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新素材解读与运用

2020-04-10 06:37魏红建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罗茨约瑟夫唐诗

“洋美猴王”:把京剧唱给世界听

2019年4月8日,中国新闻社报道了一位操着纯正京腔的“洋美猴王”——生于伊朗、长在英国的小伙格法。

格法自小喜欢看李小龙的电影,对中国充满好奇和向往。1993年,格法偶然在伦敦观看了一场京剧,一下子被征服了。1994年,格法只身来到中国,进入北京戏曲学校学习武生,成了一名专学京剧的留学生。当时已经32岁的格法每天都要和十几岁的孩子们一起,从最基本的压腿、踢腿、下腰、拿顶开始练。学艺四年后,他接触到了新戏《闹天宫》,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洋美猴王”生涯。

如今的格法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在京剧圈小有名气,他出演的《闹天宫》还获得了国际京剧票友大赛最高奖“金龙奖”。但格法的目标不止于此,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京剧的魅力,格法常到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校里讲授京剧。在授课的同时,格法还帮助京剧表演艺术走向世界,曾组团在一个半月内在美国巡回演出66场,还组织过48人的京剧表演团到马来西亚巡回演出。10年里,他共演出京剧400余场。通过格法的用心演绎,外国的观众得以一见活泼忠诚、疾恶如仇的美猴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上了中国的传统京剧文化。

[解读]

A.文化交流需要请进来、走出去。中国人去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会给人文化入侵的嫌疑,如果邀请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然后由他们主动去传播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就像格法之于京剧一样。

B.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为人有共通的人性。面对西洋文化,中国人不应自卑自弱,美猴王中国人喜爱,难道外国人就不喜欢?英国小伙格法演绎“洋美猴王”的成功,不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运用]

艺术家有国家,但艺术无国界。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让中国人引以为傲,也征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格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京剧,并将京剧分享给全世界,他对京剧这种东方文化的传播与热爱,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的做法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热爱、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理应有一席之地,并光耀全世界。

非洲有个少林寺

在非洲,你会看到这样一个神奇的景象:荒原上,几名非洲叔叔紧锁眉头,架起臂膀,拉开弓步,然后互踹,旋转,鲤鱼打挺,后空翻……对,他们在练习中国功夫。不止于此,在非洲的喀麦隆还有一个少林寺,叫作少林寺非洲分舵。

人们不禁会问:他们怎么会懂得中国功夫?他们从哪儿学的中国功夫?他们为什么要练中国功夫?这一切还得从上世纪说起。20世纪70年代,马拉维没有中国电影发行公司,为了看功夫片,非洲叔叔们通过特殊手段搞了一些电影拷贝,虽然对白听不懂,字幕看不懂,他们愣是通过脑补来想象人物对白,用想象力译制功夫片,甚至一些电影贩子搞起“移动电影院”。一台20寸小电视,一台录影机,几盘录像带,就放映起中国功夫片。在肯尼亚,许多人无法接受李小龙已经去世了的事实,他们编织出善意的谎言:“李小龙根本没死,而是藏在肯尼亚练更厉害的功夫。”喀麦隆巴福部落王子不惜散尽家财跑到中国少林寺拜师学艺,最终获得“释延麦”法号,成为正宗非洲武僧,招收非洲弟子多达三千人。非洲人对中国功夫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对于饱受贫穷和战乱的非洲人来说,功夫片中善恶有报的世界就是一方净土,他们对中国功夫的热爱是不是还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渴望?

马拉维兄弟自制功夫片《非洲夺命拳》中展现的中国功夫有板有眼,龙精虎猛,很有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中国功夫明星的武术风格。

[解读]

A.文化传播也需要明星效应。中国功夫在非洲的传播获得成功,不能否认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中国功夫明星起到了重要作用。

B.文化传播应在内涵上下功夫。非洲人痴迷中国功夫,起初起于幻想,甚至还有些迷信色彩,比如请神上身,刀枪不入等,但最终吸引非洲人痴迷中国功夫,我想还是中国功夫的精神品质:弘扬善恶有报的中国功夫会让饱受贫穷和战乱的非洲更美好!

