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材分析研究

2020-04-13 02:57王磊秦彩霞董慧敏李利杰
考试周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冷锋寒潮天气

王磊 秦彩霞 董慧敏 李利杰

摘 要:地理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地理教材的不足,提出了教师优化教材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核心素养,策略

“地理教材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地理教材分析是科学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和过程、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的前提。”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工具是地理教材,地理教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湖南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2004版《锋面系统与天气》为例,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分析教材,以期发现地理教材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不足,提出教师优化教学的策略。

一、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03版)对《锋面系统与天气》这节的要求如表1所示:

天气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要用到的,对培养学生作为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标准1”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天气图是定位于某一地区的某一时期的天气状况,天气是无时无刻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主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标准2”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天气灾害认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侧重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中“地对人”的影响。活动建议重在要求学生在地理实践中感受自然灾害的存在,这是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体现。

二、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材中的体现

本课教材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内容,这节课的《锋面系统与天气》与下节课的《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是并列的关系,共同组成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以至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

(一)人地协调观的培育在教材中的体现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体现主要是通过人地关系中“地对人”“人对地”和“人与地如何协调”三个方面来分析的。对于本节课来说,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体现主要表现在锋面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地对人”的影响,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暴发的寒潮、夏季江淮流域的梅雨。

(二)综合思维素养的培育在教材中的体现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时空的角度去分析地理事象的空间演变。对于全球的天气来说,无时无刻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锋面系统作为天气系统中的一部分,也遵循相应的地理规律。教材中对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均做了详细阐述,分析了地理事物是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中不断地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此外,教材中图2-36冷锋示意和图2-37暖锋示意都是为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而培养学生时空视角的能力。

(三)区域认知的培育在教材中的体现

区域认知素养则是通过阅读栏目《1998年长江洪水》,通过对特定区域位置“长江”在时空尺度上发展成的洪水,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对比长江水位的不同。

三、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材中的不足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可知,本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从人地关系、时空视角、区域三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素养和区域认知,但是,在人地协调观的培育上缺少具体的案例,不能从整体的视角体现。

在综合思维的培育上,对地理事象时空动态(冷锋或暖锋)的演化上体现不足。在区域认知的培育上,要求定位于某一区域,认识该区域的位置与分布,观察区域的动态变化,运用区域比较等多种方法获得。对地理实践力培育体现不足,虽有活动建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

四、 教师优化教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补充相关知识,构建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基本的价值观念。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客观的、辩证的,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树立动态的、客观的、辩证的观点。在地理教材中,教材的部分编写没有充分体现出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加以补充。

例如:教材中对冷锋的案例,是以“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为例,只是轻描淡写提了一句。如果在备课时,教师对教材进行优化,对我国冷锋南下形成的寒潮,寒潮的危害和好处,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寒潮进行处理,效果会更好。

因此,教师在教學时,既要引导学生分析寒潮给农作物带来冻害,也要引导学生看待寒潮的益处,特别是寒潮能促进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寒潮是农作物病虫害天然的“杀虫剂”、寒潮能带来雨雪,缓解旱情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人地协调观中“地对人”的影响。

然而,我们面对“寒潮”的危害,农民要采取什么措施呢?通过人造烟幕,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强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强一些,减少昼夜温差,这些都充分体现“人对地”的影响。教师如何运用教材中的内容,需要教师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和处理教材,进而去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的思想,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二)凸显事物动态,构建综合思维

自然地理侧重探寻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化规律,这就要求在研究时从时间上凸显动态性,在空间上突出差异性,以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培养时空综合的思维能力。以接近学生生活的最近一次寒潮为例,2019年11月15日,中国天气网发布的寒潮预警,预计今天(15日)夜间至18日,包括广东在内的我国近九成国土将陆续出现6℃以上的降温,局地降温可达12℃~15℃。

同时,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较大范围雨雪天气,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喜迎降雨,而东北可能遭遇大范围强降雪。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冷锋移动图:16日08时,冷锋前锋移至乌鲁木齐附近一带,17日02时,冷锋前锋移至西宁、银川附近一带,17日14时,冷锋前锋移至西安、太原、石家庄东部及郑州附近一带,18日02时,冷锋前锋移至成都、重庆以西,长沙、南京及沿海、沈阳附近一带,19日02时,冷锋前锋移至海口、东沙群岛、台北、钓鱼岛、赤尾屿附近一带。这样既有时间的连续又有空间的差异凸显动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落脚特定区域,构建区域认知

世界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区域,对于区域的认识,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区域的认知也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地理中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时,教师需要借助必要的案例去辅助学生理解以上知识。

比如,教师要结合我国寒潮出现的季节(秋末春初),寒潮对中国的哪些地区造成了一些影响,同时配以相关寒潮路径运行图片进行讲解。

同理,在对暖锋的讲解中,可以结合我国夏季风对我国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及东北地区的影响进行讲解,这种通过区域比较说明暖锋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特别是,学生在哪个地区,可以定位哪个区域,教师和学生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而去理解相应的冷锋、暖锋的地理概念。从区域分布、区域特征的不同,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区域之间自然现象的差异,从而在特殊的案例选取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四)课外观察记录,构建地理实践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了解有关寒潮的相关知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天气图,课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电视、读报纸或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灾害性天气,并把灾害呈现的自然现象用笔记录下来,另外,还可以针对此次自然气象灾害查找相关的材料,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发生周期、分布和对人类的影响等。这样,课前、课堂与课外的三种结合方式,学生对锋面气旋的天气图认识的会更深刻,学生也在地理实践中体会到地理服务于生活的乐趣。

(通讯作者:王磊)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35+42-45.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8.

[4]杨青,朱懿.基于综合思维素养培育的人文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18(18):15-17.

作者简介:

王磊,秦彩霞,董慧敏,李利杰,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冷锋寒潮天气
小诸葛漫“话”天气之寒潮
四川盆地冷锋特征及其对逆温和大气污染的影响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哈尔滨地区冷锋分析研究
Weather(天气)
电影《战狼2》中冷锋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瑁恩瑁爱:大寒潮来袭,衣橱里怎能少一件舒适的保暖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