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红色精神

2020-04-16 12:51孙洋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4期
关键词:上海师范大学抗疫教授

孙洋

3月15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抗疫中的红色精神——第二届讲好上海红色故事”视频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州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专家学者在线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抗疫伟大斗争赋予红色精神以时代内涵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东海舰队某部原政委刘苏闽少将认为,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后留下的红色精神在抗疫斗争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听党指挥、一心为民的政治信念;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贡献精神;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磅礴正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先锋气魄以及精准依法治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他还认为红色精神的传承需要榜样的激励与示范,需要广大党员同志铭记初心,展现政治本色。

上海師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认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抗疫精神”彰显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这是红色精神的充分彰显和新的时代表现。

《大江南北》杂志社社长、上海市教卫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杨元华教授提出,红色精神在抗疫中,集中表现为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同向以及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疫情防控的初步胜利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党根植于人民的实践作风,因此在传承红色精神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种红色印记的教育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银亮教授也认为,应当加强抗疫红色精神在民间叙事的文本整理与研究,将民间叙事资源与红色场馆空间整合起来,使红色精神在民间广泛传播、“活态”传承,从而形成红色精神的叙事空间。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家林教授认为“红色精神”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财富创造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并将抗疫精神归结为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攻坚克难的英勇战斗精神,顾全大局的无私奉献精神等。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黄德林研究员以疫情防控期间的英雄案例为基础,剖析了红色精神的新内涵。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奋战抗击疫情一线的壮举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现时代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嘉兴学院高凡夫副教授认为,在这次抗疫斗争中,红色精神在抗疫斗争中闪光,红色基因在抗疫斗争中传承、红色精神传承人在抗疫斗争中迅速成长。红色精神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战胜各种困难和考验的强大精神动力。

初步总结提炼抗疫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忻平教授将抗疫精神总结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防群控、群防群治,守望相助的团结奋斗精神以及民主平等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发扬光大和传承这种精神不仅是激励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也体现了新时代英雄主义的力量和魅力。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朱成山教授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都从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的角度阐释了抗疫精神。朱成山谈到,自觉和主动地支持全球防疫作战,呈现一幅全球共同抗疫的全景图,既能避免我们对世界的误判,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是对中国人民抗疫努力的尊重。在防疫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既是我党的革命传统,也是当下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应有的气度、担当和作为。邱仁富认为,在深刻认识到新冠疫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后,要化危机为机遇,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要尽快恢复经济,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好基础,同时要积极开展疫情外交,树立中国的担当形象。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教授认为,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中国人民秉持革命精神,挺身而出、砥砺趋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抵抗,力战天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并且在战役中升华、壮大了革命精神,形成了以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听党指挥、勇往直前、发扬民族医学传统、科技创新防疫抗毒为主要内容的抗疫精神,进一步充实、丰富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就抗疫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分别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抗疫精神的本质就是红色精神,是新时代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与红色革命精神相结合、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与疫情防控特点相结合、与新时代价值导向相结合四个维度和抗疫中的实践表现来深入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淑品教授从时代女性中提炼出抗疫精神的内涵。她提到,女性在疫情防控中彰显出的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以及同舟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证明了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令银副教授则从科技力量如何发挥的角度来理解抗疫精神。他认为抗疫精神还应该体现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上。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让科技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

推动抗疫中的红色精神与大中小思政课结合

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朱继东教授认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持立破并举,做到疏堵结合;又要抓住关键少数,加强阵地建设;还要注重能力提高、争取内外联动。从而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彭善民教授指出,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的公共精神是抗疫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抗疫阶段性成功的内在因素,也是我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既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公共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又需要从优势视角出发看到青年学生在公共性方面的需求及进步;也需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及思想进步的空间。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林教授指出,要将思政课作为平台,讲好抗疫红色精神中的上海故事。讲好党的红色精神底色与疫情担当,领导人民开展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全面战、阻击战的故事;讲好上海驰援武汉的“逆行者”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中的红色力量凝聚的故事;同时还要讲好上海抗疫中“上海模式”“上海方案”的独创精神。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主持了此次会议,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党委书记赵正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理分别对上下半场会议进行了总结。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要将此次研讨会的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当中,把大中小思政课做实做活,使之更接地气,更有人气人情味;同时,要为继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海红色故事而努力,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于青年学子的心中。

猜你喜欢
上海师范大学抗疫教授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抗疫作品展
An Analysis of the Anima in Jung’s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 Analysis of the Land Ethic in?A Sand County Almanac
Anglo—Saxon Women’s Life and Rights
读者之声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