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理论审视及应对策略

2020-04-10 11:03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教学

汲安庆

一、整体阅读,捕捉诗眼

师: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的是曹操想要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愁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抒发的是农家待客想要尽其所有的一片盛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道出了国破家亡时李清照的凄苦、冷寂……可以说,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这首《饮酒》,一起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感,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师: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我们先来初读诗歌,要求大家读准字音。

生齐读。师指导生认读生字词,疏通诗意,读出节奏。

师:接下来咱们赏读诗歌,结合刚才同学们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诗歌。

生齐读。

师:读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试着用一两个形容词来表达一下。

生:我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生:我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感受到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

生:我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平淡。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几句?

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那么,咱们再来缩小范围,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哪个?

生:真意。

师:这个“真意”是什么意思?咱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猜一猜。

生:人生的感悟。

生:作者不追求世俗,反而归隐田园的一种高尚的情操。

师:你对诗歌的理解非常深刻,还有吗?

生:“真”可以理解成返璞归真。

评析:导入实现了三大教学功能:激发兴趣、群诗会通和交待任务。但是,语言仍可再精练——开头两句实属多余,因为下面要学的内容并非受酒功能和酒文化统摄。即使有,也应克制这一观点的直接亮出,多让学生体悟。

在分层朗读(字音→意思→节奏→感觉→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捕捉诗眼,遵循了由感性到理性,整体把握与细节审美统一的语文学习规律。不过,教者的措辞还须严谨。导入时强调的是“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感,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但在启发学生时提的却是“思想感情”。思想和情感,情感和感情的内涵毕竟有差别,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受玄言诗的影响,固然有言理的一面,全诗也的确呈现了情理交融的特色,但毕竟是以抒情为主,教者围绕“自豪→自得→自失”这条情脉展开教学,说明走对了审美的路子。但是,概念内涵不清,措辞不一,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肯定不利,有效教学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对学生的观点也应注意辨析,而不是直接下一个空泛的结论“非常深刻”了事——为什么归隐田园就是高尚?假归隐呢?相较于归隐,知其不可为而为,在黑暗中开垦光明不是更高尚吗?完全可以激疑。

二、具象阅读,体悟诗眼

师:同学们的理解各有千秋。接下来,咱们从具体的诗句中去寻找、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真意”。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陶渊明这种恬淡生活的“真意”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生讨论如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采菊”时的情景,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写出了作者陶醉在自然之景当中,属于寄情于景的写法。“悠然”写出了作者并非有意去追求要怎么样,“见”就是偶然中遇见。如果改成“悠然望南山”,感觉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我”把花先摘完了,想看南山了,然后再抬头去看南山。

2.课前预习时查到了辛弃疾曾经说过:“看渊明,風流酷似卧龙诸葛。”这句话也非常能体现出陶渊明悠然自乐的心境和品格。

3.“采菊”一方面是指陶渊明在山下采摘菊花这件事,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他喜欢的生活。“采菊”其实是他向往和喜欢的生活方式。

4.高雅的花有很多,为什么陶渊明不去采莲花或者兰花呢?因为陶渊明喜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说》里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5.从诗人的无心之举——不经意间看到南山,感受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更感受到了他归隐的情怀,这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有描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这种情怀是诗人小时候就有的。这种喜欢山水的乐趣就是他生命的因子。作者不经意间看到南山,是因为他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所以才会有这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对话过程中,教者发现了学生读出的丝丝惊喜,又引导学生读出“悠然自得”的感觉。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当我们看见鸟儿在天空飞着,就只是看到鸟儿在飞。但是在陶渊明眼里,这些鸟儿陪伴自己回家,这种意境就特别有诗意。“鸟儿”“采菊”“南山”都是陶渊明生活的一部分。他与周围完全融为一体,就是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

2.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我们在陶渊明的诗中经常可以发现写景的句子。比如,《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虽然是写景的句子,但是可以感觉到诗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趣。这两句诗中能够体现“真意”的词语是“还”。“山气日夕佳”,我们知道早晨山林间的烟雾是散开的,到了傍晚就聚拢了。这种现象的描述《醉翁亭记》里也遇到过——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了,傍晚也要到了。这是一种云的“归”。“飞鸟相与还”是一种群鸟回归山林的“归”,同时从这句诗中还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归”。

