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层次螺旋协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4-17 12:41安艳霞李会品林顺顺张剑李梦琴
农产品加工·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教学模式

安艳霞 李会品 林顺顺 张剑 李梦琴

摘要:为了满足市场对食品专业人才的要求,尝试构建双层次螺旋协同方式培养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借助政府与企业构建成外层次协同、企业及高校构建成内层次协同,其中政府起引导与监督作用,企业占主导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和市场的需求方面起融合作用,内外双层次螺旋协同,以培育出符合食品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应用人才;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20.02.030

Exploration on the Co-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the Double-layer Spiral Coordination:Taking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AN Yanxia,LI Huipin,LIN Shunshun,ZHANG Jian,LI Mengqi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2,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for food professionals,this paper attempted to build a two-level spiral synergy method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food majors,mainly by means of government,enterprises to build external level synergy,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internal level synergy,among which the government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guiding and supervising. Enterprise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iral coordin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level innovative application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od industry.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collaborative;application of talents;teaching mode

0   引言

大學毕业生作为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主力军,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致力于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众多高校采取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进行有机结合,以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的[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议将产教研深度融合作为科技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建议将其实施于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形成政校企协同推进培养大学生模式的新格局。另外,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专业教育起步较早,专业体系的建立相对健全,工程类培养教育模式成熟,且已具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与产业相融合、有良好互动的发展格局,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2]。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研有机融合,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训练,有目的地提升食品专业大学生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

根据我国经济状况及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近年来许多高校在产教融合教育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高校和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不懈努力,在此方面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经过30 多年的发展,中国工科类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工科专业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层次螺旋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该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探索过程如下。

1   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   以科研项目为结合点的合作模式

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着手,以科研项目为结合点,利用校企在人才、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这种模式相对自由开放,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申请纵向课题或者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课题对应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联。让食品专业学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当中,从而得到培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并为学校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且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目前这种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在高校中较为普遍。

1.2   “量身定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即高校利用教学及人才资源优势,依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和培训,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部分企业在学生入学时已经下好“订单”,学校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使“订单”学生更早地接近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提前介入的方式,应届毕业生可直接上岗,大大节省了培训环节所需的经费和时间,有效缩短了培养期,同时企业可更好地选拔到所需的优秀专业人才[3]。

1.3   建立实训基地

有条件的工科院校利用自己的校办企业、生产基地等资源,建立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或者工程类的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在模拟或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专业技术。实践证明,此类实训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最为直接和方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创建了实训中心,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1.4   共建科研平台

依托学校具有人才资源及先进的仪器设备等优势,校企共同建设科研平台,面向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新领域承担国家重大攻关课题,解决企业疑难问题,同时也为高校师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与平台,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研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为用人单位培养拔尖人才,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分析,许多高校的教学改革把教学重心转移在教学及生产实践当中。例如,将加强实验、实际操作技能,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改革策略之一。掌握实验、实习操作技能仅仅是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奠定基础,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仍缺乏创新创造力,例如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另外,产学研脱节也是目前就业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升级,高校求变的意识开始增强。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养出的食品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学校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产教研结合程度不够、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相对较差等问题。因此,不断深化校企产教研合作,促进人才、产业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与衔接,是当前构建内外双层次螺旋协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推进人力资源改革的急切要求。

2   产教融合的双层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的内外双层次螺旋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结构图见图1。

该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的目的是解决产教研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提升培养食品专业毕业生创新能力等关键性问题。例如,如何有效进行产教研耦合,如何最大化地提高培养效率等。如今,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社会进步及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发展的保证。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而言,需加强与深化产教研融合的具體过程,首先要确保培养出的食品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而培养出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取决于具体的培养模式与实际的实施培养效果,研究构建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社会实际需求与高校具体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局面[4]。

由图1可知,明确指出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深化产教研一体化融合,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围绕“质量、知识、能力”三要素,通过行政、生产和科技3条链的有机结合,在高校内部建立对企业外协调制度,逐步实现政策创新和改进,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具有良好发展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合作环境。此外,企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达到“学校培训”+“企业培训”和“知识建设”+“实践创新工程”的目标。这项措施旨在推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生产和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跨学科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大力推进“引入企业教育”改革也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为了达到以上食品专业教育教学培养目的,学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5]。

