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智库文章:中国封闭社区经验值得借鉴

2020-04-09 14:19
参考消息网
关键词:参考消息抗疫新冠

参考消息网4月9日报道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4月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如何让新冠肺炎疫情封闭措施奏效》的文章,作者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秉勤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鲁蓓。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正如世卫组织所建议的那样,为防止新冠病毒传播,人们必须保持社交距离,并与传染源隔离。中国的做法是“严格”封闭。不仅封闭城市,还封闭社区、住宅小区,有时是一整栋楼。

社区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抗击这场大流行病不仅是对卫生专业人员的挑战,也是对更广泛社会的压力测试。

中国各地封闭措施的严格程度不同。在有些城市,每户被允许每两三天派一个人去购物。在疫情严重地区,人们完全不能离家。

许多封闭任务是各个社区自己负责的,包括强制保持社交距离和实施出行禁令等。社区关闭了大部分入口,只留下一个。居民进出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而且必须戴口罩。

各地还推出手机应用程序来自动检查一个人是否已经用光出行配额,同时在大楼入口处安装身份证读卡器进行验证。更精通技术的城市——比如浙江省的城市——引入了数字设备,进行无接触监控。

此外,各地还通过在家中和所有公共建筑和封闭社区的入口处检测体温来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监测。

2月22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建设新村,社区工作人员在出入口查看居民进出凭证,并测量体温。(沈伯韩 摄)

确保居家居民的食物供应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不允许离家的情况下,把食物送上门或送到社区的指定区域领取。

上述例子并没有列出为执行政府抗击疫情措施而在社区层面采取的全部行动。执行这些措施需要大量来自各方的人力。

这包括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例如,武汉有1.2万名社区网格员。他们对应所在社区的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居委会提供服务。每个居委会有5至9名工作人员,负责成百上千户家庭。

楼长和单元小组长是居民与外界联系的关键环节。这些人通常是退休人员或共产党员,他们自愿做社区成员的代表,履行居委会的职责。物业管理公司通常负责建筑物、设施和公共空间的维护。在封闭期间,他们成为封闭社区抗疫活动的协调人。

政府还从共产党员、公务员、非政府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中招募临时工作人员。居民们还每天组织起来,通过社交媒体相互帮助。超市和便利店等私营商家也一直营业。人们更依赖网上购物,还有一些餐馆提供外卖食品。

中国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社区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结构。虽然我们不能从中国的案例中概括出一切,但每个国家都必须在社区层面采取行动,把这种病毒给更广泛的社会成员造成的健康损害降至最低。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中国谱写可歌可泣抗疫战歌

参考消息网4月5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中国似乎赢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与正在艰难应对疫情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相对成功是惊人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4日报道,当西方国家因“封城”和社交隔离而苦不堪言时,在中国,随着限制措施部分或全部取消,城市之间的运输恢复,工厂恢复生产,仓库开始恢复物资储备,几乎所有地区的生活都在恢复正常。

正如一些专家所说,中国领导层果断、有效,已经超过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模式正在走向失败的美国。

另据德国《经理人杂志》网站4月3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赴华考察后曾发出赞叹:中国采取了“无与伦比和前所未有的应对措施”,迅速扭转了疫情升级趋势。

牛津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克里斯托弗·戴伊也对《自然》杂志说:“即便出现巨大规模的疫情,中国采取的控制措施也会奏效。”

此外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3日报道,根据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的研究,武汉“封城”的果断决定使中国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的新冠肺炎病例减少了75%以上。

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这些限制措施也大大遏制了家庭感染病例的数量。

研究人员的结论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他们在两篇论文中对武汉的出行限制措施和其他应急措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波士顿东北大学的马泰奥·基纳齐带头进行了其中一项研究。他们利用一种全球疾病传播模型生成可能的流行病暴发情况。

包括意大利和中国内地的研究人员在内的这个研究小组在模型中考虑了一系列因素,从新增感染病例的数量到每个亚群发病的时间和携带病毒的旅行者的数量。

作者在论文中说:“由于武汉实行的出行限制措施,我们发现其他国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输入病例数量减少了77%。”

在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另外一篇论文中,来自中国内地、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的研究人员还说,出行限制措施、公共场所关闭和应急响应延缓了病毒在中国的传播。

除了实行出行限制措施,暂停市内公共交通、关闭娱乐场所和禁止公众聚集等措施“延缓了病例的增加,限制了新冠病毒在中国的扩散规模,到2月19日避免了数十万人感染”。

(2020-04-05 12:58:04)

【延伸阅读】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中国支持全球抗疫展现大国担当

参考消息网3月30日报道 (文/徐永春) 近日,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之际,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书面采访,就中国抗疫经验、中法抗疫合作、G20峰会成果、“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问题阐述其观点。他表示,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充分开展国际合作,向法国等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展现了大国担当。

向中国人民的勇气表示敬意

《参考消息》:您如何评价中国的抗疫举措、成效,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国抗击疫情?

拉法兰:在这个艰难时刻,中国展现出与法国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慷慨姿态。法国赞赏中国提供口罩和其他医疗物资。中国与法国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法国政府和民众不会忘记。

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法国及时向中国提供了支持。作为回报,当法国遭受疫情重创时,中国也与法国团结一心。法国有句谚语,“困厄之际的朋友才是真朋友”。经过这场疫情,相信中法传统友谊将更加坚实稳固。

欧洲国家尤其是意大利对中国的援助表达了深深的感谢。在这场危机中,中国选择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展现了大国担当。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果断、迅速采取了有力措施。法国医学界和科学界充分肯定中国所采取的严格措施和中国人民的纪律性。我要向中国人民的勇气和严谨表示敬意。此外,中国与世卫组织开展了很好的合作,有助于其他国家尽可能充分做好准备,应对疫情暴发带来的严重困难。

打造新型“公共卫生多边主义”

《参考消息》:您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的成果有何评价?您如何看待中国和法国的重要作用?