3.作者想回到哪儿呢?回到自然,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去。

4.“日夕”是傍晚的意思。也就是说作者已经在田园中待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了傍晚才离开。这也源于作者内心对田园生活深深的眷恋。

读出眷恋的感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而无车马喧”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远离官场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这样一种高洁傲岸的志趣,表现出他高尚的人格。有车有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人生中的嘈杂和喧闹在所难免,作者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他内心的一种宁静,作者高洁傲岸的品质使他的心灵沉浸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这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可以见出。

2.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这句话则写了陶渊明由自身影响了环境,上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就是只要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周围的景物在他的眼中也是平静的,这句诗也体现了陶渊明恬淡的心境。

3.这既然是一个问句,那这句诗是在问谁呢?可能这个问题是有人向他提出的,现在作者自己思考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是用别人的语气来写,所以说“问君”。

4.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有点开心,有点自豪。

读出“问君何能尔”的上扬语调,自豪之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应该带有赞美的意思。表明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一种喜爱,这样就可以表现出作者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2.“相与”就是一起的意思。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就是一起。“飞鸟”仿佛就是陶渊明的朋友,也体现出陶渊明物我合一的境界。

3.“欲辨已忘言”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吗?不是,应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份“真意”在此之前已经表达过,写到这里希望读者自己去体会,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师:通过同学们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份“真意”来源于陶渊明的心境,来源于陶渊明的率真,更来源于陶渊明想要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境界。刚才我们用了“自豪”“自得”概括了前文作者的心情,那么作者此时的心情应该怎么去概括呢?在这种美好的景物当中,陶渊明都陶醉了,忘记了自我,迷失了自我。

生:“忘我”。

师:其实,我们可以用《社戏》中的一个词——“自失”来概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一男生朗读。

师:你的朗读真的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谁还想再来体会一下?

一女生朗读。

师:你把“真意”重读了,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这一份“真意”在作者心里的分量是很重的,是作者一生的追求。咱们全班同学来试一下。

全班齐声朗读。

评析:引导学生抓住具体诗句,从悠然的心境、率真的个性,返璞归真的理想追求,还有“自豪→自得→自失”的情脉,来具象感受“真意”,目标明确,用力集中,体现出一种独到的教学精致。

在云、鸟意象的赏析中,不仅看到云归,鸟归,还见出心归,更是体现了审美的细腻和敏锐。值得称道的还有学生互文阅读的意识和功力,发言中体现的思维之开阔,阐述之精微、详尽,颇为罕见——公开课中,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三言两语随感式的回答,鲜见纵横捭阖的议论、分析。

不过,因为教者对概念内涵的辨正不是很严苛,对话中很多结论有待商榷:“自失”真的是心情吗?为什么不以“超然→悠然→陶然”来梳理呢?(诗中直接揭示的情感是“悠然”,“结庐在人境”体现的仙人般的超然,“忘言”揭示的是陶然的情感状态。)“忘却了自我=迷失自我”吗?“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悠然自乐的心境相似,品格真的相似吗?“结庐在人境”的淡然心境是天然的吗?飞鸟既然“仿佛就是陶渊明的朋友”,为什么还体现出陶渊明“物我合一”的境界?

三、立体阅读,融通诗眼

师:我们刚才既疏通了诗意,也分析了诗歌。同学们能不能给这首诗划分一下层次?可以分为几层?

生:三层,第一层是前四句,第二层是中间四句,第三层是最后两句。

师: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生:第一层写了作者构筑房舍及作者的心境。

生:第二层写了田园生活中的美景。

生:第三层写了作者的追求和人生理想。

师:同学们概括得都非常到位。我们学习诗歌,除了朗读、疏通诗意、遣詞造句,还可以关注知人论世这个方法。什么是知人论世呢?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大屏幕上的这段文字。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师: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饮酒》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更好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就要从诗人的生平经历中去挖掘。其实,陶渊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一些诗文,有哪些呢?

生(齐):《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师:那么老师现在想考一考大家,请尽量用咱们过的诗文回答。陶渊明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爱好呢?

