52.16%和39.87%。从百株蚜量来看,2种药剂喷雾处理的蚜量在药剂处理3 d后也一直在快速上升,至药后7 d已分别达到了3 696.67和5 059.00头/百株。表3,图1

比较2种施药方式对棉花苗蚜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处理于棉花出苗后即可以控制蚜虫的发生危害,而其防控效果最佳的2个药剂品种,50%吡蚜酮WG和20%噻虫胺CF持效期可以达到播种处理后30 d左右,30 d后随着棉蚜的继续繁殖危害,需采用药剂喷雾处理以便控制棉蚜的持续危害。从喷雾效果来看,2个棉蚜常规防治药剂,5%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对棉花苗蚜的防控作用仅可维持3 d左右,至药后7 d棉蚜种群的进一步繁殖危害,继续采用药剂喷雾处理。

注:A表示50%吡蚜酮WG有效成分用量4.2 g/kg种子拌种处理;B表示20%噻虫胺CF有效成分用量4.2 g/kg种子拌种处理; C表示5%啶虫脒EC有效成分分用量2 g/667m2喷雾处理;D表示10%吡虫啉WP有效成分用量3 g/667m2喷雾处理
Note: A means 50% pymetrozine WG 4.2 g/kg seeds dressing treatment; B means 20% clothianidin CF 4.2 g/kg seeds dressing treatment; C means 5% acetamiprid EC 2 g/667m2spraying treatment; D means 10% imidacloprid WP 3 g/667m2spraying treatment
图1 杀虫剂喷雾和拌种处理对棉花苗蚜田间控制效果比较
Fig. 1 Compare of field control efficacy between pesticides spraying and seed dressing to cotton aphid

3 讨 论

杀虫剂拌种是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害虫的有效措施,用于拌种的杀虫剂往往具有优异的内吸性和系统传导性,并兼具对作物种子发芽和出苗安全性。吡蚜酮属于吡啶杂环类杀虫剂,内吸性良好,对刺吸式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12]。郭如文等[13]使用25%吡蚜酮WP水稻拌种,发现在供试剂量下能有效控制水稻苗期刺吸式害虫。但是,目前生产上多推荐采用叶片喷雾的方法,使用吡蚜酮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害虫[14]。新烟碱类杀虫剂用于作物种子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其环境相容性,而且可以增强植物抵御刺吸式口器害虫的能力[15,16]。党志红[17]和刘爱芝[18]等曾有研究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药剂拌种小麦,小麦植株生长安全。

5种药剂中,在供试剂量(420 g/100 kg种子)下,50%吡蚜酮WG拌种处理对棉花苗期蚜虫表现出了较好的控制效果,虽然播种后39 d防效明显下降,但是播种后32 d的防效明显高于其他供试药剂。新烟碱类杀虫剂中,20%噻虫胺CF相比其他4种供试药剂表现出了较优秀的持效期,在调查时期内防效为51.09%~94.27%,在苗蚜发生初期与其他几种药剂防效相当,在棉蚜发生始盛期以及爆发期防效均不低于其他几种药剂处理。20%噻虫胺CF在棉花苗蚜爆发期防效为50%左右,防治效果总体来说不太高,这可能与其使用剂量及棉蚜对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有关[11]。研究可以看出,供试药剂20%噻虫胺CF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因而当相同有效成分的600 g/L噻虫胺FS在棉花苗蚜后期的控制效果明显下降,其对蚜虫仍具有较好的持续控制作用。但是由于该药剂为该实验室自行研制,需进一步优化其加工工艺,使防治药剂达到最佳的持效作用,可有望进一步提高其对棉花苗蚜的防控效果,并减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

而从2019年棉花苗蚜发生程度来看,其发生程度要稍高于近年来的棉花苗蚜发生情况[19]。从2种不同的药剂处理方法来看,2种药剂处理在2019年均未能完全控制棉花苗蚜的危害,需要进行第2次用药处理,但是从保护棉花生长的角度来看,拌种处理棉花上的棉蚜总体危害时间要短于喷雾处理。如果以累积虫日法进行棉花动态经济受害水平评价,2种方法药剂处理对棉花的保护作用会有很大差异[20]。另外,药剂拌种处理还可以有效的保护棉田天敌种群,可以在棉蚜发生程度稍轻的年份起到自然控制的作用。

4 结 论

与喷雾处理相比,拌种处理可以更长效的保护棉花,以更好的减少苗蚜的危害。供试剂量下5种药剂拌种处理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安全,20%噻虫胺CF和50%吡蚜酮WG拌种防治棉花苗蚜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猜你喜欢
药剂拌种吡虫啉杀虫剂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硝态氮和铵态氮对玉米幼苗中吡虫啉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跟踪导练(一)3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洛南县马铃薯药剂拌种试验初探
药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技术
杀虫剂,别乱喷
科学家研制出新型灭蝗生物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