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钢琴打击乐化的处理拓展钢琴音色
——以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钢琴声部为例

2020-04-08 00:50徐婷婷
美育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谱例调性打击乐

徐婷婷

(浙江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4)

一、钢琴打击乐化处理现象的溯源与发展

钢琴以其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复杂的技巧、丰富的表现力而被誉为“乐器之王”。尽管如此,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仍很少将钢琴与打击乐器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早在18世纪,一些作曲家如斯卡拉蒂、克莱门蒂等的作品中就有关于钢琴敲击化处理的技巧运用,尤其是在一些托卡塔风格的钢琴演奏中便具备了最早的钢琴打击化因素。而在后来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更多的作曲家在钢琴作品中对敲击化的处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当然,在浪漫主义时期,由于欧洲音乐对主流音色的追求,钢琴作品中的敲击因素并非一种普遍现象,更多的是作为作曲家开发钢琴演奏技巧或炫技性表演的额外产物。所以,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某些作曲家的某些作品,或者是在某些全面练习钢琴技巧的练习曲中。

然而,从钢琴复杂机械化构造的乐器结构特点以及敲击性触键的演奏方式来看,并不违背其具备打击乐器的功能属性。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环境的变革,以及人们对新音响、新音色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常规乐器产生非常规音色的做法在20世纪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第一,浪漫主义主观情感发挥到极限,音乐语言的传统表现手法也随之用之殆尽;第二,协和音色依托的传统和声和调性中心在19世纪末逐步瓦解;第三,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促使民间音乐中原始、未经雕琢的艺术特点被发掘,其中便包含许多打击乐素材和节奏;第四,非调性音乐的兴起以及对常规乐器和非常规乐器音响、音色的广泛开发;第五,世界矛盾激化,社会格局动荡,艺术家们从哲学和美学角度寻找背离浪漫主义、创立新艺术观念和音乐语言的出路,作品表现出无调、不协和、怪诞、夸张等特点。所以总的来说,真正把钢琴作为打击乐处理的现象,其实质是20世纪音乐语言去华丽化及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叛。

如果说20世纪以前,钢琴作打击乐化处理只是个别或偶然现象,那么在20世纪以后许多作曲家的作品中,钢琴则真正扮演起了打击乐器的角色。例如斯特拉文斯基著名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由于原作品中需要尖锐粗粝的效果而在配器中运用了打击乐器,在尔后改编的钢琴套曲《彼得鲁什卡》中,由于钢琴音色的特点,演奏出的打击乐效果更加突出。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只是探索在乐队或钢琴上运用打击乐的演奏方式,那么他的同胞普罗科菲耶夫则将钢琴打击乐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第三钢琴协奏曲》便是典型代表。而真正将钢琴打击乐化处理发展到顶峰的集大成者,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拉·巴托克,他于1911年创作的钢琴作品《野蛮的快板》标志着作曲家完全把钢琴作为打击乐器来处理。而其时隔二十多年后(1937年)创作的《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则堪称是这一方面最为著名的杰作。

当然,20世纪的许多其他的作曲家也在钢琴打击乐化处理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获得了成功。这充分说明钢琴打击乐化处理这一现象的普及并非偶然现象,这是历史传承与钢琴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因如此,钢琴音色与演奏技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并成为20世纪钢琴音乐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结构与技法特点

巴托克一生共创作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26年。该作品于1927年7月1日由富特文格勒担任指挥,作曲家本人担任独奏,首演于法兰克福国际现代音乐节。这部作品将民间音乐素材与固定音型技术相结合,形成动力性节奏。第一,将简单的动机素材,通过主题材料变化发展、调式调性布局、织体变化等手段,发展成庞大的结构和复杂的音响效果。第二,结合动力化节奏型的重复敲击,拓展了钢琴的音色及钢琴原有音响的极限——钢琴打击化处理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结合紧张不协和的和声、钢琴与乐队音块相呼应的运动方式以及乐队音响构造形成的紧张度,不仅使整部作品具有巨大张力,也体现出巴托克作品融合了鲜明民族音乐特征和现代创新语汇。

(一)作品曲式结构

《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带有37小节引子和31小节尾声的奏鸣曲式结构,其整体结构布局与典型奏鸣曲式有一定区别——没有明显的结束部,在调式调性设计上,则体现出以调性中心音取代传统和声功能明确调性的多调性特点。其曲式结构各部分小节数划分如表1:

表1 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曲式结构

(二)音高素材

引子部分定音鼓(谱例1)的固定节奏与圆号(谱例2)的旋律成为第一乐章的基本素材。

谱例1

谱例2

呈示部:主部主题由三个主要动机构成。动机a(谱例3)运用了引子固定节奏,动机b(谱例4)由圆号的素材变化而来,动机c(谱例5)则由动机a的尾部变化而来,它将在乐队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副部主题由主部主题b素材衍生而来(谱例6)。

谱例3

谱例4

谱例5

谱例6

展开部主要运用了主部音乐材料以变奏技法展开,而再现部则是带有变化的动力性再现。

(三)调式、和声特点

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带有多调性的特点。所谓多调性是指在同一作品中两个或更多的声部中,不同的调式、调性的相互渗透。如该曲引子部分的调性为C洛克里亚和利底亚调式的混合,副部主题为利底亚调式,再现的主部为C利底亚和混合利底亚调式的混合等,其特点是在同一主音的调性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不同类的调式音列叠置在一起进行综合交替。多调式与多调性创作思维奠定了巴托克“调式半音体系”的基础。

