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大型物流企业与经济开发区的合作对接模式

2020-04-13 02:55陈皛星胡东昕
水运管理 2020年3期

陈皛星 胡东昕

【摘 要】 为使国营大型物流企业与经济开发区全面对接,对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特性和国营大型物流企业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双方在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升开发区服务能级、助力开发区产业置换等方面存在对接的可能性,认为双方能够通过良好的合作对接,实现可期的共赢局面。

【关键词】 国有物流企业;经济开发区;经济融合;合作对接

1 为制造型企业降低综合物流 成本的合作模式

1.1 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竞争需求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地方政府首要选择的是外部企业进驻能否快速且有效地形成产业聚集,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集聚度,释放企业外部效应,快速提升地方经济水平。经济开发区着力引进的是投资密度大、创收产值高、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税源型企业和成长型项目,以汽车、机械、计算机、食品加工、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是众多开发区争夺的“目标客户”。国营航运、港口、公路运输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起纷纷与经济开发区的投资公司以合资形式参与开发区经济建设,为开发区建设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增强投资落地吸引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前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开发区之间的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土地价格、税收优惠程度和配套资源优化程度。随着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成熟发展及趋于理性,各开发区的这些关键指标已经十分相近,产生开发区之间同质化招商竞争的问题,这使得原本排序和权重均不占先的物流成本指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物流成本最低的开发区成为大家的首选。

1.2 国营大型物流企业主动对接业务拓展服务范畴

入驻开发区的国营大型物流企业与开发区有资产合作,有的企业还占据了部分水路运输、港口储运上的节点资源,使得其在地区物流业务竞争上具有“先发优势”。这些物流企业经常为促成开发区吸引客商最终落地提供专业和可信度较大的咨询服务。这些物流企业因此比其他物流企业更早接触到客户而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

在这些国营大型物流企业中,有的企业还可能拥有部分实体物流资源和多式联运场站节点,在获得客户大致物流需求的情况下可以给出较为精准的初期报价,随着客户产量和产能的不断扩充,不仅可以为客户实现物流成本持续降低,而且还可以为其创造供应链价值。譬如,很多大型物流企业已经为客户提供前期关检咨询服务,办理各类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注册登记认证审核工作;为客户提供入场服务,接替客户的物流部门或采购部门的工作职能;为客户提供优惠政策的协调服务,为客户定制特种仓储配送服务。

通过对接,开发区获得了招商差异化竞争优势,国营大型物流企业获得了客户营销的先发优势,双方的合作在吸引客户方面实现了双赢。

2 集约公共资源,共同提升经济开发区服务能级

2.1 经济开发区仓储资源的集约开发和使用的对接

仓储业投资密度低,投资回收周期长,单位面积创税金额少,产能产量提增能力弱,是各经济开发区并不希望引入但又不得不配套的产业。在土地使用方面,区内制造企业各自自备原材料、中间产品和产成品仓库的面积总和一定远大于在经济开发区集中建立物流仓储中心所消耗的土地面积。通常情况下,制造企业更愿意通过自备最小规模安全库存与外部园区物流中心常规库存相结合,以达到库存占用资金最小化的目的。国营大型物流企业凭借投入规模大、建设规划前瞻、以中远期持续盈利为经营目标的优势成为经济开发区政府首选的合作对象。

2.2 经济开发区物流节点资源的建设和优化的对接

经济开发区具备物流通道顺畅、节点布局合理、集疏運效能高等优势,可以留住优质入驻企业并助力其增产扩能,也可对高端、先进、规模大的制造企业产生“虹吸效应”。目前衔接县道、省道、国道的公路配货中心以民营投资为主,而大部分机场地面站、码头岸线、铁路货栈、公路配货中心等还是属于国家的战略资源,归属于国营大型物流企业。物流节点资源过度开放不仅没有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反而制约了节点资源的升级和优化,码头岸线回归国资就是很好的例证。无论是新增物流节点,还是改造物流节点亦或是消减物流节点,开发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倚重与航运、港口、铁路等专业的大型国有物流企业的合作。

