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的路径

2020-04-07 03:50梁天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外交传统

【摘要】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资源,逐渐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占据日渐重要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交话语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不仅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而且肩负着塑造新时期中国国际形象的历史重任。本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内涵与外交话语的方面,逐层剖析当前妨碍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国外交话语的因素,积极探索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外交话语的有效路径,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關键词】中国外交话语权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内涵于外交话语的方面

第一,“和”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平,主张以和为贵。《论语》中就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道家思想家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要遵从并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使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受到国内各阶层的积极响应,更是受到亚非拉各国的欢迎和好评,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并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大一统”思想,强调事物整体性。“大一统”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直到今天,大一统思想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体现。20世纪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国家统一,制定了“一国两制”的治国之策,解决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权属问题,实现了祖国的和平统一。这一策略的创新不仅让西方各国看清楚我国追求和平但也不失强硬的大国姿态,更让世界看清了中华民族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与决心。

第三,“和谐友善”思想。和谐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德结晶,强调以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与他人。《周易》中就曾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89年以后,我国政府遭受到来自于西方七国的联合制裁,我国的外交进入前所未有的僵局[1]。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依然坚持和谐友善的外交理念,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无比坚定的信念从荆棘之中开出外交之花。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内不断深化改革,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中国梦的阐释,再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目标的践行,无不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并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向世界提供了一系列“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展现了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2]

第四,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合理地看待事物的差异与不同,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更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易传·系辞传下》中提出“天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教育方面更是主张“因材施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下,能够充分的尊重各国之间的差异,并谦逊包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争端的重要策略。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倡导的“求同存异”主张正是在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也强调“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3]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差异与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二、妨碍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国外交话语的因素

(一)西方意识形态在国际话语权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虽然改变了物质力量的格局,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际话语权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化”政策,近年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5]。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对我国人民思想意识造成巨大冲击,使不断挤压占据我国主流思想文化的生存空间,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阻碍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的建立。

(二)外部舆论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和歪曲。外部舆论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和歪曲主要表现在西方媒体的渲染,交通的不断便利,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可以走出国门看外面的世界。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也来到了中国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6]。但是,毕竟能亲自来中国的外国人还是占少数。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途径多数通过媒体的报道,这些媒体当中不乏那些在国际上具有权威性质的知名媒体,他们对中国的报道仍然存在有悖事实的情况出现。西方一些媒体为求知名度,博民众眼球,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正面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这对中国开展成功的文化外交活动造成直接阻碍。

(三)主流媒体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从整个国际局势来看,中国传播媒介竞争力较弱,显然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媒介相抗衡,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媒体掌握着话语权。总结起来,不利的因素有三点:首先,中国缺乏独立的话语体系。经常受困于别国设置的议题中,对构建和经营自己的话语权具有很大的局限。其次,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存在偏见。西方国家垄断了传播媒介,控制了信息文化的传播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文化交往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遭遇严峻的挑战[7]。第三,中国自己的主流媒体还不成熟,影响较小。中国对外媒体的传播一直都是以中央媒体为主,政治化的信息占主导地位,官方色彩过于浓重,西方民众很难接受。

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的路径

(一)创新外交理念,丰富外交内容。一方面,创新外交理念。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国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总结出来的精华,在今天,中国进行文化外交依然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不断完善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丰富外交内容。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将民族特色和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运用科技手段于传统文化之中,挖掘其当代价值,发展和弘扬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民族性特征的中华民族文化。

(二)改革文化体制,释放文化活力。面对当前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脚步,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可以很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的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更好的使得文化成功走出去[8]。比如,党的十九大浓墨重彩地强化了“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文化主体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让文化走出去,但国内的文化单位难以和国外的文化企业相竞争,文化的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均不明朗,政企不分现象较为明显。所以,需要改革文化体制,处理好政府与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科学管理,才能释放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

(三)培育文化品牌,增强产业实力。文化產业要着重推出精品,用精品带动相关产业产品、资源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的优化发展。要使文化更好的走出去,就要创造既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同时又要符合国内外民众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作为经济、文化大国的中国,必须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重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集团,不断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更新,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提高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树立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良好口碑,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够成功走出去,才能提高其在文化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结语

随着新时期中国不断地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思想方面的对话和交流,现代化的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在外交话语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也要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和气度,坚持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不断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吸收营养,完善和创新我国的外交思想和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对中国少一点误解,多一份认同,让中国对世界多一份担当,少一些隔膜,让中国文化自信闪耀在世界舞台之上,不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许清章.缅怀历史、文化与外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4.

[2]马小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引领中国外交前行[N].学习时报,2018.

[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陈揩.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梁天(1993-),男,汉族,河南三门峡市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对外开放与中国国际战略。

猜你喜欢
话语权外交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