[运用]

中国能否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在于经济的富有还是贫穷,也不在于军事的强大还是弱小,而在于中国文化是否能被世界理解与认可。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中国功夫,虽然在实战上不一定打得过西洋拳,但其构建的武侠世界的善恶有报给予这个世界以希望,希望让世界不至于崩溃。我想,这才是中国功夫在非洲流行的主要原因!

布罗茨基翻译唐诗

约瑟夫·布罗茨基,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3年,23岁的他结识汉学家鲍里斯·瓦赫金,两人合作翻译唐诗。有一次,他请鲍里斯·瓦赫金朗读他的译作——孟浩然的《春晓》之后,当场又写出长译文:

春天,我不想起床,聆听鸟儿鸣叫,

我长时间回忆,昨天夜晚狂风呼啸,

被风吹落的花瓣不知道该有多少。

之前,在俄国翻译唐诗的所有译者翻译唐诗都非常简短,因为唐诗在俄语中就很短。约瑟夫·布罗茨基这次的翻译让鲍里斯·瓦赫金兴奋不已:颠覆了过去对中国古诗没有乐感、没有音韵、没有节奏……什么都没有的错误认知。

此后,在另一位汉学家塔吉雅娜·阿伊斯特的帮助下,约瑟夫·布罗茨基开始直接翻译中国唐诗原作,代表作有李白的《静夜思》:

在我看来月光像雪一样,

寒冷的风忽然从窗口吹来……

我的朋友们居住的房子上空,

此刻想必也有这样的月亮。

翻译此诗时,约瑟夫·布罗茨基远离祖国,心中充满了思鄉之情。所以,翻译时,他把诗歌题目翻译成《我怀念亲爱的家乡》,诗句内容也加入了自己的感受与想象。

约瑟夫·布罗茨基不仅喜欢李白,也很欣赏王维。他这样翻译王维的《鹿柴》:

山上无人,不见人影的山,

只听得见山中溪水流淌的声音。

月光穿过树枝茂密的空隙,

在紫色苔藓上留下奇妙的花纹。

俄罗斯一直搞不清楚的唐诗翻译,约瑟夫·布罗茨基搞清楚了。

[解读]

A.理解异质文化需要深入体验。俄罗斯一直搞不清的唐诗翻译,约瑟夫·布罗茨基搞清楚了,其原因是他融入了自己的人生况味,与唐诗产生了共鸣。

B.文化自大心态不利于进步。俄国译者认为唐诗没有乐感、没有音韵、没有节奏……什么都没有,为什么约瑟夫·布罗茨基却翻译出了唐诗的韵味呢?显然,约瑟夫·布罗茨基心态更开放,对异质文化更有认同感。

[运用]

法國作家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俄国诗人说俄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日本人说日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都是文化自大心态的表现。其实,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独特性,用它写就的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都有别样的意味,我们应该用欣赏的心态去学习它,借鉴它,丰富自己的表达,就像约瑟夫·布罗茨基翻译唐诗一样,用俄文不也能把唐诗的韵味给翻译出来吗?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对于翻译唐诗如此,对于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英国制片人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

2018年12月25日,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发布新作——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赢得全世界广泛好评。

作为历史学家,伍德希望追根溯源,揭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秘密:短短40年,中国怎么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在这部纪录片里,伍德用5个小故事串起了中国传奇。第一个是关于安徽小岗村的故事,揭示民心所向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于广东“百鬼湾”的故事,探讨改革开放的问题。第三个是关于中国高铁的故事,联通世界的问题。第四个是关于“绿色中国梦”的故事,指向环境保护的问题。第五个是关乎未来的故事,指向创新发展的问题。

