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川词坛考论

2020-04-10 06:56孙文周
江淮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词坛词学词人

摘要:民国四川词坛可分为清末民初(1900—1919年)、新文化运动至抗战前(1919—1937年)、抗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37—1949年)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面貌特征。由于时代变化,与前代四川词坛相比,民国四川词坛在创作主体、创作状态、创作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新变。创作主体的新变,主要表现在词人身份的复杂化和抗战时期大批内地词人流寓四川两个方面。创作状态的新变,主要表现为词人因受知识储备、学词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而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创作特征。词作内容的新变,主要表现在对抗战的抒写及以词参与《沁园春》唱和两方面。民国四川词坛不仅继承了四川前代的词学传统,发扬了杜诗精神,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词学批评理论。民国四川词坛,在四川词史、民国词史和民国四川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国四川词坛;发展历程;新变;意义;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1-0169-006

民国四川词坛,指民国时期(1911—1949年)发生在四川(包括重庆)(1)的各种与词相关的事迹、现象与活动的总和。从时间上看,该词坛所涉词人跨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即凡由清入民国(卒于1911年及以后)或生于民国(至迟1929年出生)(2)且在民国时期有词学活动者,均可视为民国词人。从地域上看,该词坛所涉词人包括川籍词人和流寓在川词人两大类。川籍词人,如赵熙、周岸登、林思进、吴虞等,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川度过且其词学活动对四川的词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长期流寓在外地的川籍词人(如陈毅、张爱萍等),因其词多作于外地,故与民国四川词坛无甚关涉。流寓至四川的外省籍词人,如胡薇元、张慎仪、邓鸿荃、邓潜等,他们虽非川籍,但其在四川有创作,对四川词坛有影响,须将其考虑在内。四川词坛在经历了萌芽期(唐)、发展期(五代)、繁盛期(宋)后,进入金元明之中衰期,复又历经有清一代的复兴,至民国时期,以赵熙为代表的四川词群终使词坛大放异彩。(3)本文拟梳理民国四川词坛的发展历程,概括其新变特征,并揭示其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以期有益于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民国四川词坛的发展历程

从发展历程来看,民国四川词坛可分为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至抗战前、抗战至新中国成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面貌特征。

民国四川词坛的第一阶段为清末民初(1900—1919年)。此阶段的词人以晚清遗老为主,有胡薇元、朱德宝、朱青长、宋育仁、赵熙、林思进、李穆宣、周岸登、张慎仪、江子愚等,他们多将遗民情怀贯注词中,抒发对清廷的怀念。赵熙可谓代表。赵氏“除具备不仕两朝、怀念前朝的遗民通常属性外,更多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之道统的承袭与学统的坚守……从而呈现出明显的‘文化遗民特征”。[1]与文化遗民的恋清情怀相关,此期的词人还表达了对民国时局的失望。如李穆宣《满江红·民国叹》三首[2],即饱含下层文人对于国运的思考。作者指出,由于民国当局党派纷争、任人唯亲、虚假共和、贪赃枉法,所以才招致“东邻虎瞰”“西藏鹰瞵”,并呼吁能扫除妖氛的人物出现。

除了个人创作,清末民初四川词坛的词学活动还有刊刻词集、撰写序跋、唱和、结社等。此期之词集,多为刻本。别集有胡薇元《天倪阁词》一卷(光绪二十七年蝶龛旧隐刻本)、赵熙《香宋词》二卷(民国7年成都图书馆刻本)、周岸登《邛都词》二卷(民国4年刻本)等。总集(社集)有赵熙等撰《春禅词社词》(民国6年刻本)。词集序跋有胡薇元《天倪阁词·自序》、赵熙《香宋词·自叙》、乔大壮《柳溪长短句·序》等。唱和方面,典型者当属庚子秋词唱和。1900年(庚子),宋育仁与王半塘、朱祖谋、刘伯崇等人避祸西山进行唱和。之后(1914至1915年),周岸登又有追和,并结集《和庚子秋词》一卷。结社方面,春禅词社最为引人注目,以赵熙为核心,社员有胡薇元、方旭、林思进、路朝銮、宋育仁等。除春禅词社外,尚有东华诗社、振华诗社、爱冬诗社等。