巴托克在《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各个部分中大量使用了三度结构和非三度结构的和弦。主要有以下几类:1.引子部分运用四度叠置+小二度叠置。2.主部运用四度叠置和弦。3.连接部运用四度叠置+大二度叠置。4.副部运用大二度+纯四度叠置等。这些非常规结构和弦的使用,削弱了传统和声功能性进行,既丰富了和弦的色彩性,同时也增强了和声的紧张度和张力。

三、《第一钢琴协奏曲》中钢琴打击化的构成方式及演奏要点

钢琴打击化和乐队以音块的方式运动,是巴托克这首作品最大的特点之一。他采用了与聚音音块相结合的手法,来加强将钢琴打击化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但拓展了钢琴的音色和钢琴原有的音响极限,对整个乐队的音响色彩上也有了全新的突破。这首作品运用钢琴打击化处理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种形态。

其一,用固定音型,四个八度叠置机械重复。如主部主题引入部分。将引子中动力性节奏的材料与动机相结合,并采用机械锤击的节奏(八分音符平均运动)将钢琴作打击乐器处理。(谱例7)

谱例7

其二,运用四度叠置+大二度叠置和弦,左右手跨越两个八度重复该和弦,布满钢琴的高低音区,以此造成紧张度。与第一种形态相同的是,同样使用相同节奏型(四分音符平均运动)进行机械锤击重复。如连接部材料就运用这种音形和方式进行发展。(谱例8)

谱例8

其三,运用八度+二度叠置造成不协和音响。大二度与小二度不协和音程与相隔一个八度的二度叠置,形成既空泛又刺耳的音响效果。而跨小节节奏与多变的节奏型增加了钢琴部分的动力性和对音乐发展的推动性,如展开部的中心部分。(谱例9)

谱例9

其四,以密集的大二度和小二度排列方式,形成音块。如再现部的连接部材料采用这种密集音块的形态,形成了如打击乐器般发出的敲击音响。这与呈示部的连接部中所采用的非三度结构的和弦相比,更具紧张度和不协和性。(谱例10)

在分析了作品中主要的敲击性节奏的构成特点后,就面临在演奏中如何准确演绎其敲击性的音响效果,从而不可避免地将要提到某些演奏技法。不同的手指触键方法直接影响音色的变化,这是传统演奏方法的基本理念。在演奏敲击性音响效果时,则要求手掌及手指各个关节要有一定坚硬度,触键面不限于手指尖,还包括手掌、手肘或者手臂等,同时还要运用点式的弹性演奏、深触键的强力演奏、模仿打击乐的腕部运动等不同演奏技法。如,演奏固定音型时要求演奏者用点式有弹性的演奏技法,这对演奏者在臂力和手腕的力量控制上有极高的要求,要在松弛快速的重复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演奏不同音程叠置的和弦时则需要加强大臂的力量,且以掌关节作为支撑点,形成一个连贯顺畅的力量通道,触键深且强;演奏音块时又特别强调弹奏者的臂力和手腕的配合。

需要指出的是,钢琴打击乐化的演奏,并不是无音色的变化,它恰恰更需要有力度、速度层次的变化来使音乐更具有音色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四、结语

巴托克是一位具有鲜明匈牙利民族意识且极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他创新时期的作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融合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和现代创新语汇。作曲家将钢琴打击化的处理,赋予钢琴不同于传统演奏的别样趣味,是作曲家对新音色的追求,也是对钢琴这件乐器表现力的拓展。

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从结构上看,在继承传统奏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变化处理——不是以和声作为曲式的标点符号,而是以不同的调式主音和织体作为结构的布局依据;从节奏上看,运用固定音型及其变化形成动力性节奏的特点,其强烈的节奏极大地推进作品的律动,体现了巴托克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调式上看,巴托克运用了多种不同调式,调性相互渗透,这种使调式混合调性叠置的方式构成了他特有的调式语言体系;从和声上看,作曲家大量使用了非传统和声体系的四度五度二度叠置和弦和三和弦高叠和弦,以及平行五度、平行七度、平行九度和弦连续进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任何和弦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体现出了他的和声创新思维;从音响特点上看,巴托克将钢琴音色做了打击化处理,是这部作品中较突出的一个特点,这不但拓展了钢琴的音色,也使乐队音响与钢琴之间有了更好的呼应。以上几点,让我们看到巴托克的这部作品在创作上一方面吸取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精华,另一方面在继承民族音乐特征的同时,也融合了创新元素,并以两者的融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音乐语汇。巴托克本人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在这部作品里,他把钢琴的音响发挥到了极致,开拓了钢琴表现的新领域,用特有的节奏、和声、速度,使之产生一种粗犷、紧张、富有原始动力的效果,用一种富有张力的节奏陈述取代传统音乐的旋律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分析重点在于钢琴部分,而对于乐队部分基本没有涉及。但是作为演奏者,我们不能忽略乐队与钢琴是一个整体,两者的结合是对整个音乐进行诠释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钢琴打击乐化处理的演奏方式上,该作品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方向,作为演奏者要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及触键方式,以适应或展现出作品中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化音型、音色和节奏,从而能真正拓展和诠释出钢琴打击乐化的多种层次、多种音色和多种节奏的音响效果。

猜你喜欢
谱例调性打击乐
打击乐在京剧中的作用研究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浅谈不同领域中的打击乐
谈“调性”
试论西洋打击乐与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谈“调性”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浅谈打击乐在戏曲中的表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