拉法兰:G20峰会的成功举办,凸显了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疫情的重要性,对于战胜疫情具有重要意义。G20宣布启动庞大而有力的经济计划,这是一个强有力信号,表明成员国决心应对疫情对公共卫生和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未来在多边主义框架下,各国将加快在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合作。

法中两国共同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在共同抗疫过程中,两国合作正在迈出新的一步,使完善全球卫生治理成为复兴多边主义的重要抓手。本届G20峰会聚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将成为新型“公共卫生多边主义”的起点。法中两国将共同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助于使多边主义更加深入人心。

公众普遍认为,卫生健康是公共行动的第一要务,新型“公共卫生多边主义”将会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总之,公共卫生可能成为新型多边主义中最贴近民众的主题,这也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公共卫生危机结束时,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将极为严重。在国际社会制订的应对方案中,中国将发挥重要作用。鉴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市场规模、创新能力以及中国企业的雄厚实力等,在国际社会应对疫情的努力中,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强烈关注。

希望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战略

《参考消息》:面对疫情,团结合作至关重要。您如何看待中法抗疫合作?

拉法兰:这场危机表明,法中友好合作能够调和“主权”与“合作”的关系。在抗击疫情斗争中,许多法国人意识到法国对中国生产能力的依赖,尤其在药物生产方面。因此,有人提出要强化以保护主义为特点的主权,却忽略了中国同样依赖欧洲。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科学、卫生和政治领域的合作需求日益迫切。正如中国所做的,解决方案无疑是将主权与合作结合在一起:市场的特定部分受到保护,而其他部分则对外开放。

法中两国的外交官和智囊团应当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哪些部门对国家主权至关重要,哪些部门需要开展广泛合作?面对“主权”和“合作”,西方国家通常认为二者“非此即彼”,而亚洲则会着眼于“兼而有之”。主权与合作并非互不相容。从双边主义角度进行思考,或许可为多边主义带来新的观点。

《参考消息》:在国际层面应当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重大考验?

拉法兰:面对疫情,法中科学界开展了良好合作,在医药研发和老年人看护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两国应继续深化学术交流合作。在国际层面,法中两国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应当及时梳理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流程,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流行病提供全球协调应对经验。各国携手抗疫的过程中,希望美国放弃其孤立主义战略,为应对疫情而共同努力。在此背景下,法中两国应通过促进欧洲团结,加强“欧亚轴心”在世界的作用。

国际经济合作是全球携手应对疫情的重点之一。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人类的共同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继续发动“贸易战”“技术战”或“货币战”是错误的,没有国家能从中受益。G20不仅需要对短期国家政策做出适当调整,从长远来看,也许有必要设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多边机构来指导全球经济政策,尤其是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规范。

《参考消息》:您如何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在协调各国抗击疫情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期待世卫组织未来怎样进一步发挥作用?

拉法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世卫组织在疫情监测和措施建议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世卫组织分享抗疫经验,对许多国家政府非常有帮助。期待世卫组织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将成为新型“公共卫生多边主义”的推进器、协调仪和预警中心。

(2020-03-30 13:44:35)

【延伸阅读】中国医生仍在抗疫一线奋战:“我必须振作起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参考消息网4月2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1日发表题为《中国一线抗疫医生讲述争分夺秒应对新疾病暴发的努力》称,中国正慢慢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复过来,但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仍在努力救治一些病情最严重的患者。文章编译如下:

作为一名资深重症监护医生,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彭志勇目睹过不少病人死亡,尤其是在处置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

但他承认,有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他会因情绪失控而落泪,尤其是当病人在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抢救的情况下仍然去世时。

彭志勇说:“面对(病人)死亡,我无法冷静下来,但我必须振作起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中国正慢慢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复过来,但像彭志勇这样的医生仍在努力救治一些病情最严重的患者。彭志勇说:“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比非典低,但收入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病情的发展就像非典一样迅速和可怕。”

曾治疗过非典和新冠肺炎的医生说,后者症状最初发展较慢,但症状出现后进展迅速,会让医生措手不及。

彭志勇所在的重症医学科仍在救治约20名患者。

彭志勇的团队由约200名医护人员组成,他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因为对治疗这种以往未知的疾病而言,他们此前作为重症监护专家的经验作用有限。

他描述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收的首例患有这种当时很神秘的肺炎的病人,是来自黄冈一个菜市场的一名53岁摊主,该患者1月上旬来到医院。

彭志勇回忆说:“我必须收治这名病人。他病得很重,已经被几家医院拒收了。如果我们没有收治,他早就离世了。”

病人次日病情恶化,医生对他采取了一种名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治疗方法,该疗法能为心脏和肺部衰竭的病人提供持续的心肺支持。

经过两周治疗,这名患者最终康复,并于1月27日出院。医院没有对这种昂贵的治疗方法收费。

包括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在内的其他一些医生使用了肺移植治疗方法。

陈静瑜说,他的团队共开展了两例肺移植手术,2月底和3月中旬分别对一名59岁男性和一名73岁老人进行了肺移植。

陈静瑜说:“我们的团队为江苏省的骄人战绩作出了贡献,631名新冠肺炎患者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仍然留在医院的患者中,许多人都是老年人,免疫系统不佳,而且还出现了其他一系列病症。

(2020-04-02 16:54:21)

猜你喜欢
参考消息抗疫新冠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