民国四川词坛的第二阶段为新文化运动至抗战前(1919—1937年)。此阶段的代表作家有乔大壮、向迪琮、吴虞、周太玄、郭沫若、刘冰研、叶麐、李思纯、邓均吾、马汝邺、刘伯坚、刘咸炘、隆莲法师等。受新文学化运动和西学的影响,有些词人以异域之新材料入词体之旧格律。如李思纯之《虞美人·夜步赛因河岸》《清平乐·春寒,游卢森堡园》等即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还出现了以词译介外国诗歌者,如隆莲法师《忆江南·译雪莱怨歌》(二首)、《秋波媚·译华兹华士短诗》等。

此期的四川词坛,已经出现白话词创作的端倪。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学者号召词的解放,白话词开始出现。因地处西南边陲的相对闭塞和思想的相对保守,与同期其他地域词坛相比,此期之四川词坛虽未出现白话词的领军人物,也未提出过白话词的创作纲领,更未掀起过白话词的创作高潮,但他们还是力所能及地以“旧囊装新酒”的方式作词(以白话词语入词)。此期词人词作的语言,有使用典雅的文言者,如刘冰研、曾缄、吴虞、周太玄等;有文白夹杂者,如刘咸炘;有使用白话者,如刘伯坚。其中,刘咸炘既反对西化派,又反对守旧派,“视西如中,视新如旧”,其为数不多的词作如《农家好·四月初三日,试诸生作短引,用〈望江南〉调》(三首)[3]文白兼具,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征。而刘伯坚的词,几乎纯用白话,如同散文诗。[4]从刘冰研到刘咸炘再到刘伯坚,词作语言由文至白,显示了白话文运动对此期四川词坛创作的影响。

此期的词籍,版本较为多样化。词集类,杨易霖《山禽余响》为民国25年聚月壮学堂刻本,刘冰研《尘痕烟水词》一卷、《翦淞夢雨词》一卷等为民国21年铅印本,王乃征《王病山先生遗词》为1935年《词学季刊》本。词学专著类,谢无量编《词学指南》和杨易霖著《周词订律》均为铅印本。而序跋及词话,则多发表于报刊。如胡薇元《〈听潮音馆词集〉序》发表于《铁路月刊·津浦线》1931年第1卷第4期,刘咸炘《说词韵语》发表于《国立成都大学校刊》1930年第1期至1931年第5期。

此期的诗词社团,有抑社、竹社、佳秋诗社、镜山诗社、松菊犹存社、松柏诗社、春吟诗社等。相对清末民初,还出现了报刊纽结型的文人社团。如醒旧诗文社,以《射南新报》网罗社友,社课亦多刊于该报。这种新的结社方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宴集型社团模式,社员参与社团唱和的方式更为灵活便利。

民国四川词坛的第三阶段为抗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37—1949年)。此阶段词坛的创作力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四川本地词人,如刘孟伉、许伯建、钟树梁、白敦仁、萧印唐等;另一部分则是因抗战而由内地大批流寓至四川的词人,如汪东、程千帆、沈祖棻、卢前、沈尹默、唐圭璋等百余人,他们为四川词坛增添了新的力量。相比以往两个时期,此期的作家阵容空前庞大,也取得了比以往更加丰硕的词学成果。因流寓词人在词学宗法(尚苏辛)及创作内容(发扬民族精神、倡导救亡爱国)上的一致性,还形成了典型的西南词派(或曰抗战词派、大后方词派)[5],使四川词坛成了民国时期抗战词坛的缩影。这是民国四川词坛的特色,也是其对整个民国词史的独特贡献。

此期的词籍,有词集、词话、词选、词学批点和词集笺注等。词集的存在形态,延续了第二阶段的传统,即刻本、铅印本、期刊三者兼有。词话有缪钺的《论词》(《思想与时代》1941年10月第3期)、《论李易安词》(《真理杂志》1944年第1卷第1期)等。词选有杨公庶所编《雍园词钞》(九种九卷)。词学批点有《乔大壮手批周邦彦〈片玉集〉》,为乔氏于1946年对其门生黄墨谷讲授周词时,以朱笔批于《彊村丛书》之《片玉集》者。词集笺注有白敦仁《彊村语业笺注》三卷,此著可谓笺注朱祖谋词集的集大成之作。

此期词人之唱和,典型者有二。一是成都枕江楼雅集唱和。1942年,孙望邀请留居成都的诗词名家七人雅集于万里桥头枕江楼。沈祖棻为《高阳台》词一阕,余皆和作一阕,共成七首。此次唱和,可视为抗战时期蜀中文士爱国情感的一次集中迸發。二是《沁园春》唱和。国、共双方围绕《沁园春》的唱和之争,是“重庆谈判”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斗争的继续,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此外,因唱和而结成的诗词社团,有云庄诗社、中兴诗社、潜社渝集、饮河诗社、藕波词社、正声诗词社、贞社等。这些社团与前期社团相比,多表达抗战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二、民国四川词坛的新变

