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解析

2020-04-14 05:02张慧升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实现途径高校体育

张慧升

摘  要:核心素养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时间,该理念对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价值已在欧盟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认可,并产生出积极的社会价值。我国教育界也已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的价值,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82.4%的理论研究均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较少学科有深入的应用性研究。本文从学科应用角度,从体育教学出发,探讨核心素养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并探究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用性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校体育  教学价值  实现途径  解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a)-0151-02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教育部加快研究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内容,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任务,并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目标。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并更加注重个体包括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6大能力。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核心素养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从核心素养内涵看,核心素养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兼顾了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笔者就“核心素养”为关键词进行穷尽式搜索发现,82.4%的理论研究都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较少学科主动进行深入性应用探索。因此本文从学科应用视角出发,以体育教学为介质,探讨核心素养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寻找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1  核心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价值解析

1.1 可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优化体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体育教学成效

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因此过去那种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各学科相对封闭、各自独立的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模式往往造成学生单一技能突出、社会适应能力弱、心理抗挫能力差和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等发展问题,不仅无法落实我国推行多年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落实新课改素养教育目的,更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而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需要主动打破这些教育困境,高校体育应积极解析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积极打通体育与人文科学、社会、文化、艺术等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结,寻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可融合发展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目标,最终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改变当前各高校体育教学重体育技能、竞技体育思维,轻体育文化,体育人文精神和体育文化素养培养不足的困境,实现高校体育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互动化、个性化和交互性学科发展特征和人才综合素养培养联合式发展成效,这种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思维可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极大地扩大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知识体量,优化教学结构与能力培养成效。

1.2 优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参与力、创造力和未来发展力,实现能力自主发展与提升

当今社会的核心发展动力是人才的创新与发展,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创新力与发展能力才能解决好人的能力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之间的矛盾,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引入高校体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激活当前以“教师技能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主动提高到“教育”的高度,能够激励教师主动寻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的突破,激发学生被封闭的丰富的想象力,提升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能力,则对体育教学创新力、创造力和未来发展力,实现人才的自主发展与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2  高校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实现途径解析

2.1 加强教师观念与思维的强化教育,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向体育教育模式转变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高达92%的高校存在重运动技能、轻体育人文素养、文化修养和运动理念教化的现象,不仅造成体育教学氛围创设不足、学生参与意愿低,教学成效不足的现状,更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而深入剖析造成该种不良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惰性与教育思维与观念的落后造成的。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思潮下,高校体育教学要想主动承担起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科责任,则首先要从教育者的思维与观念入手,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思维的转变,特别是实现体育教学向体育教育模式的转变。只有将单维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升到具有综合培养能力和多维教育目标高度结合的体育教育的高度,才能使体育教师在明确体育学科在完成自身的教学目标基础上,促使体育教师主动研究体育与社会、科学、艺术及学生专业方向相关的其他技能与素养之间的联合培养关系和实现途径,打通现有的学科分化、封闭、单维的知识结构的弊端,构建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多维化、成长型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生在体育技能、体育学习能力、体育人文和基于体育学科基础上的学习型、成长型能力的融合培养目的。

2.2 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通用素养相融合的教育思维,创新人才全面发展培养评价体系

深入剖析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要求不难发现,适应型、成长型、发展型能力已成为今后人才发展的主流。随着工作分工与合作的不断加强,过去那种专业技能与知识为根本人才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人才的发展需要。而与员工息息相关的“个人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及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技能”等为主的通用型素养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通用型素养不仅能提升员工的人际变通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及适应力、抗挫力等,更能让员工获得终身成长动力。因此,坚持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则需要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通用素养相融合的教育思维,特别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探索创新人才全面发展培养评价体系,主要着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显示出的适应力,体现出的终身发展品格及关键能力的提升成效进行肯定与评价,促进学生体育素养、健康人格、健康积极的生活追求的综合型能力的养成。

3  结语

坚持加强当今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社会與未来的适应力、良好品格的养成与成长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关键和核心。本文在深入分析核心素养对体育教学的价值后,从加强教师观念与思维的强化教育、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通用素养相融合的教育思维模式及教育评价方式3个维度进行了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成效提升的探索,笔者认为加强体育教师的观念与思维的强化教育是实现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关键,使体育教育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向体育教育模式转变的根本;而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通用素养相融合的教育思维是实现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学生素质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但教育改革与探索都是一个长期且连续性的过程,我们需要更多后续深入的探索才能检验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春雷.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公共体育网络教学设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8):45-47.

[2] 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7(2):1.

[3] 华敏炯,俞承宽.基于核心素养体系下体育教育价值的再讨论[J].运动,2018(2):117-118.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实现途径高校体育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