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发展教育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0-04-10 13:38张媚
人文天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入党

张媚

目前,我国高校党员教育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落后、教育管理制度缺乏、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乏力、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困难等情况屡现,如何通过高校党员教育及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探索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策略尤为重要。

一、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较多高校党员教育仍采用大规模集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使得出现不少学生在课堂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授课老师教学质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化,形成恶性循环。

2.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一是,缺少规范明确的学习制度。对党的先进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较多依赖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有规范明确的学习制度,将学习要求量化有利于督促学生党员抓紧对理论学习。二是,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现行考核方式较注重学生成绩、培训出勤率、班级职务担任表现等方面,导致对党员应有素质的疏忽,如日常表现、创新能力等,加之评价主体单一,无法综合多面对学生进行考核,难保其真正达到要求。三是,缺乏健全的选拔培养制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在入党积极分子名额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对学生进行选拔培养是重点,规范明确的选拔培养制度是使选拔流程合理化的关键,也有利于后期培养教育。

3.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不完善。高校党员的组织生活大部分围绕在推优、发展及转正等工作上,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创新。新形势下,原有的、惯用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党员后续教育管理问题必须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及青年一代的思想特征相结合,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与内容,与时俱进。

4.滞留毕业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存在困难。部分毕业生党员由于没接收单位、单位不接收等情况,组织关系滞留在学校。又因工作地距离学校较远等原因,滞留党员无法定期回校参加党日活动和组织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脱党。党组织层面无法及时掌握滞留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动向,这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大难题。

二、影响高校党员教育及管理的因素

1.思想意识上:大学教育重点在专业教育和科研,对党员教育管理重视度不高。加之市场经济等外部环境影响,功利主义使得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严重影响学生自身修养和思想觉悟。

2.实践活动上:党组织活动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三会一课”过于形式化,流于表面,不重视丰富内涵,教育效果较差。

3.教育管理上:党员教育管理队伍缺少学生党建工作业务相关培训,队伍成员有的则刚转为正式党员,无法形成系统完善的党员教守管理工作理论,缺乏相应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在本身学习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很难将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做精做好。

三、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策略

1.科学确立学生党员的具体标准,全面考察入党积极分子

思想上,意识形态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并重,从组织活动与党员的交流访谈等多元教育形式中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入党积极性,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理论上,结合多元形式和内容,立足线上学习平台,提高理论知识、路线方针等政治素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实践上,利用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社区管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例如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社区发展党员考察工作就明确规定“积极参加由学生社区开展的、在学生社区进行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时除了传统的学习成绩要求外,还要有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2.加强教育阵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

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党员教育工作。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平台推动党员教育工作,如建立党员教育专门网站,网站内容展示党史资料、链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门户网站、党性教育的音频视频资料。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党校发展对象培训班线下集中专题辅导报告,线上在线培训平台进行理论学习、课外拓展、心得体会交流、理论测试;二级学院专职组织员(党务联系人)在培训期间,围绕学校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本单位学员开展以主题研讨、党性体检、社会调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的主题活动;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每名学员加入“学习强国”培训班学习群组,要求每天积分不少于 20 分,督促全体学员加强学习、持之以恒,补足精神之“钙”。

3.多主体培育考察,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學习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上,多主体培育考察一直是学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的重点,而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社区的举措值得借鉴,其党建品牌活动包括书记茶座、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主题沙龙、红色经典VR体验等。此外,多主体培育考察还包括,在学生社区内挂牌党员宿舍,搭建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平台,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社区党支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社区党支部老师、同学评议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学生社区的党建工作,有利于发挥多主体联动尤其是社区培养教育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党员成长与提升党员意识的管理服务体系。

4.引入党员“导生式”教育机制,促进双向监督与学习

一方面,“导生”需对入党积极分子入党过程进行定格辅导跟踪,帮助新入党积极分子明晰入党流程、党章党规以及学校相关文件内容,同时学生党员也需更注重党员身份及要求,促进党员创先争优,以此搭建提升学生党员服务意识的平台。学生党员先进性不应只体现在学习上,服务意识也需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让学生党员进入入党积极分子考核教育队伍,提高党员发展的教育效率,让学生党员保持学习状态,促进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双向监督与学习。

5.加强高校学生党建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基层支部的组织建设,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学习好”要求,选专业教师党员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培养学生党员干部任支委,注重发挥组织员等党建队伍力量。教育管理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确保党员干部队伍梯队建设,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东莞理工学院各二级学院设立专职组织员,专门协助二级学院党组织工作,带领党员教育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效果显著。

6.完善滞留毕业生党员的多重管理机制

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引导,以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为例,党委定期召开毕业生党员会议,与毕业生党员进行座谈、交流,对毕业生党员进行专题教育,以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强化党组织观念。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毕业生党员对党员组织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如何正确接转组织关系,了解在择业期间如何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监督和帮扶。同时,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滞留毕业生党员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结合其思想、生活、工作实际,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多元方式汇报学习、思想、工作情况,确保滞留党员在离校期间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参考文献:

[1]曹镭,肖红飞,刘姣.“四位一体”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党史博采(理论),2018(05):62-63.

[2]丁海峰.“两学一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7(12):27-28.

[3]李玉雄.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问题探析[J].传承,2010(02):20-21.

[4]陈宏惠,卓可宗.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6):67-68.

[5]张慧琪.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探析[J].科技资讯,2016(02).140-141

[6]王德召,黄玖琴.组织学习理论视域下地方高校党员党性教育制约因素研究[N]铜仁学院学报2017(08):103-107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入党
基层党支部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践
申请入党,是否需要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
确定入党介绍人要注意哪些问题?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重温入党誓词
北安市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