由于时代变化,与前代四川词坛相比,民国四川词坛在创作主体、创作状态、创作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新变。

创作主体的新变,主要表现在词人身份的复杂化和抗战时期大批内地词人流寓四川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对前代四川词坛,民国四川词坛词人的身份更加复杂多样,除前文述及的晚清遗老外,还有大学教授、报人和编辑、书画家、政府官员等。大学教授,可以周岸登、乔大壮、向迪琮等为代表。周岸登曾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安徽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乔大壮曾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台湾大学等。此外,刘得天、李大防、梅际郇、庞俊、叶麐、何鲁等,也都曾为大学教授。报人和编辑,可以宋育仁、吴虞、周太玄为代表。宋氏曾任《渝报》《蜀学报》总理,有《问琴阁词》《城南词》。吴虞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从新文化运动前期至吴虞晚年,除《新青年》外,吴虞担任主笔和为之撰稿的报刊有《西成报》、《政进报》……《新四川日刊》等”[6],有唱和词集《朝华词》问世。书画家有沈尹默、张大千等。沈氏是著名书法家,1939年下半年日寇侵沪时,辗转成都、重庆等地并创作了大量的词。此外,还有一些民国时期的官员。如马汝邺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有《晦珠馆近稿》。郭沫若曾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民国时期有大量词作问世。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许多词人的身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很难用一种身份加以归类。如周岸登既是官员,又是大学教授。梅际郇集报人、大学教授、革命家于一身。职业变化、身份变更非常普遍,可说是常态,于民国四川词坛词人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抗战时期,大批内地词人流寓四川,成为四川词坛的重要创作力量。避难成都的沈祖棻与程千帆曾任教于金大、华大、川大,成立正声诗词社,不仅作词,还培养了邹枫枰、卢兆显、杨国权等一大批词学高材生。作为陪都的重庆,也集中了大量的内地流寓词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决定把一些重要的国立、省立高校和研究所迁移到西南、西北各地,其中以重庆为重点。”[7]因大量文化机构和学校迁至重庆,大量流寓词人如卢前、夏承焘、龙榆生等在重庆各高校任教词学并彼此唱和,繁荣了抗战时期的四川词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流寓词人还在卢前主编的《民族诗坛》(以“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之情绪”为宗旨)发表抗战词作,与其时的川籍词人一道,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战词写作高潮。据笔者统计,《民族诗坛》共录130余人的词作近600首,极一时之盛。

创作状态的新变,主要表现为词人因受知识储备、学词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而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创作特征。民国四川词坛的大部分词人接受了传统教育(家庭教育、私塾教育)与新学教育的双重影响,这就决定了其知识结构为中西兼顾。如马汝邺,“初侍先君子游学京师,授以《女四书》《列女传》,略能领悟……壬寅(1902)春……女教师饭塚贞子授以数学、音乐、手工等科”[8]。新文化运动时期,四川不少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词人如吴虞、郭沫若、叶麐、何鲁、李思纯等还曾出国留学,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还大胆将异域的风光名胜、民俗风情纳入词中,进一步开拓了词境。

