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探讨
——以博兴县为例

2020-04-16 07:12丁辉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董永博兴县全域

丁辉

(山东省旅游项目策划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引言

2016年中国“全域旅游时代”全面崛起,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18年5月,山东已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1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6家。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以大旅游发展理念为引领,打破点性思维,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旅游方式。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中城乡结合最为紧密的基本单元,县域旅游是县域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手段[1],本文选取博兴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博兴旅游现状的分析,探讨全域旅游视角下县域旅游业发展模式,以全域旅游带动三产融合发展,这对于其他县市区全域旅游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博兴县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1.1 旅游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县域知名度得到提升

近年来,博兴县注重旅游产业发展,全县共有国家A级景区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1家。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经济收入不断增长,2015年、2016年、2017年博兴县游客接待量分别160万人次、200万人次、230万人次,旅游收入分别为4.5亿元、17.1亿元、19.8亿元。博兴县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报刊等宣传推介平台,积极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层面的旅游博览会宣传推介博兴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1.2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农旅融合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博兴县传统农业发达,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生产、生活文化,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农业科技观光示范项目(园)相继建成,涵盖农、林、牧、渔各个方面,为博兴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其特色资源,博兴县乡村旅游也取得不少成绩,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落,形成了“麻大湖人家”和“黄河人家”两个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了麻大湖沿线村落和乔庄镇打渔张周边村落乡村旅游的发展。

1.3 二、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博兴全域旅游局面逐步打开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博兴县也不断推动“工业+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等的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节、文化博览会等多种形式,博兴的文化旅游资源逐步成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博兴县三次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资源点如表1所示。

2 博兴旅游业与三产关联度分析

通过收集博兴县2015年~2018年三次产业和旅游业的实际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博兴县旅游发展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以旅游收入(x0(k))为参考序列,以第一产业增加值(x1(k))、第二产业增加值(x2(k))、第三产业增加值(x3(k))为比较序列,见表2。对原始数据进行量纲为一化处理,采用均值化法,将表1中每列数据除以其均值可得均值化序结果见表3。

根据表4的差序列数据,得到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各点对应差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最大绝对差值和最小绝对差值。

表1 博兴县三次产业+旅游资源表

表2 博兴县旅游业与三次产业原始数据

表3 博兴县旅游业与三次产业无量纲数据

M=max△i(k)=1.382 m=min△i(k)=0.2631

表4 比较序列xi'(k)与参考序列x0'(k)的绝对值差序列

表5 关联系数序列

3 博兴县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博兴县全域旅游发展重点加强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突出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旅游业在传承、传播、创新方面的巨大载体价值,以“文旅+”推动农业创新、工业提质、三产做活,增强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2]。

3.1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旅+农业”,博兴县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小,也说明博兴县“文旅+农业”的发展潜力最大。“文旅+农业”的融合发展是将农业种植景观与旅游景观融合,通过特色种植、创意农业、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将旅游活动贯穿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全过程[3],形成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研学旅游、绿色养生、特色购物等系列化产品,实现“文旅+农业”深度融合。博兴县“文旅+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农业产业园区类型,如博华农业、国丰生态农业等都具备了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可以开发园林景观展示、有机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畜禽养殖、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通过合理的旅游功能分区,实现“一区一主题”,将旅游内容附加到农业园区中;第二种是休闲乡村类型,通常是村落的生态环境较好,或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选取重点村落,更多的是让游客感受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打造文化体验型、民俗民宿型、乡村文创型、休闲田园型、特色产业型的休闲乡村,比如让小戏进村,形成“一村一戏”、“一村一品”的休闲乡村;前两种是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业与文旅融合比较普遍的模式。第三种是乡村休闲集群片区,这不是单一的村落或者农业园区,而是乡村和休闲旅游地的组合,乡村和休闲景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休闲景区内包含多种特色经济资源—农业、林业、渔业等,乡村所承载的是休闲乡村和景区服务功能,以村落为基地,带动周边的林果、蔬菜、水产等资源,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活动;第四种是农创小镇,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融合休闲、观光、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创建以“农业产业化、农民工人化、农村生态化”为模式的“农创小镇”,有助于构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参与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4]。

“文旅+工业”,“文旅+工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丰富博兴旅游产业业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工业园区,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附加旅游要素,打造新动能旅游项目,就博兴而言,重点开展厨具制造为重点的工业旅游项目和旅游装备制造业,依托厨具加工、厨具研发、金融服务、智慧物流等业务,整合小、弱产能厨具加工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种是特色手工艺加工产业,博兴草柳编、老粗布、藤编、木雕最具代表性,这些手工艺加工适合与乡村结合,发展手工艺特色加工村,实现“文旅+工业+乡村”的发展。也可以加入创意元素,发展文创旅游购品,丰富博兴旅游商品。

“文旅+服务业”,商贸与文旅的融合发展,需要有特色产品基础。博兴电商产业颇具规模,以草柳编、老粗布、藤制木质家具、厨具打造特色电商集群、旅游特色镇、特色街区。以中国(博兴)国际厨具节、中国(博兴)编织品工艺品博览会为主体,借助会展人流,盘活休闲旅游,强化对会展资源的利用。交通与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推进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休闲绿道的建设。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研学旅游产品,探索研学旅游新模式,依托旅游景区、乡村、农业基地等打造各种特色的修学旅游基地。利用水系资源,开展水上运动、湿地运动项目,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户外健身、自行车骑行等体育运动项目,推动体育+文旅的融合发展。

3.2 围绕重点文化,思考博兴旅游形象

县域旅游品牌是能够展现本地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对该地产生向往,并能体现出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体,是县域旅游提高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统领[3]。博兴县近年来一直对外宣传的旅游形象是“董永故里,仁孝博兴”,主打“董永”名片,虽然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是市场反应并不强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董永”名片并不唯一,通过百度搜索“董永,旅游”、“董永故里,旅游”词条,排在搜索前页的主要是孝感董永公园、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博望董永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其中孝感董永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博兴县与董永相关的旅游搜索内容主要是“博兴叫响‘董永故里、仁孝博兴’品牌”;以“董永”为关键字,通过携程、蚂蜂窝等知名旅游网上平台搜索到的内容也非常少。

博兴多彩的民间文化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博兴县除了董永文化之外,吕剧文化、宗教文化等在省内外都具有较高的地位。博兴是吕剧的发源地,连续举办12届国家级小戏艺术节;博兴柳编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当地的主要副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丈八佛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较高的民间信仰地位。因此,博兴县“董永故里、仁孝博兴”的旅游品牌,并不能成为博兴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统领品牌。

3.3 打造精品项目,助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博兴全域旅游工作还要在项目带动上下功夫,以项目聚产业,利用全域资源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推出旅游精品项目,旅游精品项目涵盖旅游配套服务、景区品质提升项目,比如吕艺镇的农创小镇可以作为“文旅+农业”融合发展的精品项目,将吕艺吕剧文化、乡村文化、创意文化、注重项目宣传推介,利用新型信息化手段扩大形象宣传,并且重视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做好景区运营管理,提升景区服务的精准度、精品度和精细度,促进游客消费,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4 结论

博兴县历史悠久,有自己的人文优势,旅游后发优势明显。通过整合县域旅游资源和文化,以全域旅游的视角推动三次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重点项目带动,将博兴县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猜你喜欢
董永博兴县全域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滨州博兴县召开中小学线上教学推进会议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阅读让我收获太空梦想
绕晕爸爸,我最强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