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必须了解中国过去40年发生了什么。伍德的纪录片实事求是,不吹不黑、客观理性地讲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从中国高铁、上海新能源电厂讲到阿里巴巴电商、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伍德给整个节目定的基调很有中国特色:实事求是。

伍德说:“拍摄这一系列纪录片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探险。对今天的中国,我们求知若渴。”他说,他会把中国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解读]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目前,有些西方媒体常常不经过调查研究就肆意品评中国,结果造成认识偏差,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在走访中国之后,用镜头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实事求是,看到什么讲什么,体现了一名学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B.与外国人交往要实事求是。我们常常抱怨外国人抹黑中国人,一方面是有些外国人对中国有偏见,以为现在的中国还是当年的中国;另一方面也和我们有些国人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有关,比如篡改出国留学成绩,虚报个人有关信息等。

[运用]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西方的羡慕嫉妒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历史上哪一个大国的崛起没有受到别国的阻击呢?德国如此,日本亦然。因此,对于崛起中的中国,一方面我们要敢于与阻击我们的人或国家作最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善于宣传自己,坚持用事实说话,伍德的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赢得全世界广泛好评,对于塑造中国美丽形象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80后中国小伙非洲受封部落酋长

2019年4月21日,在尼日利亚工作的34岁河南小伙孔涛被阿布贾吉瓦地区土皇穆萨授予“工程领袖”酋长封号。隆重受封的孔涛一袭白袍,头发裹进厚厚的帽子里,在装点着红丝绒的金色大厅中接过象征地位的权杖和证书。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栏目摄制组专程赶赴现场,记录这一时刻并向全球播报。穆萨表示,授予孔涛酋长封号,是因为孔涛和他所在的中土集团尼日利亚公司在阿卡铁路和阿布贾城铁这两个重大项目中,促进了两国合作,带动了当地发展。

2010年毕业后,因工作需要,孔涛被派到尼日利亚工作,自此与非洲结下9年不解之缘。他努力学习豪萨语,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久而久之,成了一名“尼日利亚通”。尼日利亚的最低工资标准仅为每月600元人民币,当地人进入中国公司工作,工资要高很多。2018年成为总经理的孔涛充分尊重当地人的意愿,项目施工中能聘请当地人的,尽量聘请当地人。他还大力培训当地工人,选拔优异的当地人进入管理层级,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项目部附近派佩村的公办小学校舍摇摇欲坠,孔涛带人修建了三间全新的校舍。他个人出资,修建了连接至穆斯林麦加朝圣会合点营地的道路和通往勾萨中央垃圾处理场的进场道路,还为卡拉马吉吉村的孩子们建设了一个简易足球场。类似的事情,9年中孔涛还做了很多。

走在尼日利亚的村庄街道上,经常会有人主动和孔涛打招呼。遥远的非洲土地上,他和同事们一起,留下了很多感人的中国故事。

[解读]

A.成功是奋斗来的。34岁的孔涛被尼日利亚授予“工程领袖”酋长封号,可谓功成名就,显然这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忍受水土不服的辛酸,忍受工作繁杂的辛劳,忍受人在异乡的孤独……

B.企业家还应是社会活动家。孔涛在尼日利亚获得成功不仅是因为办企业为当地带来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在当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修建校舍和道路,建设足球场等。孔涛不愧为中非合作的表率!

[运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国的河南到非洲的尼日利亚,孔涛干事创业不仅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和饮食习惯差异,还要融入当地文化,与非洲人民打成一片。他在非洲一待就是九年,把非洲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并且乐意为之带来财富。他用所学知识和辛勤汗水,浇灌着中非友谊的花朵,自然也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尊重。孔涛们受封部落酋长,无疑是当地人对他们至高无上的褒奖。

(作者:魏红建,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罗茨约瑟夫唐诗
唐诗赏读
偷懒发明的铁栅栏
布罗茨基:爱情归去来兮?
布罗茨基:诗歌来自天意
童话
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学观和美学观浅议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
日安,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