多种多样的学词方式也会对其创作产生直接影响。民国四川词坛词人的学词方式既有结社唱和,又有新式的学校教授。词人在结社唱和时,词社核心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影响社员,对其词艺、词风、个性特征的形成无疑是有力的“催化剂”。如春禅词社社员邓潜“以幽心为主”的创作特色即深受赵熙影响。邓氏《牟珠词·序》云:“其(邓潜)创为词,自交邓休庵、胡玉津始,两君笃于词,牵率以成多什,然无专工者。后乃交赵香宋侍御,侍御言词不传无意之色,以幽心为主,期于宋人深求之过,以陈西麓、周草窗相诱进……侍御遂与宋问琴前辈甄录若干篇,而子(庆桢)不请,妄以付刻,要非初意也。吾黔贵定山中有牟珠洞,奇诡独绝……待御曰是宜名词。”[9]邓潜作词,先后受到了邓鸿荃、胡薇元、赵熙的影响,但赵熙对其影响最大,不仅指引邓潜学习陈允平和周密,还与宋育仁一起为邓潜甄选出优秀词作,并将词集命名为《牟珠词》。而大学专门的词学教育,是民国四川词人学词的新途径。词学研究在四川高校已成专业课程,有专人教授。如朱青长民国后曾在成都高等师范讲授宋词,周岸登1935年曾在四川大学执教词曲。词学专家在教授学生填词时,还倡导成立词社,前述正声诗词社的成立即是如此。这种集结社和新式大学教育为一体的学习方式,对此期民国四川词坛词创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词作内容的新变,主要表现在对抗战的抒写及以词参与《沁园春》唱和两方面。如前所述,随着抗战的到来,大批内地词人流寓到四川。再加卢前所主办的《民族诗坛》《中华乐府》专辟“词录”,选登有利于激发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词作。于是,在成都和重庆,掀起了抗战词写作的高潮。抗战词记录了战争的惨烈及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鼓励抗战并歌咏抗战英模,抒发杀敌报国之志;还对抗战进行了反思。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后方的词人所写抗战,与身临前线的词人不同,其词多为在“听闻”状态下所写,如朱轓《鹧鸪天·闻台儿庄之捷》、夏瞿禅《水龙吟·慈山谒叶水心先生墓,时闻南京沦陷》等,皆是如此。

抗战胜利后,以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为契机,引发了抗战时期独特的《沁园春》唱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7日,毛泽东将所作《沁园春·雪》写信录赠柳亚子。柳氏和了一首,并刊登在1945年11月11日的《新华日报》。11月14日,毛泽东《沁园春·雪》刊登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11月29日,崔敬伯将所作和词《蒋管区的所谓大后方——调寄〈沁园春〉》发表在《新民报晚刊》“社会新闻”,11月30日,重庆《大公晚报》副刊“小公园”把这首词又重新发表,题为《沁园春》。以毛词为代表的《沁园春》的登载,使国民党极为恐慌,蒋介石授意手下御用文人进行文化围剿,也由此引发了国、共两党的《沁园春》唱和之争。自1945年12月4日《中央日报·中央副刊》抛出“东鲁词人”和“耘实”两首丑诋之作始,到1946年1月25日,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如《和平日报·和平副刊》《大公报》《益世报》等刊出内容反动的所谓“和词”近30首、文章10余篇,大肆“围剿”毛泽东的“咏雪”词。對此,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进步文人予以还击。其时,郭沫若发表了两首“和词”。吴景州发表了和词《沁园春·咏雾》,借雾咏怀,表达了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崇敬之情。黄齐生在延安亦作《沁园春》和词一首录呈毛主席。1946年2月,远在山东解放区的陈毅接连填了3首“和词”,痛斥御用文人,捍卫毛泽东的“咏雪”词。[10]国、共双方的《沁园春》唱和之争,由国民党挑起,实际上是“重庆谈判”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斗争的继续。它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而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经过此番政治角逐式的唱和,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企图以失败而告终。因特殊的政治历史原因,《沁园春》唱和发生于民国四川,是民国四川词坛的光耀。

三、民国四川词坛的意义

民国四川词坛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不仅继承了四川前代的词学传统,而且发扬了杜诗精神,还丰富和发展了词学批评理论。

其一,继承了四川前代的词学传统。民国四川词人具有浓厚的振兴蜀词的乡邦情结。在吴虞看来,蜀词人在词史上具有开宗立派之功,李白、赵崇祚、苏轼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1]姜方锬在《蜀词人评传》中力斥“太白无词”[12]14,称《花间集》为倚声选集之最古者,将其比之为文学总集《昭明文选》[12]144。同时,姜氏又认为,清代以前,蜀词一直都很兴盛。清代蜀词,有所衰落,希望后进能“继续而昌盛之”,其振兴蜀词之意甚明。[12]365此外,尚有赵熙和周岸登。胡先骕《蜀雅词·序》云:“翁(周岸登)蜀人也,蜀本词邦,相如、子云导之先路,太白、东坡腾其来轸。自汉魏以还,迄于今世,言词赋者必称蜀彦,而《花间》一集,岿然为词家星宿海……隋唐嬗衍,倚声代兴,宋贤从而发扬光大之,体洁韵美,陵铄百代。元明以降,此道寖衰。有清初叶,重振坠绪,而斠律铸辞,则光宣作家乃称最胜……至异军突起,巍峙蜀中者,则香宋与翁也。”[13]胡氏认为,赵熙与周岸登重振蜀词坠绪,足以“巍峙蜀中”。另,杨公庶所编《雍园词钞》仿赵崇祚编《花间集》、周密编选《绝妙好词》之例,亦有重振蜀词之意。民国四川词坛词人在对前代蜀词之兴盛充满自豪的同时,积极从事词创作、参与词学活动,从而使四川词坛在民国时期迎来了复兴。

