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联“范长江”巧对“阎锡山”浅探

2020-04-14 04:40刘洁刘大寿
文史月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阎锡山上联下联

刘洁 刘大寿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鲜花。不少对联容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资料性于一炉,入列名联,其“巧对”令人拍案叫绝,流传久远。

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自2019年11月16日正式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以来,势头强劲。正如其宣传片所言:“这是一场地名知识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地名高手的巅峰对决。探寻中华地名背后的灵韵智慧,领略锦绣神州之上的风骨华章。”《中国地名大会》和你一起“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

有这样一副对联,名曰“‘范长江巧对‘阎锡山”: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这副对联堪称对联文化与地名文化的无缝衔接完美结合。它被称为名联、巧对、绝对,闻名遐迩。细细品味,它的绝妙之处多多。

一是巧妙地嵌入了国共两党两位著名人物阎锡山与范长江。阎锡山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是曾经统治山西三十八年的晋系军阀首领。而范长江则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学家,曾先后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等职务的共产党人。二是巧妙地嵌入了两个历史文化深厚极富盛名的地名无锡和天长。无锡市,被称作“太湖名珠”。而天长县(今天长市)则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被誉为“鱼米之乡”。三是上下联作者不是同一人。其上联的著作权究竟归于阎锡山,还是冯国徵,尚无定论。而下联的著作權却属于与阎锡山、冯国徵无关的范长江。四是上下联产生的时间竟然不一。推测上联出于1929年春,而下联对于何年,又有1942年、1945年两说。

《古今对联故事集》

正因为是名联巧对,因而在1985年1月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创刊号“名人对联故事”栏中,有白启寰文《“范长江”巧对“阎锡山”》。在《古今对联故事集》(卜西林 王亚丽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里此联占据一席之地。就连《中国地名的故事》(张壮年王林绪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书中介绍无锡地名时此联也被欣然提及。正由于这副名联让人称道,因而,在欣赏这一“巧对”“绝对”的同时,激发了我们对这副名联刨根究底的研究兴趣。

“无锡”与“锡”有关?

《“范长江”巧对“阎锡山”》文中讲:“锡山,座落无锡市西郊,相传此山在周秦时代曾盛产过金属锡,因而得名。但锡山之锡矿,到汉朝初期便被人们开采殆尽,所以汉初在其地开始置县时,便以‘无锡名之,遂沿用至今。”

“无锡”与“锡”有关,地名是由锡山之锡矿被开采殆尽,“便以‘无锡名之”吗?

非也!

《中国地名的故事》一书中有文《有趣的无锡地名》。这篇文章认为,“无锡”地名由锡山有“锡”到无“锡”命名,不过是“一段有趣的传说”。“无锡”得名的真正来由,“据谭其骧教授研究,说无锡地名与传说和有无锡矿都无关系。人们传说的故事都是附会其名杜撰出来的。”谭教授说,“‘无锡之地名和南方许多地名像苏州、杭州中的‘苏‘杭以及句容、于潜、余杭、余姚、上虞等都是春秋战国时的越语,绝非汉语的汉字。这些越语地名的汉字在秦汉时早已有定字,其越语的原意因早已失传大都已不为当地汉人所知。”

针对“最近在某专门地理杂志上,竟然还有人撰文解释为什么叫做无锡,是因为当地本来有锡,后来采完了的缘故”,《咬文嚼字》2019年第02期上有周振鹤先生文《无锡并不是没有锡的意思》!周先生指出,无锡等地名,“推测这些地名应当是古越语地名的遗存,虽然其含义今天已无法索解,但不能简单地由汉字望文生义却是应当注意的”。“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谭其骧先生已经提到,八十年代游汝杰兄与我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时说得更详细点。”

在2020年1月11日晚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中国地名大会》第九期中,嘉宾、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桐城胡阿祥在进入“地名阵列”比赛中指出:“其实,这些动物、植物、或者矿产命名的地名,有的时候你也不能仅看这上面带某个矿产的东西就是。我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无锡。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一个新朝王莽,王莽这位老兄把无锡改成了有锡,这下子问题就出来了。这种说法就说无锡那个地方有一座山叫锡山,因为锡是古代造兵器中间一种很重要的原料,所以说这个锡山很奇怪:说‘有锡兵,天下争,如果这个锡山里面产锡,天下就要打仗的。‘无锡宁,天下清,这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一种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的一种向往。但是,其实这就是一个汉字记音地名。它是个古越语地名,‘无就是个发语词,‘锡就是个记音字。所以,无锡这个地名跟这里有没有锡没有关系。”结论:“无锡”得名与“锡”无关。

“天长”。“天长”?

这名联的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安徽》(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2018年1月第1版)中的“天长市”图:“滁州市代管市。市政府驻天长街道。位于本省最东部,与江苏省毗邻。”“天长”,“天长”?寓意“地久天长”吗?别说,还真有这个意思。

天长正式置县时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即距今已有1278年。开元十七年(729年)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742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天宝七年(748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天长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皇帝生日命名的县。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

包公在天长任过县令。明嘉靖《天长县志》:“城西北隅,厥有高阜,日光掩映,赤色灿烂。包公(拯)为县(令),名曰:‘红山,今呼‘胭脂山。”

天长县是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谭震林、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罗炳辉(1897.12—1946.6)将军是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者,他与天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的主人公罗霄的原型就是罗炳辉。为纪念罗炳辉将军,天长县曾经两度改称“炳辉县”。1959年12月,改炳辉县为天长县。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天长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天长市物产丰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油料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上联出于何时?

此名联上联出于何时?

