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2020-04-09 04:38王颖凌刘亢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海南

王颖凌 刘亢

摘 要:海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扶贫是其推动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海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成果,指出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政府引导机制、探索特色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三产融合、提升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海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2-0105-03

引言

2013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扶贫调研时指出:“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目前,我国旅游扶贫已从粗放型进入精准型扶贫。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旅游精准扶贫理论、扶贫模式、运行机制、对策研究[1-4]、扶贫效应[5]等方面开展。海南省近年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取得一定成效。课题组对三亚、万宁、保亭、海口、琼海等地的村庄开展了实地调研,以此分析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海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海南乡村旅游扶贫成效

(一)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旅游扶贫模式

海南省各级政府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旅游资源,探索多样的精准扶贫方式。例如,由政府、集体、农户、银行贷款、企业出资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建设美丽乡村的政府主导模式;有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的乡村旅游带动模式;从自然村庄、传统农业转型为田园旅游综合体的“全域旅游+乡村农业”模式;借助临近景区的地理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景区带动模式;企业投资、农户入股的“公司+农户”发展模式;还有发展原生态休闲旅游,实现精准脱贫的旅游扶贫试验区模式等等。实践中常常几种模式结合,扶贫成效显著。

(二)提供了相关政策扶持保障

为提高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的金融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海南省先后出台了《海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海南省交通基础设施扶贫攻坚战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海南省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等;为提升投资扶贫项目的审批与使用效率,优化审批环节,出台了《海南省简化政府投资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意见》等;为强化政策引导,形成旅游扶贫示范带动作用,还先后出台了《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0)》、《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6—2020)》等规划文件。

(三)精准扶贫“组合拳”成效凸显

海南省在扶贫中重视困难群众,精准识别贫困户,建立健全“一对一”帮扶机制,采取“一户一策”、“一村一品”帮扶措施,开展和发动驻村工作队、干部驻村、包户工作、百企帮百村等直接参与扶贫,运用动态核查机制实施精准退出等。扶贫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12月,海南省开展了4轮进村入户调查,确认贫困户47.71万人。2016年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净减少19.04萬人,100个贫困村脱贫。2017年更是超额完成任务,全省共20.80万人脱贫,117个村脱贫。2018年,全省15万人脱贫,贫困人口下降到7万,减贫率达67.6%,减贫速度成为近年农村之最。

二、海南旅游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旅游资源规划缺少系统、科学、严密论证

一些地区缺少专业旅游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再加上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验收、审计的投资周期约束,未合理使用土地,无法满足发展的转型升级。例如课题组实地调研的石碗村海景利用率低,周边旅游环境尚需提升。

(二)旅游产品低端且同质化,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海南虽然具有独特的气候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前期急功近利掠夺式发展盛行,使不少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低价竞争现象突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季节性强、效益不佳。由于开发层次浅、资源利用率低,再加上自然气候条件所带来的淡旺季分明的影响,资源在淡季容易被大量闲置。二是崇尚“拿来主义”,开发方式粗放,设计单一、盲目跟风、模式雷同,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建设,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创意产品、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

(三)贫困村空心化且居住分散,不利旅游扶贫项目落实

随着海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儿童。究其根源在于农业就业吸引力弱,且农村缺少二三产业支撑,以致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迫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空心化。加之海南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使得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尚待脱贫的村落大部分在偏远山区,村民居住分散、抗灾能力弱,脱贫致富难度大。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密

其主要表现包括贫困户与旅游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够紧密;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高;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无品牌竞争力;产品质量和档次有待提高等。例如课题组调研的万宁兴隆华侨农场附近的连队和自然村,依托华侨农场开办农家乐,发展种养业,将农产品销售给游客或输送给华侨农场,扶贫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贫困户不能充分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五)贫困户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不均等且能力不足

贫困人口由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部分人的观念还未能及时转变,虽可通过租赁房屋、土地等方式获得利益,但自身能力并未获得提升。而部分贫困户由于教育等问题,难以在旅游企业就业。如课题组调研的保亭县个别贫困村,村民很难达到附近著名景区七仙岭和高端酒店的招聘要求。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未能有效发挥吸纳本地人口就业的扶贫优势。

三、海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引导机制

1.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探索高端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重中之重。针对乡村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海南省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应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来进行,一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全省规划,合理布局,特色突出。二是注重方向引领、组织保障以及基础设施改造。三是探索乡村旅游产品高端化,其中“住”是核心要点。四是加快组织社会化。具体而言,在住宿餐饮上,要着力发展“主客共享”的民宿经济,建立海南省特色的民宿标准与品牌;在购物上,要结合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侧重发展“土洋共融”的商业经济,如发展“一村一品”及类似项目,要在统一标准和品牌基础上,植入历史或新兴文化,通过设计引领,实现美在乡村、玩在乡村、乐在乡村。

2.完善硬件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乡村旅游扶贫的开发,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均等化发展等理念融于旅游扶贫开发之中,以优化乡村旅游消费环境为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保护村庄特色、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同时,不断完善供电、供水、排水、消防等硬件基础设施,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村庄洁化、美化、绿化的自觉性,改变村容村貌,并带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软、硬实力”双提升。

