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聊衔接

2020-04-17 09:02蔡敏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策略

蔡敏珊

【摘要】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为中学数学教学铺平道路,使学生在数学素养加持下能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延展、拓宽及体系建设,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运用学习目标。因而,中小学的衔接教学是使学生顺利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育;策略

相较于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数学学习难度更大,学生开启崭新学习篇章,在育人进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初中表现出数学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适应性不强等现象,有些小学数学成绩较好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下降明显,使家长、教师及学生较为苦恼。基于此,在数学教学进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了解各知识点在各学段的分布和要求,弄通彼此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研究教材编排的意图及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掌握中小学知识间的衔接点,瞻前顾后,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以保证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这里的“瞻前顾后”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从宏观来说,中小学教师要全盘了解对方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衔接点的知识;二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小学教师要顾后,想着怎样去延伸,中学教师要瞻前,想着怎样去下探;三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要相互融合,平稳过渡。

一、掌握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要点,构建知识衔接体系

中小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全盘考虑,整体施教,特别要及时弥补教材中出现的断层现象。下表是六年级与初一有关知识的衔接点:

1.有理数与实数相互衔接

六年级下册讲解负数知识,使学生对负数知识有所了解,为初中阶段有理数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扩展数学知识面,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把握好教学衔接要点,在讲解负数知识时渗透负数作用、负数的实际应用等内容,充实负数概念,甚至可以适当延伸,涉及到计算,比如,规定向东为正,小明先向东走了2千米,然后又向西走了3千米,最后离原点有多远?在画图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列式:2+(一3)。

另外,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是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如相反数、绝对值等。而小学高年级教材里已经多次出现了有关数轴的题,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如,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并可根据数轴作简单的加减计算。

2.数到式相互衔接

初中入学时讲解代数式内涵,通过教学指引学生掌握有理数运算知识及方法,实现由数到式教学衔接目标,针对特殊式及含有字母代数式进行讲解。从“数”过渡到“式”的桥梁则是用字母代表数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简易方程”内容,学生不仅可以解答方程算式,还能利用方程知识解应用题,有意识地用字母代替数字。然而,学生除了解字母代表数字浅显知识外,还不能体会字母代表数字的深意,需初中数学教师通过讲解数与式的区别与关联使学生明晰数的特殊情况,学会以式为基础进行运算,强化学生对字母的理解,继而引领学生运用式有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算术式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

在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进程中,教师指引学生通过提炼应用题中的有用信息,运用未知数x列出方程并加以解答,鼓励学生多角度出发列出方程式,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容易加重其学习负担,同时不重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给中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六年级的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有关内容时,可以将育人要点视为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的养成,率先规设生活化例题,引领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及数学知识列出方程,鼓励学生分享方程式设立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掌握最佳方法,加深数学知识印象,有效运用方程式解决数学问题,期间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运算能力、符号意识、数感等素养。

4.几何上的衔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平移旋转、多边形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及物体观察等几何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绘画、折拼等方式掌握几何知识,这些教学内容可以视为“实验几何”。初中几何知识相对较为复杂,涉及透视、推理、证明等知识,需学生洞悉图形中存在的逻辑性,多教学生说点理。比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个内容时,教师在学生掌握论证知识基础上需引导学生进行簡单地说理,教学时可以这样提问:谁能把“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句话改写成“因为…..所以…一”句式?而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互垂直的两条线,标注角与字母,提问道: “哪位同学可以尝试用“因为……所以……的方式解释图形中直线的关系?”这时就逐步渗透了运用几何语言中的符号语言进行逻辑推理,为中学的证明几何做好了铺垫。

5.统计与概率相互衔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应用统计学知识,如,人口统计、消费统计、成本统计等,统计成为人们认知客观事物工具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给予体现,如“简单的统计”“统计图”等,为学生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统计知识及方法奠等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运用扇形、折线、条形等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解析数据关系,在初中阶段则需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到有概率、方差、中位数等。

二、教学方法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因为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相比较少,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的应用更加容易,所以,教师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究学习的机会较多,另一方面会以例题引领学生思考,再以习题来巩固或模仿。而在中学,教学内容已经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是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宽,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环节的简洁、教学素材的指向明确、问题的思维含量高,教师在新授之后,可能会尝试让学生自主运用新知去解决问题,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而解决不了时,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上来,可能对这种教学方法一时难以接受,特别是学困生,会认为中学的知识好难,故产生畏难情绪、厌学心理。所以,小学高年级教师要适当地“放一放”,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而中学教师可以适当地“收一收”,注意从小学的教学方法中逐步过渡到中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方法当中去,以典型例题引领学生思考,再以习题形式让优生巩固拓展,学困生模仿运用。

三、学习方法的再现与延伸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以几何知识的学习为例,在小学,教师引领学生树立数形结合意识,将图形与文字融合在一起加以理解,同时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应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避免死记硬背,理解知识内涵,学会运用符号表示图形。比如,在学习线段时,我们经常画一个线段图

问学生:一共有几条线段?然后再加一个点,又有几条线段,最后总结规律就完成了。

不知老师有没有发现教学行程问题时(中小学都有),要学生写数量关系式,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写,就算你画了线段图帮助理解,也不会。如果在小学,教师在此时增加一个问题:这些线段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出:AB+BC=AC.AC - AB=BC,在数形结合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究三条线段关联,期间学习几何语言应用方法,对后续学习能起到帮助作用,学生一看到线段图就会想起这个关系式。其实,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对中学求点的坐标也是有帮助的,当然中学老师在新授之前复习巩固一下这个知识也未尝不可。

总之,作为教师需在“大课程观”思想指引下,立足义务教育学况,围绕数学学科深入研究,旨在解决小学、中学数学衔接教学实践问题。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数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论新课改下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小学数学课堂上网络资源的优势及优化
论新课改下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模拟化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