《“范长江”巧对“阎锡山”》一文中说:“抗日战争前夕,山西军阀阎锡山曾到江苏无锡一带游览,到处鼓吹不抵抗主义的邪说,颇为吴人所厌弃。无锡名士冯国徵老先生,便借题发挥,戏拟一上联,送到上海《大公报》上去公开征对,实含讥讽之意。其所出之上联日:阎锡山,过无锡,登无锡(原文如此,该为“锡山”),锡山无锡。”

这里的“抗日战争前夕”,应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即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

《阎锡山其人》

《古今对联故事集》中“巧对篇”里,《范长江对阎锡山》一文中说:“阎锡山1937年路过无锡,闲来无事,游览了无锡的名胜锡山。阎锡山虽说是军阀,可也喜爱咬文嚼字,吟诗作对。他登上锡山山顶,鸟瞰无锡城,大有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感。他对随从说:‘我作个对子,看谁能出下联?联云: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此说,把这名联上联产生时间确定为“1937年”。

《有趣的无锡地名》一文中则说:“1937年,山西军阀阎锡山游览无锡锡山时,曾结合自己的名字写过一句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在报纸上征求下联,诚为趣事。”

这里,也把这名联上联出的时间确定为“1937年”。这名联的上联是出于“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吗?否。

据《阎锡山年谱长编(五)》,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阎锡山没有去过无锡。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鉴于“日军七月二十九日侵占北平,三十日占天津”,军情紧急,阎锡山于“八月二日应召飞(南)京”见蒋介石,“陈商抗日诸事,出席各重要会议”后,于“八月八日”“飞返太原”。来去匆匆,此行阎锡山不是“闲来无事”,自然也不可能“到江苏无锡一带游览,到处鼓吹不抵抗主义的邪说”。

据《阎锡山年谱长编(三)》,阎锡山于1928年12月8日上午8时由塘沽乘新华轮经吴淞“溯江上驶”,于12月12日抵达南京。参加编遣会议后,“离京赴沪”,仍乘轮船于1929年2月5日“由沪换轮北驶”“经天津、北平、回太原”。阎锡山这次南下停留时间长达44天,应该有时间游览无锡。推测“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上联应该出于此时。《纵横》1990年第2期上有刘存善先生文《阎锡山游无锡》,把阎锡山游无锡,时间定在了1929年冬天,明显错误。刘存善先生著《阎锡山其人》一书2008年1月面世,其中的《阎锡山游无锡》一文将阎锡山游无锡一事改定在“1929年春”,正确。

上联的著作权归谁?

依《“范长江”巧对“阎锡山”》一文,这名联上联由“无锡名士冯国徵老先生”“戏拟”,当然,这名联上联的著作权该归冯国徵。

但依《范长江对阎锡山》一文,是阎锡山游无锡,“登上西山对随从说:

‘我作个对子,看谁能出下联?联云: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则这名联上联的著作权该归阎锡山。

《有趣的无锡地名》一文中也说,是“阎锡山游览无锡锡山山顶时,曾結合自己的名字写过一句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在报纸上征求下联,诚为趣事。”则这名联上联的著作权该归阎锡山。

问题是,刘存善先生著《阎锡山传》中提及了阎锡山于1929年1月的“镇江无锡之游”。刘存善先生在《纵横》1990年第2期上有专门文章《阎锡山游无锡》。此文还收入刘存善先生于2008年1月出版的《阎锡山其人》一书,足见刘存善先生对阎锡山当年无锡之游有深入研究。但在其文中却并未提及这一名联,更未提及这名联上联出自阎锡山。这名联上联的作者究竟是冯国徵,抑或阎锡山?尽管有冯国徵先生曾将此名联上联“送到上海《大公报》上去公开征对”,有阎锡山“曾在报纸上征求下联”这样的指路线索,但本文作者未能按图索骥,找出1929年初的《大公报》检索,因此这名联上联作者究竟是谁,并无确切答案,就只能求教于方家了。

对下联时有谁在场?

范长江对此联下联时有谁在场?

《“范长江”巧对“阎锡山”》一文中讲:“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原《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成了我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一九四二年,他转入敌后解放区,历任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华中新华社社长等职。有一次,他因公来到安徽天长县的新四军驻地,与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罗炳辉等畅谈当时大江南北的敌后战争的大好形势。谈着,谈着,他忽然有所触悟,想起了那次《大公报》上的征联,不禁脱口对出了下联,曰: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这里,说对出下联的当时在场人是“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罗炳辉等”。

《范长江对阎锡山》一文中讲:1945年,天津《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跟随陈毅到天长县。天长是安徽的边界,与江苏接壤,濒临长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触动了范长江的灵感。几年来冥思苦想的下联一下子如泉涌出。他跑到陈总那里,高喊:“有了,阎锡山的绝对我对上了。”陈毅问:“你是怎么对的?”范长江答道:阎锡山的上联为: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我的下联: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低吟两遍,细加品味,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1985年1月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创刊号

这里说,对出下联的当时在场人是陈毅。

《有趣的无锡地名》一文中讲:8年后,著名记者范长江随陈毅到江苏天长县采访,忽然来了灵感。他高兴地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对我对上了。”说着,便吟出了他所对的下联:“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听后,连声称叹:“妙妙,长江,才子也。”

范长江对出下联时,在场的是“罗炳辉等”,还是“陈毅”?本文作者无法作出定论,只能求教于方家。《范长江对阎锡山》一文中讲1945年时,范长江仍为天津《大公报》记者,这一说法错误。《范长江传》(方蒙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记:1942年,范长江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兼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品味一副名联,较了一下真,竟然引出多处疑惑。想刨根究底,答问释疑,岂知有的有解,有的无解。有趣有趣。因能力所不及,本文只能说是“浅探”而已。

猜你喜欢
阎锡山上联下联
牛年春联集锦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小试身手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羊年春联
意外怀孕,怎么办?
乱字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