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0-04-17 18:24杨帆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

杨帆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马克思认为,国家与社会进行分离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国家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阐述了国家治理相关理论基础,然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治理发展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建议,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际治理;现代化

一、国家治理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家的职能

国家具备社会管理的职能和政治统治的职能。在社会管理职能行使过程中,以公共权力作为基础保障,体现出他与特定阶段的政治统治具有一定的联系,也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有效保证了政治统治的顺利进行。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实行之外的所有职能都被视为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社会中的教育、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就是国家,展现出了一定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国家职能具有一定的特征,首先,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家职能也会随着产生变化,具有时间性特征;其次,不同的地域展现出的职能也会有所不同,具有空间性特征;第三,统治地位的阶级如果不同,那么其特殊的价值标准也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性特征;第四,在不同领域中国家职能具有不同要求,具有领域倾向性特征。

(二)國家治理的实质

国家治理的含义主要是在国家统治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演变而来的。国家统治是在阶级分化的过程中生成,具备阶级性特征,而国家管理是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进行组成要素的有效利用与优化组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满足,具备一定的公共性特征。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公共秩序,保证和提高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国家政权涉及到的主体都能够联合起来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的协同管理,需要控制在国家的范围之内。国家治理水平主要取决于国家职能发挥的效果,治理也是现代国家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同的研究学者对于国家治理的概念也给出了不同的阐述,笔者认为,国家治理指的是国家根据相关的原则与规范对公共权力进行支配与使用,对社会中公共事务展开控制、协调、引导以及支配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治理也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其中阶级性主要以私有制作为基础的一种本质,社会性主要处于附属的地位。而阶级性是国家治理具备的主要特征,具有政治统治的职能。总而言之,国家治理的实质就是借助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维护了特定的秩序,并且治理社会公共事务。

(三)国家治理的内在结构

首先,国家治理分为治理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其中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法人机构、权力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他们存在的影响力水平是不同的。而治理客体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不同领域,国家想要进一步向前发展,据需要依托一定的发展形势,逐步完善治理的目标,与时俱进的发挥国家治理的职能。其次,国家治理涉及国家治理体系以及国家治理能力两个层面。在国家治理中,包含着不同的层次、不同主体、不同领域等,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治理,这就会形成国家治理的体系。国家治理的体系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以现代社会条件为基础,治理体系逐渐现代化,进而达到国家不同领域变革要求。国家治理能力则指的是国家能够完成治理目标所需要具备的不同主观条件,这里主要针对的是治理主体的能力。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指国家按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行治理主体能力现代化发展。再次,国家治理的理念能够科学的指导实践检验,同时需要融会贯通,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且行使权力,这样就会形成上级对下级的指导,下级合理执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综上所述,国家治理主要是激发了多元治理主体进行国家治理参与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是国家实施公共权利管控社会公共事务与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与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治理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面对西方治理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西方治理相关理论开始进入学界。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治理方式与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拓宽了视野。但是在西方治理理论中体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与隐秘性,出现西方治理思想泛滥的情况,很容易侵蚀了主流的意识状态。在西方治理思想中,主要强调的是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及与政府进行分权,这样能够满足后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需要,这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不符的。中国处于城镇化以及工业化阶段,工业社会特征显著,也存在一些落后的区域。在西方治理理论应用过程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避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侵蚀,加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二)提高国家治理实践过程中意识形态的软实力

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是党及政府进行深化改革的最终目标,需要保证国家治理的思路与方向应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不能出现偏离的现象,如果脱离轨道,很容易使社会出现失控。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以及基本方式,进行国家治理问题的详细分析,能够使国家治理方向不偏离正常轨道。我国与世界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依赖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出现碰撞。我国需要务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意识形态软实力的进一步培养,这才是真正与西方国家的较量与博弈。追溯本源,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提升我国的意识形态,能够有效的提高抗腐蚀能力。在我国治理实践过程中,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紧密融合,更新其方法,融入西方关键价值元素,同时也需要进行理论的甄别与解构,这样才能够形成新时代的意识形态。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家治理中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逐渐健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深化我国的发展进程,逐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这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与现实张力。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需要以实际作为基础,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论结合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式。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实力与成果都表示一定的赞赏与钦佩,国家治理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使面对西方国家强大实力的压力,我国也并没有甘于削弱和萎缩,反而充分利用我国的优势和特色,与时俱进的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走出更多的成绩和进步。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国家治理带来动力