生: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师:最喜欢的花卉是什么?

生:晋陶渊明独爱菊。

师:他的理想追求呢?他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生: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师:从学过的或者平时阅读过的陶渊明的作品中,谈谈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生:《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到《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让我认识到了陶渊明不喜欢世俗的污浊,他向往的只是一种桃源生活,一种内心的宁静。

师:所以他不愿意在官场上争斗。还有吗?

生:陶渊明是不言教化,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他宁愿受穷,也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

师:也不愿意向权贵卑躬屈膝。

生:是的。他对于社会的黑暗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所以我觉得他的这种隐逸并不是一种逃避现实,而是从自身的行为来坚决地批判社会的黑暗。

师:我觉得你的见地非常深刻。还有吗?

生:他的一首诗中有“泛此忘忧物”,就是说他泡着菊花茶,一边喝茶,忘记了一切的烦恼,感觉他心中住着山水的世界,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平静的。

师:这也正好印证了咱们今天学习的“心远地自偏”,这种认识完全来自作者的心境。咱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屏显)老师给大家拓展陶渊明的另一首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的田园生活。(屏显,生齐读)读完这首诗,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和刚才介绍过的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对于生活的选择和志趣呢?

生:他一开始归附田园,首先是一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忠贞的情怀,但是在他归于自然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真正爱上了这种田园生活。

师:他是享受自己的理想生活。还有吗?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他在俗世中打拼了三十年。

师:诗中的“三十年”其实是虚指,就是很多年。

生:他在世俗中生活了很多年,但喜欢的还是这种田园生活。

师:所以他才会有辞官归隐的选择。

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宁愿自己开荒种地去维持生活,也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这也表现了他高洁的志趣。

师: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

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为他的心一直被世俗禁锢,现在终于可以返回自然了。

师:你抓住“樊笼”这个词,感觉官场就像牢笼一样紧紧地把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都束缚住了。我们来看,在他归隐之后,他曾经也幻想过这样的归隐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样的田园生活,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很美好,很惬意。

师:他也曾经历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躬耕生活,虽然很辛苦,很劳累,但他仍旧自得其乐。然而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片田园已经开始荒芜,已经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他也在思考我究竟该不该继续这种田园生活?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什么?

生:陶渊明的内心特别纠结、矛盾。

师:他曾经在《饮酒》(其四)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失群鸟”仿佛就是陶渊明自己的写照,他选择的这一条田园归隐之路,注定是孤独寂寞的,注定是没有人能理解的。从“徘徊”一词中也看出了他的犹豫不决。在《桃花源记》中他向往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后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己归隐的境界也从“小隐隐于野”升华到了“大隐隐于市”。我们接下来一起总结陶渊明心中的“真意”,朗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真意”,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他从大自然中領悟到的这一“真意”就是其人生理想。这是对自我的一种坚守,也是对本心的一种坚守。

师:正是这种理想让他把苦难的生活活出了诗意,让他把自己的归隐生活变成了心中的远方!

评析:将作者生平经历介绍放置在知人论世,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时,且用学过的陶渊明作品来丰富对其人其世的理解,这是真正的应势而教,迥异于死板、外铄的“揭题——背景介绍”模式,十分智慧。群文阅读时,继续聚焦“真意”,且能紧扣作品中的相关词句,让教学变得摇曳多姿而又扎实厚重。

但是,知人论世前的分层,实在没有必要。首先,这与新课程淡化分段、分层的理念相悖;其次,这种结构性梳理与“真意”的揭示,并未建立逻辑的关联;另外,“自豪→自得→自失”的情脉梳理,已经从深层揭示了文本的结构,更能凸显创作的匠心,体现诗作的整体感、有机感,这是“心境→美景→理想”这种外在的且无法逻辑自洽的梳理不能媲美的,何必多此一举呢?

总评:

2017年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宦振宇老师凭借《饮酒》(其五)一诗的教学荣膺一等奖,本则实录脱胎于此课。

在强手竞争中胜出,可圈可点处自然不少,因而也更具研究价值。本次评析,我们拟基于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由诗歌教学的三大问题审视及应对策略的视角切入,对宦老师的教例进行简略的学理分析,力争给诗歌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1.教学的是语文吗?

