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父母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2020-04-10 06:27尹思思陈俊峰
卫生软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计生住房

丁 亚,丁 玎,冯 洁,尹思思,陈俊峰

(1.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市中山巢阳乐为老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044;3.大连市医学会,辽宁 大连 116044)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以下简称“计生特殊家庭”),是指在我国计划生育时代独生子女因故去世或者残疾,同时父母已经失去生育能力或者拒绝再生育而形成的家庭,包括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以下简称“失独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以下简称“伤残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1],独生子女家庭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是建立在唯一的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一旦遭遇意外事件导致死亡或伤残,将会转变为失独家庭与伤残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遗症”,计生特殊家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我国目前仅失独家庭数量已超百万户[2],计生特殊家庭因其子女的伤残或去世而面临精神空虚、绝望、自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3],亟需外界的支持与帮助。目前国内对计生特殊家庭的研究仍以经济和物质帮扶为主,涉及到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少[4],在物质条件愈发丰富的今天,相比与经济需要,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应该受到重视[5]。本文以大连市计生特殊家庭父母为研究对象,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计生特殊家庭父母心理健康进行测量评价,分析比较其心理特征及健康问题,以期为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建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依托于大连中山巢阳乐为老服务中心,根据大连市2016年相关部门统计的计生特殊家庭数量,采用总体率的最小样本量估计,研究设定量最大容许误差为0.2,α=0.05,置信水平为1-α=95%,确立本研究样本量为120户(拟定失独家庭60户,子女伤残家庭60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于2018年1月在大连市4区内分别随机抽取3个街道,在每个街道中随机抽取10户家庭(失独家庭5户和伤残家庭5户),每户家庭中依照个人意愿选取1人参加调查。调查对象纳入的基本标准是:①了解调查目的且自愿参与的死亡(伤残)独生子女的生物学父亲(母亲);②能进行交流,有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可独立或由他人协助完成调查。排除标准:①拒绝参与者;②有精神障碍或无法表达沟通者。最后实际有效的调查对象为102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表。第二部分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被测者根据最近一周的状况填写。SCL-90共有90个条目,任一因子分>2分可判定为该因子症状呈阳性,SCL-90总分≥160分即可认定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6]。本次调查90个条目的总的Cronbach’s α值为0.967,各维度均高于0.7,具有良好的信度;经专家咨询与讨论认为效度较好。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e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核查数据录入,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全程严格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02名调查对象中,失独家庭为55人(53.92%)、伤残家庭为47人(46.08%);男性55人(53.92%),女性47人(46.08%);年龄50~59岁的有12人(11.76%),60~69岁的有65人(63.73%),70岁及以上的有25人(24.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58人(56.86%),初中以上有44人(23.5%);已婚的78人(76.47%),离异或丧偶的24人(23.53%);家庭人数为1或2人的52人(50.98%),3人及以上的50人(49.02%);有宗教信仰的24人(23.53%),无宗教信仰的78人(76.47%);家庭月收入为3000元以下的31人(30.39%),3000~4999元的24人(23.53%),5000元及以上的47人(46.08%);有住房产权的73人(71.57%),无住房产权的29人(28.43%)。

2.2 SCL-90测量结果

102名调查对象中,40人SCL-90总分≥160分,即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39.22%,其中人际关系敏感(2.14±0.65)和躯体化(2.09±0.79)两个因子症状呈阳性,SCL-90的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n=1388)相比较,结果显示9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2名调查对象SCL-90自评得分最低分为96分,最高分为329分,平均分为(163.88±51.39)分,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SCL-90各因子平均分与成人常模的比较

2.3 不同特征的调查对象SCL-90总分比较

调查对象SCL-90总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t=2.935)、住房产权类型(t=3.592)、健康自评得分(F=26.828)的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住房产权类型为无住房产权、健康自评得分较低的计生特殊家庭SCL-90较高,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的计生特殊家庭父母SCL-90总分比较