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创新就是民族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主要是因为理论体系逐渐发展与创新为更多实践的基础,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更加具有生命力,能够在新时代发展下满足国家的需要以及实践的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国家面对比较繁重的改革工作,对外贸易面临的压力也有增不减,这些矛盾与困难的存在都逼迫着国家进行全面的改革,利用先进的制度进行竞争,才能够获取先机,这就需要从马克思理论创新入手,落实理论创新,才能够真正改变国家治理的思想理念,从而提高国家的统治水平。

(五)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国际话语权

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我国是具有普通主权国家的重要一员,国家的治理也会受到全球治理环境的影响。国际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国与国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依赖,这也为国家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进行国家治理的同时,也能够全面的考虑外部环境,充分借助外来资源,实现互利共赢,这将成为国家治理主要面临的核心问题。我国需要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首先应该加强国内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有机统一,实行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政府行政一体化发展,降低成本消耗,同时也能够提升实际效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样才能够使中国在全球的话语权有所扩大,促进国家更有秩序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建议

(一)推进执政党建设,巩固国家治理政治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政党的自身建设问题。首先,政党内应该将反腐机制和国家的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自从十八大以来,反腐战役收获了显著的成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让更多的腐败分子产生畏惧的心理,并不敢轻易的触碰法律底线。党内的反腐制度体系需要与制度顶层的设计进行结合,在监察委设立中已经得以体现,并且得到了良好的民众口碑。国家仍然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化与常态化制度体系;其次,加强党内的相关法规完善,巩固法制的基础。中国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参照的基本方略就是依法治国,形成统一的法治理念,并且升级为国家级战略,融入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自从党的建设以来,形成了许多党内的法规,有效的规范了党员的相关行为,提高凝聚力,确保执政能力的稳定提升,但是,这些法规是具有时效性与阶段性的。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应该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进行法规的更新和完善,使党和人民共同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提升国家法制形象;第三,加强党际交流,有效吸收外来的经验。中国的发展需要与世界同行,不能够封闭运行,应该加强对外学习,接受更多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发展的经验,实现开放式国家治理方式。国家如果固步自封,那么很难快速的成长起来,无论是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都应该取长补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国际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外党之间党际交流比较多,能够逐渐完善自身的建设,提升执政的本领。

(二)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统治转向法治的发展

统治与法治虽然有一字之差,但是体现的执政理念却是不同的。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而社会的管理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中国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实行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首先,理念的转换。中国经历长期的皇权专制,体现出的是人治的特征,如果想要转换为法治,就需要从自身出发,转变理念;其次,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滞后。所以,需要提高法律完善的效率,形成立体开放式社会,定期清理不适宜的法律条文,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性与规范性作用;第三,提高法制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比较重视人的主体性特征,想要实现法治社会,那么需要人人学法、守法,减少法盲的现象,这样才能够深化法治的改革和推进。

(三)明确政府、社会以及市场的边界,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多元化发展,也形成了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这对国家治理也提出了挑战。政府应该改变传统管理存在的误区,逐渐实现政府授权以及社会多主体参与模式的转变,这样有利于多元共治局面的形成。社会中的事务是繁杂的,政府行政体系需要进行一定的作为,应该处理好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之间的职责与关系,深化国家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四)基于国情,强化国家治理全球化发展

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是息息相关、互惠互融的,我们需要从全球背景发展特征下,进行中国社会与经济治理,做到统筹国内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吸取世界各国有益的国家治理经验。国家行政管理是有边界的,但是治理可以跨国界,我国需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跨界交流,国家治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发展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跟随全球的大环境,充分吸收和借鉴治理经验,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伟.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9,17(05):409-415.

[2]杨雨林.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国家治理走向社會治理[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04):90-93.

[3]牛玉东.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7.

[4]赵乾东.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兰州大学,2017.

[5]赵金蕾.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J].世纪桥,2015(05):34-35.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