这涉及语文体性的坚守。不论教学任何文本,也不论追求文本怎样的教学功能,这一理论审视都无法绕开。

那么,怎样辨识是否教学的为语文呢?

民国时期的夏丏尊、朱自清,当代学者王尚文、赖瑞云等人均主张在形(言语形式)意(言语内容)统一中突出形。夏丏尊认为:“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而应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王尚文指出:“就教材的内容看,语文教材有的课文可以直接分别划入政治、历史或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果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一门槛,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论文,也不会上成政治课;跨越了这一门槛,即使教的是诗歌、小说、散文,也会上成政治课或别的什么课。”赖瑞云更是旗帜鲜明地宣称“解读就是解写”。

不过,在对言语形式内涵的认知上,学者们更多强调的是形式表现的知识或技巧,对其背后的智慧、情趣则有不同程度的忽略。梁启超,包括当下很多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甚至认为“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殊不知,体现言语表现智慧的巧无法传授,却可以启悟。作家们创作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平庸,连神都不会饶恕,因而在作品中蕴藏了大量体现言语表现智慧的“篇性”,召唤着人们去体悟、解秘。语文教学中,如果放弃这一更高追求,难臻高远阔大之境界。

这必然带来解读路径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形→意”,得意忘言的解读路径,走向“形→意→形”的不断流转与升华,实现文学解读向语文解读的跃升。质言之,不仅要弄懂作者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怎么写的,写得如何,为什么这么写?

宦老师在三大主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哪个”“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陶渊明这种恬淡生活的‘真意”“如何辅之以知人论世法进入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框架下,建构自己的教学,教学内容涉及诗眼、诗意、节奏、意象、诗情、诗理、诗人的精神世界等。应该说,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都兼顾了;赏析“见”字的表现秘妙有了,“自豪→自得→自失”的情脉梳理,从云、鸟意象中见出云归、鸟归、心归的情感和鸣,言语表现智慧的体悟也触及了。

但是,从其导语中亮出的教学目标“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感,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以及三大教学环节对这一目标的紧密落实,不难看出:在形意关系的处理上,宦老师是突出“意”的——对“形”的把握主要是为感悟“意”服务。在解读路径上,宦老师总体上走的是由形到意的文学解读路子。所以,尽管他也很关注朗读、遣词造句、知人论世这些语文学习法,但依然难掩语文体性弱化的倾向。

2.教学的是诗歌吗?

作家创作,无不遵循一定的文类规范——类性,因为文类规范是一代又一代作家心智的层累。不遵循文类规范,不仅抒情写意的质量会受到影响,还会遭到文学接受的排斥。即使要跨类,进行个性化的创造,也要在总体遵类的前提下进行。

创作如此,语文阅读教学更要深入把握这种类性。否则,很难谈得上语文课程知识的精准、系统传授,更别说语文教学的专业性了。《饮酒》(其五)属于诗歌,所以教学必须审视的一个理论问题便是:教学的是诗歌吗?

相对于其他文类,诗歌在意象的营构、节奏的处理、韵律的生成、情感的表现、语言的凝练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之处,诗歌教学时如果不关注这些独特的类性,很容易导致各种文类一锅煮。宦老师抓住诗眼“真意”解读车马、菊花、暮云、飞鸟等意象,显然是将意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理解的,这便和小说、散文等文类作品中单个的意象象征区别开来。不过,这种类性相互烛照的意识,宦老师还不是很自觉。比如,他和学生梳理出来的“自豪→自得→自失”这种一波三折的抒情结构,散文中也有——如《背影》《阿長与<山海经>》……两者差别何在?如果不深入到这个层次,诗歌与散文情脉上内隐与外显、含蓄与明朗等差别,就无法显现。

不仅要注意不同类性的烛照,更要注意诗歌内部文体特征的烛照。比如,抒情诗之于叙事诗、哲理诗,它们之间差异何在?拿言理来说吧!陶渊明的这首诗也说理,但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类哲理的和盘托出,其含而不露,情理交融的抒情风格特别浓郁。或许是教学内容的择定另有考虑,宦老师教例中没有这方面的观照。