其二,发扬了杜诗精神。抗战期间,大批内地词人因避难而流寓四川,这与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的经历非常相似,因而杜诗的爱国主义精神引起了千年之后抗战词人的共鸣,他们在杜诗精神的感召下从事抗战词的创作。或化用杜诗入词,如王去病《唐多令》其一:“何事最添愁?韶华水样流!有浊醪,难散千忧。几度欲吟诗遣闷,神不助,不如休。兴到作春游,人能健步否?只青山,依旧昂头。三五奇峰归鸟外,云影里,结飞楼。”[14]该词化用杜诗三处,分别为《落日》“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游修觉寺》“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晓望白帝城盐山》“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或明示他人词集秉承了杜诗精神,如朱轓《鹧鸪天·读饮虹师〈烽火集〉》下片云:“烽火句,杜陵辞。几回读罢泪如丝!艰危不尽流离苦,跋涉都成慷慨词。”[15]此词明确指出卢前的《烽火集》(抗战词集)继承了杜诗精神。笔者以为,将朱氏此词移之于西南词派其他抗战词人,亦无不妥。

其三,丰富和发展了词学批评理论。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描绘闺情,词风艳丽香软,词体“要眇宜修”,影响至远。至苏轼,勇于突破《花间》之藩篱,“以诗为词”,将诗的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中,解放了词的狭隘题材,开拓了词的表现功能,拓展了词境,增强了词的活力。突破音乐对词体的限制,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是苏轼的最大贡献。但这种做法,也很容易使词变成“句读不葺之诗”。从维护词体的角度出发,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词必须协合音律。自宋至清,关于恪守词律和表达性情的关系问题一直被激烈地争论。民国四川词人如胡薇元、赵熙、向迪琮、周岸登、刘冰研等,大都注重词律。胡氏精通词律并在《岁寒居词话》中辟专章论及词律,赵氏在正式填词前曾翻阅《宋史·乐志》《集韵》等与词律相关之书籍,向氏填词时依《词林正韵》,周、刘二氏多以作词实践保存生僻词调。以上词人,注重词律,维护了词体的独立性,可视为对前辈词人苏轼作词理论的有益补充、丰富和发展。

四、民国四川词坛的地位

就纵向维度来看,民国四川词坛承上(唐至清的四川词坛)启下(当代四川词坛)、继往开来,在四川词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蜀词萌芽期的唐,出现了作词的开山鼻祖李白。五代之西蜀,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量文人云集于此,刻意填词,开创了“花间词派”。宋时蜀词人苏轼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提高到了和诗并存的独立地位。金元明时期,蜀词中衰。清朝中、后期,蜀词逐渐复兴并快速发展。前代(唐至清)四川词坛,从填词风气、词学理论、创作力量等方面为民国四川词坛作了充分准备。从民国四川词人吴虞、姜方锬对李白的推崇,杨公庶编撰《雍园词钞》时对赵崇祚编选《花间集》体例的刻意模仿,赵熙、周岸登、乔大壮等人对王灼《碧鸡漫志》注重词律及苏轼豪放词风的传承等不难看出,前代蜀词传统在民国四川词坛得到了发扬。进入民国后,四川词坛词人在秉承前代四川詞坛词学传统的同时,还接受了新文化及西学思想,其词学活动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曾活跃于民国四川词坛的词人(如向迪琮、曾缄、庞俊、钟树梁、白敦仁等)依然在进行词的创作和词学研究,他们一方面构成了当代四川词坛的直接创作力量,另一方面又将其所秉承的前人优秀词学传统衣钵相传,从而使当代四川词坛生生不息、代不乏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四川词坛身肩继往与开来的双重历史责任,其在四川词史上具有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

