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学生造句训练及指导

2020-04-13 02:57张伟斌
考试周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 要:句子是文章的基本结构,造句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造句训练对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自然过渡到习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佳径。在造句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着手强化训练,以此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写作夯实基础。具体做法:一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造句训练的内容,为学生选择好造句的词语,二是造句训练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使学生练得好、练得准、练得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造句教学,训练与指导

在语文课堂上,看到一部分小学生为造句苦思冥想,造出来的句子常常是词不达意,语句不通,句式呆板,语言贫乏。如“其中——我的其中一只左脚受伤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词义,造出的句子令人啼笑皆非。如“干什么——洋洋干什么在家里呢?”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差导致语句不通顺,语言表达混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鼓励——老师常常鼓励我”,学生的语言表达不丰富,句式呆板,内容毫无创新。

影响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培养小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教学应从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指导他们练习运用,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经验,就造句训练内容及形式两方面说说具体的做法。

一、 从内容入手,开展造句训练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词语,除了一些专门术语和生僻深奥的词语外,大多数的词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用。要求运用的词语如果全部造句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造句训练的内容,选择好造句的词语。那么,究竟应该选择哪些词语进行造句训练呢?笔者认为,一是根据教材的语言特点,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具体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选择:第一是课文中的中心词语,第二是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词语,第三是常用的虚词,第四是常用的而又易错易混的词语。教师确定好造句训练的内容后,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真加强指导,在造句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以下几种词语的使用:

(一)常用的虚词

虚词从意义上看,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地、得”,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关联词“不管……也”等。虚词须和实词在一起才能组合成词句,因此,对于这些词语,学生造句的困难面大,往往会理解不清而造出这样或那样的病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词语环境,帮助学生从实际上认识虚词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某种逻辑关系,使学生懂得它在语句里的固定位置和怎样配套作用。例如要求学生用关联词“不管……也”造句时,可先引导学生理解范句“不管刮风下雨,我也要坚持到校上课”。要让学生懂得前半句排除一切条件,后半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会产生的结果,是全句的主要意思,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限定的上半句的内容,自由设想,出示填空式,教师引导学生填空,完成下半句的内容。如①不管刮风下雨,②不管山路多么难走。这项训练,也可以改为提供如下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判断,哪一组可以用“不管……也”组合成句子。如①山有多高,他要攀登,②认真学习,能取得好成绩,③天气怎样冷,他坚持锻炼,④他爱学习,能帮助同学。

以上两例都是凭借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认识规律,具体掌握关联词的用法,提高独立运用的自觉性。在指导其他虚词造句时,笔者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要求学生用“的”“地”“得”造句时,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就让学生把它们的区别抄写在本子上,这就是:“的”字的后面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地”字的后面是表示动作的词,“得”字是用来补充程度的词。并列举了课本中的实例,让学生领会贯通,同时设计好作业训练,例:在(  )里填上适当的“的”“地”“得”,①伟大(  )祖国,②跑(  )多快,③认真(  )写字,④写(  )工整,⑤美丽(  )花朵,⑥积极(  )发言,⑦狠狠(  )打敌人,⑧蓝蓝(  )天空。经过多次这样的作业练习,以后学生就能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

(二)常用的近义词、同义词

这些词的意思虽然相近或相同,但是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却有差别,比如“后果”“结果”和“成果”,“夸奖”和“夸耀”,“直立”和“矗立”,“战役”和“战斗”等等,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搞错搞混了。像这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在指导学生造句时,可采用搭配词组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从而能够正确运用。如指导学生用“发扬”造句时,为了防止同“发挥”相混淆,可以先让学生做词语搭配练习,发扬——作风,发扬——传统,发挥——作用,发挥——水平,再联系词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扬”是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传统等),“发挥”是把内在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正确地运用“发扬”这一词语造句了。还有些词语学生虽然理解了它的意思,但仍然用错了,其原因是学生对它的使用范围很模糊,所以导致用错了。比如有学生这样写道:“妈妈去买菜,我嘱咐她早点回来。”“嘱咐”一词多是在长辈告诉晚辈时才用,句子中用“嘱咐”显然是错误的。又比如像“逝世、去世、死了”等词语虽意思相同,但用法却不完全相同,讲解时必须向学生明确说明,指导他们辨析词义,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二、 从形式入手,开展造句训练