揭示诗歌类性,还可在诗歌发展史的背景下进行,上出诗歌的时代特征。比如,相较于《诗经》中作品、汉乐府作品,《饮酒》(其五)注意用韵的意识十分自觉;相较于同时代质木无文的玄言诗,《饮酒》(其五)的艺术性可谓一个清新、明丽的存在;相较于南朝山水诗情景互衬的关系,《饮酒》(其五)早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密合之境,与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方面,宦老师的比照意识似乎更为淡薄,除了实录中提到的朗读注意节奏,有了一点儿用韵的关注,其他方面悉数缺位。即使节奏触及了用韵特点,因语焉不详,还无法断定是否从诗歌发展史的视域来观照。

这使本诗的教学有了遗珠之憾。

3.教学的是作者的诗歌吗?

这是更为重要的审视,因为这涉及了文本篇性(体现作者言语表现与创造的独特个性和智慧)的开掘,堪称语文教育专业性的高位呈现。

试想,如果诗歌教学无法区分陶渊明和其他诗人的差异,那岂不是陷入更深层的同质化教学处境?

篇性,如何揭示呢?

首先,用其他诗人的诗歌作品来烛照,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同是借意象抒情,同是具有平和冲远、淡泊清宁的意境,中唐刘长卿的诗歌有拂之不去的失落与彷徨,陶渊明的意象中还带了“写我”的比德色彩,那回归家园的云和鸟,何尝不是返回心灵家园的陶渊明自身写照?缘于此,朱自清称陶渊明的诗“是散文化的”“违反了当时讲究用典、格律的趋势”,木心称陶渊明“不是中国文学的塔尖。他在塔外散步”,也就毫不奇怪了。从这个角度说,宦老师和学生感悟到诗中“物我合一”的意境,十分不易。

其次,深入到作者与其他作家的创作追求、人生追求层次去比照,也能一窥文本的篇性。比如,对照孙绰的玄言诗《答许询》:“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饮酒》(其五)含蓄醇永、平易自然的特色十分显豁;对照六朝绮丽柔糜的诗风,陶渊明诗歌素朴清新,内蕴风骨的特征又一目了然。对照辛弃疾被解甲归田,还梦中杀敌的一腔悲愤,陶渊明坚定回归心灵家园行为背后道家思想的增强,触之可及。

这样说,可能会让人不胜其烦,又有学生知识肠胃消化不了之虞,其实这是一种怯懦、懒惰之思,如果这样冠冕堂皇地放逐开掘,恰恰会错过语文课程知识细化、深化、结构化的契机,无论对学生学养的积淀,还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反之,如果顺势而化,或逆势激疑,反而能使上述追求落到实处。拿本则教例来说,学生提到的“守拙归园田”“不愿意为了五斗米折腰”表现了了陶渊明高洁的志趣,就完全可以将陶渊明之刚与辛弃疾或别的作家之刚进行比较,并由他人格上的刚扩展到诗歌创作上隐在的刚——坚守清新素朴诗风的追求,诗作的价值直到宋代才被真正发现,不是一种刚又是什么!如此,教学的就远不止是形式表现知识、智慧的习得或启悟了。

另外,将诗人前后期诗歌作品联系起来比较,也能烛照彼此的篇性。《饮酒》(其五)写于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第12年,相对于刚归隐时写的《归园田居》组诗,其欢乐的强度、浓度明显减弱,这从意象的密度、力度中不难见出——《归园田居》其一,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些意象非常密集,且意蕴不断渲染,释放了诗人获得自由后的大欢乐,甚至连“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种不美的景象也美感十足。这是悠然的南山、飞鸟、山气三种意象所无法承载的。

宦老师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师生互文赏析中提到的纠结、徘徊,实际上已经点到了诗人并不纯然的欢悦之情。只不过他放得太开,并未着力诗中的心灵挣扎——比如上面提到的意象密度、力度的减弱,还有“远”中的深意——不是天然地远离,而是意志艰辛努力的结果,以致又错过了一次发掘文本篇性的契机。

[作者通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陶渊明诗歌教学
你好,陶渊明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诗歌岛·八面来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陶渊明 饮酒》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不为五斗米折腰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