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造假”帽子全扣给中概股不公平(热点热评)

2020-04-08 04:18梁海明
环球时报 2020-04-08
关键词:瑞幸概股投行

梁海明

瑞幸咖啡自爆财务造假的负面影响持续发酵。业内人士担心,该事件将继2011年嘉汉林业“造假门”之后,又一次引发外界对中概股的信任危机。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潮共有三波:第一波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保险、能源和电信领域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第二波是以百度、携程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而第三波则以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2011年“造假门”后,在美国证监会(SEC)的严厉打击下,中概股集体遭遇股价重挫及再融资困难,逾50家在美上市中企退市。虽然造假问题目前主要出现在中小民营企业身上,但“造假门”给了境外一些舆论及SEC以很好的借口,将质疑与审查范围扩大到所有中概股。由于部分中国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数据可能涉及机密,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可能涉及大数据,个别公司的造假行为给中国整体利益所带来的损害远大于表面所见。

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对上市公司证券欺诈行为零容忍,中美两国管理机构及社会舆论在这一问题上态度是一致的。瑞幸咖啡事件曝光后,中国证监会第一时间表示强烈谴责并开展相关核查。但另一方面,一些境外舆论企图将“造假”的帽子尽数扣给全体中概股的做法并不公平。自部分中国国有企业及大型民营企业赴美国上市后,市场对中概股出现疯狂需求,导致美国各大投行、私募基金及会计、审计机构纷纷深入中国寻找到美国上市的候选民营企业。这些机构(尤其是投行)一方面通过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概念注入到一些企业中,再经过多次粉饰、包装,让其成功在美国上市;另一方面也协助企业通过反向并购避开SEC的全面资格审批,迂回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通过协助一些企业,尤其是部分暂时不符合条件、粉饰严重的企业到美国上市,时机一到再高价退出,美国一些投行及私募基金等机构从中获利颇丰。然而,正因为这些机构的刻意包装,导致部分企业的很多概念都依靠无形资产来支撑,等到问题最终被揭发甚至被做空后,中概股受尽千夫所指,但进行包装、有份赚钱的投行等机构的责任却没有被深究。笔者不禁要问,部分中概股存在财务作假行为是事实,对其严惩无可厚非,但这些企业客观上是否存在对美国证券市场规则不熟悉,听任投行等机构对其粉饰、包装的因素,而SEC对个中缘由就完全不掌握?

如果从市场规则的技术层面分析,对于资本市场的运作,每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有独立的司法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由于审计文件可能涉及国家机密,审计机构需要在中国有关部门同意后,才能将此类文件转交给境外机构。但美国监管机构借“造假门”挑战中国的司法独立权,认为SEC有权依照美国法律允许的方式寻求调阅文件。这种“长臂管辖”行为,实际上体现了美国希望继续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秩序主导权的目的。

而美国相关法律在对待国内外企业时是否谨守公平开放和一视同仁原则?举个例子,美国的会计制度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自从美国政府在2009年修改会计准则后,本土企业很少实质性破产。因为按照最新的会计准则,企业负责人可以自由选择在财务上承认是否实现损益,实际上是为企业清理资产负债表争取宝贵时间。

瑞幸咖啡事件是给所有赴美上市中国企业的一个教训,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需认清,在“走出去”过程中,只有加快学习包括美国在内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进行自我提升,企业国际化程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届时即使有人想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那么容易挑到。

监管部门则需在金融改革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让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在A股成功上市;另一方面趁此机会仔细考察准备“走出去”的企业,尽量避免不合格企业迂回赴美上市,以致殃及其他中国企业信誉连带受损。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大与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成员的合作,通过多方协议与共同执法,解决跨境监管的协作问题,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宽阔的渠道,共同分享中国经济稳步向前所带来的红利。▲

(作者是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瑞幸概股投行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美政治打压,中概股又遭“血洗”
瑞幸日内两度触发熔断股价收跌近13%
辨析中概股“归巢”
中概股的AB面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瑞幸财务造假
瑞幸奇袭: 咖啡平权者的下一步
瑞幸唯一的对手,是用户?
中概股回归政策不变,这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