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2020-04-07 03:50陈若齐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政府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互联网因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范围广等优势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渠道。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僅使政策制定的结果充分反映民意,受到更广泛的支持,也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数字鸿沟”的出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监管制度的缺乏,因此,本文在分析公民网络参与政策制定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完善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互联网网络参政

一、前言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1] 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也逐渐渗透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来,为公民提供了参与政策制定的更加直接和有效的平台。但同时也存在着干扰政府有效制定政策的风险。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可见,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策制定已经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规范公民网络参政也成为了本文的出发点。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公共政策

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陈庆云教授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在本文中,公共政策定义为指国家(政府)和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二)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也可称为公共参与,它是来自于政治学中的一词,其含义是指公民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对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中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领域产生影响,其目的在于实现自身的公共利益。

公民参与中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参与主体,即具有政治权利的广大公民;二是参与客体,即公民参与并实现公共利益的领域;三是参与途径,即公民采取的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方式。

四、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规范的缺乏

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公民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时常常无所顾忌。这同样也是互联网缺少法律制度和政府监管的结果。网络言论需要正确的规范和引导,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特尔·卢因提出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3] 。而广大公民不能直接充当把关人,否则会导致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过滤。如今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管理,需要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规定,以约束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行为。

(二)“数字鸿沟”的存在

数字鸿沟是指当代信息基础领域中存在差距的现象,即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4]。 由于社会阶层、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不同的人对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掌握存在差别。更多的信息往往掌握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精英手中,而对于那些低文化素质者和低收入群体,他们掌握的信息匮乏,也无法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一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良萎不齐,广大公民每天面对着海量的信息,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二是由于部分公民对于政治理论和基础政治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讨论缺乏科学性和能够实际运用的价值,还容易产生“搭便车”的从众心理。三是有些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把网络平台当成宣泄自己个人情感的途径,发表一些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言论,对政策的制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

五、完善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

(一)完善网络立法和制度规范

对于网络中虚假信息的传播、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需要有完备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制裁和约束。我国目前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现有的法律法规较为宽泛,大多数都只属于办法或条例,缺乏具体的具有更高权威性的规定,并且有许多未涉及到的地带。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丰富网络立法体系,不仅要有作为互联网管理基本依据的基本法,还要有更多具体的法律制度,如《公民网络参政程序法》。

(二)加快电子政府建设

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和信息。

各级政府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参政机制。一是要建立政府专门与公民进行交流的门户网站和论坛,方便公民及时反映自己的意见,加强了政府与公民间的沟通交流。二是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政府不仅要及时在网站上传播国家出台的重要政策,还要公开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让公民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三是要加强政府对网络的监管职能。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民意,政府要建立良好的网络监督机制以及与专家、社会公众共同商讨、制定政策方案机制,以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与参与热情

首先,要重点加强落后地区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政府应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加快落后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扩大网络的普及率,以消除“数字鸿沟”。

其次,要提升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注重相关政治知识的普及。为此,政府要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基本的政治知识渗透进课堂、社区等公民能够切实接触到的领域。同时,政府要对积极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的公民给予奖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其中。

最后,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政府应设立网络道德教育网站,并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课程中開设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课程,向广大民众普及如何在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中保持正确的政治信念。

六、结语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我国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公民网络参政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本文在“善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支撑下,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网络参政中面临的问题,建立良性的政府与公民协商、对话机制。我们要采取积极地态度应对接下来要面对的各种挑战,不断完善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机制,推动公共政策向着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1]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1):1.

[2]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

[3]郭芳,罗忆.网络媒体“把关人”缺失原因浅析[J].东南传播,2008(11):10.

[4]赵洁.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网络参与[J].法治与社会(管理视野),2009(7): 281.

【参考文献】

[1]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振明.政策科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陈潭.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郑萍,薛冰.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1).

[8]杨成虎.公众网络参与若干问题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0(03).

[9]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

[10]王帆宇,朱炳元.网络政治空间背景下的公民理性政治参与之道:基于政府善治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3(05).

作者简介:陈若齐(1995——)女,汉族,安徽淮北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学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组织理论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公民政府
论公民美育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十二公民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