2.3 经济开发区运输综合体民生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对接

开发区的产业有强大的集群效应,例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入驻会带来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大型电商入驻会促使食品加工企业、轻工制造企业、日用化工企业、服装鞋帽饰品配套企业等纷至沓来;大化工产业园区内通常一家的产成品是另一家的原材料而形成产业闭环。随着园区产业的不断成熟、不断集群,运输综合体民生工程应运而生。

以化工园区为例,随处停放危化车辆,潜在的风险极大,管控的难度更大。开发区需要一家或多家企业安装整个园区的物理围网、实施全区可视化管理,划定危险品运输车辆停放场地并配套车辆检测、紧急维修、物料减载、罐体存放和清洗、废水废油收集的“专业化运输综合体”的民生工程项目。这种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报期长、市场培育期亏损经营等特点,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开发区的监管要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运维升级,其非逐利性很难被外资和民营企业所接受。

民生项目是政府采购服务的项目,政府花费多少财力补贴民生工程运营商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本地区及周边辐射经济地带的安全问题和文化政治问题;因此,国营大型物流企业是开发区政府的首选合作者。这类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政府补贴,还可以获得较低的土地购置价格,或许还可能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大、资源极其稀缺的危化品仓库和堆场营业许可。

通过对接,开发区专业化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国营大型物流企业在规范市场标准、建立进入壁垒方面得到加强,双方的合作使各自在能力建设方面提供了双赢可能。

3 建立新型试验型物流样板基地助力开发区产业置换

3.1 开发区产业置换升级需要再创差异化竞争优势

开发区受早期整体规划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布局零碎,行业间关联度小,产品配套能力不强,园区内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配套跟不上需求。有的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有的企业环境友好程度难以改善、有的企业产品被新技术迅速淘汰,因而需要开发区将粗放的制造业置换为高新产业。高新产业对物流的要求更高,不仅体现在仓储运输便利化和低成本方面,更体现在通关便利度、保税优惠政策、进口集中监管能力和进出境管理机构的现场监管水平等软实力方面。建立综合型试验型保税贸易监管区,可以实现关检现场管理、进口商品(食品)集中监管、贸易证照申办管理、银行输出金融供应链服务,甚至在区域围网内办理特许经营项目等的“单一窗口服务”。综合保税监管区建设资金前期投入巨大,且一旦被普遍认同后可能会被大面积复制,复制后政府给予的政府保护和优惠政策将逐步减少。国营大型物流企业具有持续大规模融资优势,可以一次性投入建成大规模综合保税监管区,也可以不断扩容覆盖周边经济腹地,形成区域性的长期竞争优势。

3.2 出口加工、综合保税、自由贸易不断提高交易便利化程度,主动对接,赢得未来

当前的综合保税业务提供以快速消费品为基础的全供应链物流服务、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以大宗商品保税仓储为基础的临港型综合物流服务。开发区经济在向自贸区经济过渡中,可能需经过第一阶段的以国际国内仓储配送为中心的基础物流(涉及仓储、配送、船货代理、报关报检等业务为主),再过渡到第二阶段的提供供应链全过程(物流配套、链接客户上下游企业、多式联运、供应商管理库存、金融保险、流通加工等业务)服务,最后逐步向第三阶段(建立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国际分拨中心、临港大宗商品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国营大型物流企业主动对接开发区可引领开发区产业发展,利用窗口期打造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甚至影响开发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对接,开发区产业升级得到助力,也给国营大型物流企业核心资源战略布局创造了机会,双方合作使得各自在未来持续发展方面实现雙赢。

4 结 语

国有大型物流企业有资金优势、先发优势、文化优势,在很多大项目上容易进入开发区的首选合作对象范围。国有大型物流企业与开发区实现经济融合,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办大事、办成事、办好事”的效应;从战略层面而言,双方合作易于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