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2020-04-15 03:56刘柱滔
知识文库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庭心理环境

刘柱滔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行为品质的形成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必然联系。本文简单阐述家庭环境的概念及其作用,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形成的家庭因素,重点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如何通过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以供参考。

“环境能影响人、熏陶人,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好的环境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而不良的环境则会带来消极作用。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三个环境,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品质的形成影响最大。那么,我们应如何通过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呢?现对此做如下分析与论述。

1 家庭环境的概念及其作用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情感、心理等三个方面的环境,物质环境指的是经济条件,情感环境指的是家长的生活习惯及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心理环境指的是亲子间、父母间的心理气氛等。家庭环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个体行为品质的形成产生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2 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形成的家庭因素

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1.家庭结构和氛围:父母离异、双方经常性吵架等,导致家庭氛围不和谐,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学生,容易表现出不良行为,并生出消极情绪。而家庭氛围和谐,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降低。2.亲子关系:父母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不信任孩子,或者是对孩子关注不足,都会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激增。相反,父母经常和孩子交流,信任孩子,或者是予以其充足的关注,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影响下成为一个有良好品性的人。3.教养方式:打骂孩子、过分溺爱孩子、过于专制独裁等,容易让孩子呈现出怨恨、自我、独立性差等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不良行为。而适合自己孩子的科学的教养方式,则会促使孩子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行。4.家长素质:家长受教育程度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说家长接受过良好教育,心理健康程度高,那么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就会比较低。反之,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就会比较高。

3 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品质

3.1案例背景

案例1:学生刘凌是个男生。其性格冲动、易怒,经常性欺负女同学,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就和其他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打起来。说谎、随意拿他人的东西、顶撞老师,常说一些有侮辱、攻击性质的话。而且,他非常自我,很少参与到班上的集体活动中来。课代表收作业的时候,他总是拖拖拉拉,不是抄别人的,就是自己随便写。经过与他父母的沟通发现,他的家庭条件较好,父亲也是一个容易冲动、爱发脾气的人,常年在外出差,母亲在家照顾他,对他非常溺爱,但不太关心他的学习,常会忽略他的想法及心理变化。

案例2:学生李娜是个女生。她是一个慢性子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慢。学习慢、写作业慢、出席校园活动慢。上学迟到是她的常态。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行为上的缺点。经过与他父母的沟通发现,她的父母常年外出,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长时间下来,就养成了这样的性子。

3.2案例分析

对于刘凌同学总是说谎、随意拿他人东西、顶撞老师、打架的行为,他的父亲是通过打骂来制止的。但是,这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让刘凌同学的行为更加放肆。霍桑效应指出,意识到自己被关注的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当家长给予孩子注意力时,孩子的某种行为就会有所增强。刘凌同学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但实际上和父亲的交流并不多,只有做坏事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父亲的关心。所以,他就会做出更多的坏事,以此得到父亲的关注。破窗效应表明,若不良行为被放任,会让人的某种不良行为变本加厉。刘凌同学害怕父亲打自己,老是通过说谎逃避责任,久而久之,说谎就成了他的常态了。刘凌同学还不到十二岁,他的意识、思想、观念等还没有完全形成,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需要家长的引导。但是他父母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得他产生畸形的思想观念。所以说,家庭教育还是要重视亲子间的沟通和教育方式的选择的。

刘凌同学非常自我,很少参与班级活动,这样的性格很难说不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和他的交流不多,而他母亲对他非常溺爱,但常会忽略他的想法和心理变化,这就促使了他自我、不关心集体的性格的形成。对于他的作业,父亲就谈不上亲自辅导了,而母亲则不太关心他的学习,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所以他要么抄别人的,要么随便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提起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时刻关注孩子的想法和心理变化,引导其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他/她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另外,还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还是关心他/她的。

人格发展理论表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李娜同学有迟到的行为,不是因为她想迟到,而是因为受到爷爷奶奶的影响。因为她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所以做事都是慢慢悠悠的。所以,她总是因为起床慢而迟到。迟到行为虽然说无伤大雅,但是长期不纠正,就容易让孩子生出错误的时间观念。因此,家长及教师应当对孩子的迟到行为予以纠正。

3.3应对策略

经上述的分析可知,在家庭中,父母应当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她的爱。从哲学的角度講,意识指导实践。这反映在心理学上,就是心理指导着孩子表现出某种行为。要纠正刘凌同学的行为,让他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就要对其开展心理教育。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心理学的手段:

其一,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赫洛克效应表明,及时地对表现结果进行表扬,能强化表现动机,对表现起促进作用。若孩子做(不做)某件事受到表扬,则他们再次做(不做)这件事的概率就会加大。同样的,若刘凌很长时间没有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或者是和同学打架,教师就可以将情况反映给他的家长,由家长对他提出表扬,那么,刘凌同学在学校不会表现出这些行为的概率就会加大,同时,他也会在接受表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正确。那么对于李娜同学,只要她有按时到校的行为,教师就可以对其提出表扬。这样,她不会迟到的概率就会加大。

猜你喜欢
家庭心理环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环境清洁工
恋练有词
漫观环境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