2.1   组建一批由校企共同聘用的“高科技”教师队伍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保护和协调保障下,企业和高校将形成一个完善的框架体系,采用学校和企业互助互惠的形式,按照设定的预期计划和任务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培养和形成一批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科研成果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高校积极鼓励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到该师资团队的建设中。

2.2   构建一批服务社会的“生产-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食品相关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拥有大量资金、良好的销售市场及项目等优势。同时,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培训和生产场所。而高校具有高素质的学生、优良的教学资源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实现校企合作与教育的融合。专业人员可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同时,高校通过与企业公司合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培养,高校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实际的项目案例及存在的具体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有力、有目的性地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

2.3   建设一批服务师生的“互利共享”的“双创”中心

凭借高校师生和企业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例如,与河南旷华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郑州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公司等建立实训基地。依托企业的实际项目及需求,与现有数据生产及市场资源,努力打造“互利共享”的“双创”中心,即“创新创业”中心。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积极组织、开展与食品专业密切相关的针对性强的社团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完善和形成教师和企业所需的选拔计划、遴选方案、做好参赛准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业生产中的关键前沿技术和技能,以满足行业的真实需求,并规定每位指导员指导学生参加技术服务项目1~2项,尽可能做到1对1指导。通过建立的“双创”中心,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实训岗位,优秀毕业生可根据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向相关企业及研究所推荐合适的研发及就业岗位,直接解决了高校的就业问题。

2.4   打造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开放包容”培训基地

根据河南当地生产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将与双汇集团、河南三全食品有限公司、思念食品等当地企业进一步合作,以实际工业项目为主线,大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及子课题。按照“真实平台运作、真实项目培训、真实环境教育”的“三真”要求,建立生产技术与生产教育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开放共融”式实训基地,食品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学校和企业的良好互动,生產和教学接近一一对接,并逐步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各种模块化的任务,发展和培养学生从事工作的能力。借助培训平台模拟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逐步实现“零培训”的就业目标。

依托产教研融合的“开放共融”实训基地,通过“课堂-培训- 企业”和“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际应用”3个阶段,分阶段实施企业职业能力培养。确保提高参与学生的操作技能,并与具有行业认证资格的权威认证机构进行合作,为参加基地培训的学生进行认证培训并向公众提供技术技能认证和其他相关服务。通过培训基地的软硬件布局和计划安排、高校新工程课程体系的建立和企业公司项目的加入,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

2.5   开设一批服务社会“规范可信”的行业

校企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大工程,协同作为培养方式,创新作为培养目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机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评价体系以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的企业为基础,根据公司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 学校-学生”评价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企业所需的技能相匹配。高等院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信息等优势,他们在协作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关政府部门可以帮助协调,明确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实际合作中的安全细则,实习过程中报酬如何分配等问题,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合作保障。加强机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加快推进创新发展战略,促进全面发展,确保双方在合作中愉快地开展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学院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初步实行了“双导师制”,该举措对于提高实习效果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但是,在具体的培训培养环节中,深化生产与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改进,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的转变[5]:第一,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另外充分发挥食品科学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从传统意义上的“学工程”转到真正的“做工程”;第二,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以实践型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应用教学;第三,推动当今学习模式的改革,逐步从“一刀切”转向“定制式”学习;第四,加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从现有的学校认可的学分制转向学校 -企业合作中学习的学分相互认可的政策。该培养模式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促进“产教研融合”双螺旋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稳定发展。

3   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程类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方面进行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也将对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探讨解决,提高了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早日通过工程专业认证。另外,该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也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使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在互动和互补中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共赢,并且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例如,如何有效实现专业与具体企业的有效对接、如何完善与补充当前高校的学分机制、如何提高企业参与高校教育及合作的主动性、如何获得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保障及支持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李枫,于洪军. 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J]. 中国高校科技,2018(7):44-47.

钟婷婷. 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国际案例研究与启示[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6):9-11,27.

王志强.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9(6):1-3.

牛换霞. CDIO 工程教育模式解读:课程论的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2010(6)40-43.

侯庆来,钟玉涛.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6):105-108.

收稿日期:2019-07-10

基金项目:2018 年河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180310)。

作者简介:安艳霞(1977—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谷物化学与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协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