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树立职业能力观,推动技工教育内涵发展

2020-04-15 03:55毕东平
新一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毕东平

摘 要: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和相关指标,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能力观;技工教育

为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提供其所需人才是大学教育办学的根本。随着《中国制造2025》提出和实施,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所需人才正逐渐由能够熟练操作并掌握某种岗位工作技能的“熟练型技工”向既懂技术,又会创新、敢担当的“工匠”转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高职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丰富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更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培养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从学校时期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理念的注入、培养和塑造,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从而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培养应用型、工匠型人才,养成学习、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素养,更好地實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德国教育家罗特(H.Roth)认为职业能力即对工作的认知和行动,可划分为自我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荷兰CBL(competen-cybasedlearning)体系指出,职业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特点的综合,为个体能够符合特定工作、教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发挥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手段和生产模式的变化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相适应,西方各国从自身实际出发,先后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能力观。如美国提出既强调对人的关注,又注重对能力培养的人格本位职业能力观;英国则提出在强调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关键能力培养的综合能力观;日本则提出不仅强调对能力的要求,也强调职业道德、责任感、信誉感、职业个性、人格等的素质本位能力观;澳大利亚则奉行岗位能力职业能力观。职业能力来自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训练,主要由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职业能力的内容由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是从工作任务中另外分析出来的心理要素,职业能力的内容取决于工作任务。

二、一体化改革是技工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典型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创新整合教学各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需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主学习,或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和模式特点与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完全吻合,是典型的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调整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强的天然优势,为通过教学直接形成职业能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保证。

然而,一体化也不是万能和唯一的。首先,由于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基础较差的现状,全面推行一体化教学难度较大,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其次,部分课程不适宜开展一体化教学;最后,一体化教学对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体化的师资、一体化的场地、一体化的教材和一体化的课程),很多学校望而却步无法实施。因此,各校在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下,应当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百花齐放”的原则,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或模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或组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培训质量,创造出更多适应性更广、针对性更强、教学效率更高的课堂教学模式来。

三、更新高职教育理念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应首先从理念着手,与经济社会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确保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各界树立正确的高职人才观,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定好向,引好航。高职教育相关各界应坚持在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则、制度,以确保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健康有效地进行。

四、创新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与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必须要注重严谨、耐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应当从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与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此外,应当当充分发挥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去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具体而言是,一方面,企业要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实操场地,校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另外一方面,学校应当发挥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大力营造有利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通过探索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五、教学评价与监督

教学评价对于目标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尤其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践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重要的一点是授课过程中的多频次互动,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践课程的教师多元化,既可以是本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将这些学习主体纳入评价主体可以更立体地进行教学评价。第二,评价内容多元化。高职院校不能再以考证作为唯一评价内容,而是要从学校到学生都必须培养一种自信,既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另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品质也应该纳入其中。第三,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只有结果性评价是不全面的,既然实践课程的全过程都应融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将教学评价融入到实践课程的全过程。

工匠精神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时代诉求,职业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学生之后走向社会立身的根本,因此,高校有必要将培育工匠精神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二者相融合,从而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多元化人才一条龙输送,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世俊.美、英、德、澳四国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67-70.

[2]宋剑祥.中外学者对职业能力的内涵解读[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5-11.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