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适能运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研究

2020-04-14 05:02闵金婵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闵金婵

摘  要: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体能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学前儿童心理较为单纯,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较差,因此需要通过体适能运动加以培养。处于儿童期的学生有较强的活動能力,通过科学的教育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儿童积极地成长,提高儿童的心智水平。对于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不可忽视。那么,儿童体适能运动能带来哪些好处?本文将就体适能运动对学前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智能  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a)-0204-02

在学前阶段,学生对于自身概念的认知及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儿童的好动性以及运动中的娱乐性体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人格形成。当下较多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包括自闭症、怕人、不敢与人交流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儿童可以通过在体育活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有效解决。因此,教师需让儿童进行合理的体育运动[1]。

1  儿童心理健康及体适能的辅助功能

健康儿童的重要指标不仅限于身体的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儿童的成长阶段,其智力相对较低,个性不够突出,对自我的认知较差。不同家庭教育的方式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与教育部门应抓住儿童的特殊期,改善儿童心理问题。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多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例如,可以将周一到周五的体育课程分为不同的体育项目。周一可让学生进行足球、篮球的体育运动,这种多人配合的体育项目可以促进儿童与他人的交流。让儿童接触此类体育环境,在体育环境中提高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周二可让学生进行乒乓球的体育运动。由教师分配2个技术水平接近的儿童进行对打。教师应将学生分为2组进行,一组作为实验组由教师在一旁进行动作要领的提醒与指导。使用乒乓球比赛等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促进学生的好胜心理与上进心理,使体育运动在辅助儿童身体锻炼的情况下提高其竞争意识。二组作为对照组,教师不进行提醒。在两组对打活动过后分别记录2组的成绩,并根据各自成绩制定教学方案。

例如,实验组的得分数比对照组要高,那么教师可以让实验组的成员与对照组的成员进行对打,如果实验组的学生积极性高,对照组学生积极性与分数较低,教师可以对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一定的乒乓球训练。根据学生的体质与灵活性等特征,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于灵活性较低的学生,教师应让其进行防守训练,取长补短。在训练过后,教师要让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学生再次进行一定的对打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对照组学生的积极性、活动能力与得分欲望进行记录。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2]。

2  人性化教学模式

儿童的成长环境导致了其自身的差异,人性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将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发挥与利用,帮助其完善心理、提高体质。在人性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应选出部分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对于实验中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条件进行教学。例如,某同学奔跑能力较强,那么教师可以重点培养这名学生的奔跑能力,包括持久性与爆发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地记录学生的各项指标。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与身体测试,如果学生在此阶段出现了情绪消极等问题,教师应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能教育。对于喜欢打篮球的学生,教师也应该让其进行一定的足球、排球等体育运动[3]。

人性化教育模式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追求个性的同时,进行因材施教,取消无差异性教学,教师应充分地了解学生,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方式梳理出自身的优点、缺点与喜好。然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潜力与热爱程度对其进行教学。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身体或心理的不适时,教师应及时修改方案。同时教师也应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时刻监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并且进行记录。此外,如果学生进行长时间或者长周期的单项活动时,容易出现烦躁等现象,所以教师应对运动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当学生的实际运动情况不能达到其预期时,教师应对这项活动的规则与内容进行修改。

例如,在羽毛球的运动中,因羽毛球的运动模式较为单一、枯燥,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教师可以在学生活动的地方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在球场上放置不同规格的木桶,学生将羽毛球打入不同距离的木桶会获得不同的得分,在活动过后,按照学生得分情况排列名次,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同时,对名次较靠后的学生教师也应进行一定的鼓励。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体育运动并不是为了得分或者以得到利益为目的而去运动,儿童进行体育运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成长,帮助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虽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分数设定,但是不要以此为目的。体育活动需要放松学生心理,锻炼其身体,其他只是作为辅佐功能。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意愿对运动内容与规则进行一定的修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询问或保留空间供学生进行自我发言。由于儿童较为腼腆,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发言。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如果其所言内容得到采用,那么对于儿童的自信心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在得到想法后,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

3  实验测评、统计与分析

在为期1年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关心学生的心理情况与身体情况。实验测评内容能够体现儿童最终的体育能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测评,通过1年的体育活动后,学生在心理上的变化是值得教师注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就1年的体育活动的感想进行讨论,由教师进行记录,通过学生的发言与老师1年的记录进行一定的融合与分析,得到测评结果。同时,教师也应对在1年体育活动中儿童不同的想法进行统计。确定其不适的原因是出自活动内容规则还是其本身不愿意进行体育运动,询问其在1年的活动中是否得到收获。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进步,要对其进行记录。如果学生表示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对其没得到收获的原因进行记录。之后教师应对实验后的儿童进行再测评。最后由教师对1年的体育活动进行一定的讨论,包括理论意义、实践价值等。将学生的社交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进行一定的统计与分析。同时,教师也应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确认在此过程中其是否能够完全地按照健康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进行问题的解决。记录其中基本的思路方法、问题与儿童对于创新运动模式的适应能力等内容。最后,将实验中学生的各项指标与普通学生进行对比,并进行一定的分析,得出人性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此帮助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体适能运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索,对其中创新内容与实验目的及儿童心理健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以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参考和借鉴,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新家.体适能相关概念及其理论辨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0):80-82.

[2] 姜宏斌.功能性训练概念辨析与理论架构的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5,22(14):22.

[3] 张婷,邵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特征及临床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10(18):11-12.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