3.整合多方优势,加快旅游试点村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业涉及相关部门多、关联程度高,不仅有旅行社、餐饮、住宿、旅游景区以及旅游商贸公司等单位,还与农业、园艺业、交通运输业等相联系。在当前国家开展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及海南省进行“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背景下,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从精简行政审批、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鼓励、支持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强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修正与落实,打破限制乡村旅游产业深入、全面融合的障碍。

(二)探索多种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1.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开启智能乡村旅游扶贫

探索创新乡村旅游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推进旅游行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可组织动员有条件的旅游企业、旅游规划机构、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院校,与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贫困人口脱贫;与此同时,将互联网的创新深度融合于乡村旅游扶贫各个领域中,提升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创新力,用“互联网+”思维延伸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链,加大农林牧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启智能模式,即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新形态。

2.发挥海南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特色项目

在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示范点”“椰级乡村旅游点”基础上,大力开展“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打造一批风景怡人的旅游村和便捷的精品线路。例如,针对红色旅游资源规划现代旅游教育基地;根据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旅游休闲精品景区;基于自然山水文化资源设计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根据地方水系生态建设规划亲水休闲体验廊道;基于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

3.发挥企业带动作用,推进社会化乡村旅游扶贫

广泛组织、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有条件、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和相关大型企业,结合自身优势,通过资金、市场、管理等手段,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或为其提供就业帮扶、农产品经营、游客输送等支持。培育和引进乡村旅游电商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产品包装、客源信息、在线预订等服务。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机制,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提供金融支持。

4.提升信息化水平,多元合作,多产融合

一是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三产融合,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加强海南省农业资源、农村村落、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丰富传统旅游业的内容,延伸旅游的产业链条,将旅游的发展空间从“点”向“面”延伸,充分挖掘、调动乡村旅游资源要素,促进贫困村旅游产业开发;另一方面,以游客的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和观光等多项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海南省农业生产结构,即推动传统农耕向集约、高效的农旅结合方式转变,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提高本省贫困地区产业层次、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业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拓贫困乡村旅游商品市场,助力农村电商扶贫。虽受地理区位、信息基础设施、仓储物流配套等因素制约,现阶段海南省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但这也正是一片有待开发、前景广阔的蓝海。将“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结合,一方面,以乡村旅游增加消费者对地方特色农副产品、旅游周边产品的感性认知,通过线下体验加速其线上消费的步伐;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媒介,将地方特色农副产品打造成原产地的名片、标签,吸引消费者到原产地旅游观光,从而促进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是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乡村旅游多元化投资体制。为解决海南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有必要创新融资模式、广开资金门路。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关系)模式的推广可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资金捉襟见肘的窘况,而在PPP模式的推广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使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不强。对此,一方面,政府要引入互联网思维,探索、建立“互联网+PPP”模式,借助大数据等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项目管理和盈利水平,促进社会资本参与PPP;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導向、信贷投资为驱动、集体与农民个人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强政府对旅游的导向性、支持性投资,鼓励和引导村民、集体、社会资本投资。

(三)加强社区参与旅游精准扶贫,提升农民自身发展能力

一是摸清贫困底牌,推进精准化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必然会辐射贫困乡村的所有居民,但优先保障贫困社区的贫困居民实现脱贫和旅游受益应成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虑及此,一方面,需摸清贫困人口底牌,相关信息应包括贫困人口基本特征、动态分布情况、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情况,特别是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意愿、能力、优势特长,参与旅游开发的项目,在旅游开发中的表现、晋升机会和发展潜力等。另一方面,动态跟踪,巩固现有扶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

二是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品质,做大蛋糕。针对海南省乡村旅游同质化、碎片化现象严重,产业太过分散的问题,第一要在贫困村社区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点的提档升级活动,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培养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第二社区要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与治理工作,规范自身乡村旅游市场秩序,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第三要引入现代经营模式,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功能,整合、集中多方乡村旅游信息,盘活闲置的“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旅游资源,及时对接客源地市场,实现互联网式营销、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是育才引智,树立“全域”乡村旅游扶贫理念。虽然农民是乡村旅游的潜在最大受益者,但在发展初期,多数农民因商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差而不能与旅游市场主体有效对接,需要各职能部门进行培训、引导以提高服务水平。与此同时,积极拓宽乡村旅游扶贫的育才引智渠道,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参观学习。长远看,则应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搭建成人继续教育平台,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此外,可积极开拓创客空间平台,引进乡村旅游品牌创客团队,并通过舆论引导、创客分享模式,将扶贫与创业、文化创意与优势特色农业的有机结合,走出特色的创新创意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最后,地方政府还应从全局出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和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对外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打破区域限制,让所有乡村旅游联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对内以分品牌突出地域特色,组成互为呼应、各具特色的全域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  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2]  邓小海,曾亮,肖洪磊.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机理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2):265-269.

[3]  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2):64-68.

[4]  王庆生,张行发,郭静.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和路徑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108-112.

[5]  张志娟.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以固始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10):184-190.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海南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