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特别指出:“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进步。”这就告诉我们,在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进步。造句训练必须运用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強化指导,使学生练得好、练得准、练得活。多年来笔者一向灵活运用造句训练形式的变换,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同一个词造出不同语气的句子

句式是灵活多样的,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组织和调配,就能将同一个词表达得恰到好处,富有表现力。例如,让学生用“精彩”一词造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各一句,有个学生这样造句:①李阿姨表演了精彩的杂技。②李阿姨表演的杂技精彩吗?③李阿姨表演的杂技多么精彩啊!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从各种各样句型的变化中明白:在平时表达时,我们往往是依据内容与要求对词语进行恰当选择、灵活交替、多样运用。这样的训练方法必然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句式应用的掌握。

(二)用同一个词造出词性不同的句子

如要求学生用“照顾”造出两个不同词性的句子。①在句子中充当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姐姐对我的照顾十分周到。”②在句子中充当表示动作的词——“姐姐到医院去照顾生病的爷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全面灵活地掌握运用词语造句,不再感到语言呆板,无处着手。

(三)变换结构造句训练

如要求学生用“四面八方”造句,为了让学生具体认识词的语法特点和句式结构的灵活多样,在学生理解课文范句,并能仿造类似句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变换结构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首先笔者要求学生用“四面八方(作状语)”造句,如“国庆节那天,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向北京。”再要求用“四面八方(作定语)”造句,如“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汇聚在北京。”其次,引导学生把这两种句子进行分析比较,使之明白一个词会因结构位置变化而导致其作用也会随之改变。通过变换结构造句训练,也会逐渐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模仿范例的造句训练

这种训练是针对那些造句能力较差的或是学生造句出现障碍时所进行的,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模仿是创造的先导,学生一开始学范例造句,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怎样模仿范例造句呢?一种做法是教师造出几句优美的句子为例给学生模仿学造。另一种做法是让较优秀的学生造句给同学仿造。这种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以点带面,使学生的造句技巧能够全面普及和提高。

(五)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的造句训练

在造句练习中,我们会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位学生思考发言,其他人便不假思索地模仿,依葫芦画瓢。怎样才能打破这个现象,智慧地引领学生多角度思维呢?这就需要教师在造句训练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假若教师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例如,于永正老师在上《水上飞机》的练习课时,要求学生用“渐渐”造句,他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簇小草,问学生:“春天来了,小草怎么样了?谁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发芽了。”“春天来了,小草渐渐绿了。”“还有没有别的说法?”于老师问。学生沉思,不久,一个学生举手:“秋天来了,小草渐渐枯萎了,渐渐变黄了。”这真是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回答!于老师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彩色粉笔,而用白粉笔画的小草,竟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情境为基点,通过适宜的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情境之中汲取“营养”,才能生成语言表达的强烈欲望和能力,那些情节生动形象的句子便会不经思虑脱口而出。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进行造句训练,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造句训练形式外,还有改正句子的造句训练、扩缩句子的造句训练、补充句子的造句训练等等,也可供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普及地灵活地运用之,这里就不具体叙述了。

作为语言训练的启蒙,造句训练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写话和阅读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应时刻抓好造句训练教学,借助教师的“训”加强指导学生的造句训练,在学生的“练”中提升他们遣词造句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讲究指导方法,设计好灵活多样的造句训练,就能够让我们的小学生通过造句训练后,“造得对”和“造得好”。当我们的学生作业和作文中的病句不见了,词汇丰富了,思维能力升华了,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作水平提高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语文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39.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第1卷126,第2卷650.

[3]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10.

作者簡介:

张伟斌,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县旧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