就横向维度来看,民国四川词坛在民国词史和民国四川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综观中国词学千余年的发展历程,词家的地理分布呈现出“从中原、西北地区向中南、东南地区转移,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16]的趋势。四川地处西南,其民国时期之词学成就虽无法与江苏(含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相匹敌,但却是西南的词学重镇。一方面,如前所述,民国四川词坛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定数量的词学名家。另一方面,民国四川词坛词人于词的创作方面成就斐然。他们在词中记录了保路运动、反袁称帝、张勋复辟、四川战乱、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及抗日等重大历史事件,描摹了四川的风景名胜和节俗,表达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尚操守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等等。可以说,民国四川词坛词人的词创作史,几乎就是民国词创作史的一个缩影。再一方面,民国四川词坛也取得了辉煌的词学成就。其词学著述于创作理念、词体观等多有发明。词学宗法上,民国四川词坛词人上窥南北宋,不同于阳羡、浙西、常州、临桂等词派的专一和集中,而是转益多师、博观约取,故词作面貌多种多样。作词法方面,提倡以“无寄托”之法作词、以新材料入旧格律、以“合时与地”之法赏词和作词、作词需性情与才识兼备等,多有独到见解。其词体观则包括对词源、词体重要性、词体特质、词律、词乐等问题的认识。[17]民国四川词坛,为整个民国词坛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同期地域词坛(如江浙、湖湘、福建、江西、广东等)共同创造了民国词坛的繁荣景象,其贡献给民国词坛的成就是巨大而独特的,是其他地域词坛所无法代替的。

民国四川词坛还取得了与民国四川其他文学几乎同样的杰出成就。在民国四川文学史上,古近体诗、小说、散文、地方戏剧、话剧等各种文体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家及作品。如川剧之黄吉安、话剧之曾孝谷、李伯钊,小说及散文之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陈翔鹤、林如稷,旧体诗之杨沧白,新诗之吴芳吉、康白情、何其芳等人,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民国四川文学甚至中国文学贡献了重要的文学精品。与这些辉煌的成就一样,民国四川词坛所取得的成就同样是民国四川文学史上耀眼的存在。创作方面,除赵熙与周岸登两大名家外,还有朱青长、朱德宝、李穆宣、林思进、刘冰研、乔大壮等人,他们在民国四川文学史上享有较高声誉并占据重要地位。词学研究方面,杨易霖之《周词订律》是治词律者的重要参考书;姜方锬之《蜀词人评传》,可为学界研治蜀词史提供重要的文献和理论依据;周岸登之《唐五代词讲稿》《北宋慢词讲稿》,是唐五代北宋词教育传播方面的重要著作;乔大壮之《乔大壮手批周邦彦〈片玉集〉》,可为后人研究周邦彦词提供方便法门,等等。另,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刘咸炘《词学肄言》、向迪琮《柳溪词话》、杨易霖《读词杂记》、周太玄《倚琴楼词话》等词话类著述,也是民国四川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此,皆彰显了蜀词(学)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使其能与民国四川其他的文学样式并驾齐驱。

注释:

(1)民国时期,重庆属于四川省,故本文所说的“四川”包括重庆在内。

(2)因生于1929年以后者,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尚未成年,其词学活动应属“当代”,而非“民国”。此说参考了曹辛华《民国词史考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

(3)笔者据李谊辑校《历代蜀词全辑》及《续编》统计,历代蜀词人中:唐7人、五代18人、宋95人、金2人、元9人、明14人、清51人、民国61人。

参考文献:

[1]毛欣然.近代四川文人的变与不变——以赵熙为中心[J].才智,2018,(29).

[2]李谊.历代蜀词全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954.

[3]刘咸炘,著.黄曙辉,点校.刘咸炘诗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7.

[4]刘伯坚,著.赵学成,编.刘伯坚诗词注释[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20.

[5]曹辛华.民国词群体流派考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2,(3).

[6]孙文周.再论吴虞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及其意义[J].学术研究,2018,(8).

[7]常云平.试论抗战期间内迁重庆的高等院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8]马汝邺.晦珠馆近稿[M].民国17年(1928)铅印本:1.

[9]邓潜.牟珠词[M].民国11年(1922)刻本:1-2.

[10]黄中模.毛泽东咏雪词——《沁园春》词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1]吴虞,著.赵清,郑城,编.吴虞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65.

[12]姜方锬.蜀词人评传[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4.

[13]周岸登.蜀雅[M].民国20年(1931)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1.

[14]南江涛,选编.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第5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45.

[15]南江涛,选编.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第2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504.

[16]谢永芳.广东近世词坛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11.

[17]孙文周.民国四川词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43-58.

(责任编辑 黄胜江)

猜你喜欢
词坛词学词人
清代中后期词坛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接受——以常州词派为核心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振兴词坛温庭筠
词人的职业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林逋梅妻鹤子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两宋闽地词坛松散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