2.4 不同类型调查对象SCL-90测量结果比较

比较失独家庭与伤残家庭的SCL-90测量情况,失独家庭SCL-90总分平均分为(171.04±51.03)分,伤残家庭的总分为(155.51±5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失独家庭共有3个因子呈阳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2.19±0.64)分、躯体化(2.18±0.80)分、抑郁(2.03±0.84)分,伤残家庭有1个因子呈阳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2.09±0.67)分;比较两者SCL-90量表各因子平均得分,失独家庭和伤残家庭在抑郁这一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03±0.84)分、(1.71±0.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调查对象SCL-90各因子平均分比较

3 讨论

3.1 计生特殊家庭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佳

本研究结果显示39.22%的计生特殊家庭父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与常模相比,计生特殊家庭得分差异较大的前3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2.18±0.80)、偏执(1.95±0.68)、人际关系敏感(2.19±0.64),独生子女是父母一生的希望与精神寄托,他们的伤残或离世对父母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7],不良情绪长期酝酿会产生自责或者懊恼、报复的心理[8],这可能就是计生特殊家庭父母躯体化与偏执症状较高的原因。此外,一些计生特殊家庭认为自身不属于正常家庭,自觉“低人一等”,不愿意与外界有过多交流,刻意回避他人的关注,敏感而又脆弱,这种敏感心理既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未来的社会关系重构[9]。

3.2 受教育程度、有无住房产权、健康自评得分对计生特殊家庭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低、无住房产权、健康自评得分较低的计生特殊家庭家长SCL-90得分较高,心理问题较严重。研究表明,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掌握的健康信息和知识也越多,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高,而且善于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条件来使增强自身的健康,同时教育程度高带来的是职业等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方式来选择自己想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带给人们正向的健康回馈[10];拥有自己住房的居民其健康水平也较好,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居民,“居有定所”是我国人民从古至今的最基本追求,无房屋产权者更易产生焦虑和心理紧张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11]。大部分计生特殊家庭在子女伤残或死亡前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住院治疗,一些失独家庭为挽救子女生命倾尽所有,导致其在孩子去世后负债累累,而伤残家庭需要长期照顾患病子女,家庭收入能力不足,其经济状况普遍不佳[12],住房类型和居室环境更是差强人意。现代研究表明身体健康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决定因素,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保障,而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载体和基础,生理疾病会加重心理负担,当人们的身体出现疾病时,人们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的心理状况又会加重身体健康问题,从而导致恶性循环[13]。

3.3 失独家庭父母较伤残家庭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差

国内目前关于失独家庭与伤残家庭的心理健康对比的研究较少,以定性研究居多,认为失独家庭因子女的去世而失去了全部的精神寄托与人生价值,长期处于苦闷、绝望、怀念的精神状态而导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而伤残家庭父母则要投入大部分精力照顾残疾子女,这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其精神生活长期处于“荒芜”状态,而且他们对自己“百年之后”子女的照顾问题更为担忧[14]。本研究结果显示,失独家庭心理健康问题要更严重,尤其在抑郁因子上,SCL-90量表中的抑郁指的是与临床上抑郁症相似的概念,代表症状是苦闷的感情和忧郁的心境,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抑郁会增加患者的各种疾病发病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死亡率[15]。无论独生子女健康与否,但孩子的存在仍然是父母的精神寄托,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身边对父母来说就是巨大的心灵安慰,这可能是导致伤残家庭父母和失独家庭父母心理健康差异的原因。

4 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计生特殊家庭父母作为因响应国家政策而形成的特殊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佳,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全民健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重视程度,构建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计生特殊家庭尤其是失独家庭心理健康的重视,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加快研究构建有效地针对于计生特殊家庭的社区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和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其能尽快走出心理阴霾。

4.2 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和计生特殊家庭健康素养

政府要加强对计生特殊家庭的医疗保障力度,提供一些基础的、免费的医疗服务,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讲座,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和常见病和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康复等常识,以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16],从而使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

4.3 提高家庭收入,保障住房需求

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计生特殊家庭收入,如提高对计生特殊家庭的扶助金金额,组织社会和企业慈善进行捐款,帮助就业等方式[17],改善困难计生特殊家庭的经济状况,同时政府可出台政策,给与他们政策性保障性住房的优先保障等支持,使他们能安居乐业,进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计生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人口计生法修法获通过明确实施三孩政策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濮阳县开展计生家庭精准扶贫摸底工作
商城县计生协召开业务工作培训会
河口区新户镇:开通“手持计生通”提升服务效率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