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2020-04-20 10:43赖剑欢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辅助工具质疑氛围

赖剑欢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很多初中生独立思考能力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分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指出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主要因素,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营造氛围,让学生愿思;巧设问题,让学生勤思;鼓励质疑,让学生善思;合理运用辅助工具,让学生巧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 独立思考 氛围 问题 质疑 辅助工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047-03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名言至今仍然在指引着后人辩证地看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诉后人只有把学习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推进,教师的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一定提高,但课改发展到今天,笔者发现很多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有所欠缺,有待培养和提高。

一、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

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是学生学好、活用知识的前提。笔者经过观摩本校众多语文课堂,并到其他学校听课学习,发现很多初中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课堂上习惯于等答案。课堂中,很多学生在教师布置思考题时,既不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也不结合例子思考问题,就胡乱地抄抄写写,装作努力的样子,然后等待教师公布答案,完全不思考。其次,过于依赖辅导书。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马上拿出辅导书,照抄书上的答案,完全不思考。再次,作业多数雷同。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思考,别人答什么自己也跟着答什么,看似都会了,其实不然,到写作业时基本上不会写,交上来的作业不是随便敷衍就是交不上来,要不就照抄会的同學的,就算答案错误也照抄不误,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有些学生唯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观点为真理,没有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主要因素

一是滥用小组合作探究。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喜欢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无论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还是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难点,一律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很多小组合作看起来热热闹闹,也能得出答案,但真正能思考、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某一组基础差些的成员,学生一般都能准确答出来。殊不知,这是不求甚解的答案,是本组其他同学的想法。一个组六名学生中,除领头的组长和副组长认真思考,其他学生就等着组长和懂的同学给答案。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的不当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一些不思考的“懒虫”,久而久之,这类学生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学习成绩也逐步下滑。

二是教师主体地位明显。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打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旗号,其实不然,表面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但真正的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掌控一切,包括学生的思想。他们不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有任何质疑、批判,更有甚者,学生有不同见解的时候,教师总是以自己的见解为中心,一定要把学生的思路拉回自己那里,要求学生的想法和自己的一致,最后导致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迎合教师的想法,久而久之失去了思维的活跃性,慢慢失去思考能力。

三是辅导书滥用。很多家长老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学不懂,就买了很多辅导书给自己的孩子。辅导书上不仅有一篇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甚至是每一篇课文后面的习题答案也全盘附上。现在很多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已经养成了一个非常坏的习惯。预习时,第一时间就会拿出辅导书,先看该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再看每一段的段意概括,最后把要预习的题目答案抄在课本上。课后写作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查找辅导书,抄答案。有时候学习一篇课文,他们连一遍课文都看不下去,别说思考能力了,连最起码的阅读能力也在不断削弱。

四是多媒体的不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声音播放、图片展示等功能集于一身,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课堂增加了新鲜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受制于多媒体教学,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不会上课了。很多教师一节课下来,多媒体课件要声音有声音,要图像有图像,要视频有视频,看起来形式多样,有时候学生还没思考,教师就已点出了答案。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思维圈住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只负责不停地抄和记,感觉只要记住教师展示出来的这些内容就是掌握了这篇课文。殊不知,多媒体的这种大容量、快节奏的特性强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针对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笔者经过不断探究,总结出以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愿思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于是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都在不同程度地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但是收效甚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得从营造课堂氛围开始,让学生愿意思考。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的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学习中,如果教师很严肃,学生就会高度紧张。研究心理学的专家说:“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初中生也一样,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他的思维能力也会活跃起来。学生思维一活跃就会产生教师想不到的“高见”。在学生思考方向对时,教师给予他肯定和赞扬;思考方向错的时候,教师也要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并引导他尝试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学习氛围过于紧绷、严肃,学生就会紧张、焦虑而不愿意思考。所以教师首先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觉得这个课堂是轻松、平等的,这样他才愿意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中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氛围。现在很多教师喜欢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学生讨论的时间占了一半。结果却发现,学生经过激烈的探讨后,得出来的见解比较浅显,甚至与文本没有任何的关联,更不用说进行深度的对话了。虽然“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是目前核心素养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教材、课型合理地运用。教师在一节课中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无序、无深度地讨论。教师在小组合作探讨时应该先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应的知识进行了解,或在课堂上给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完毕后再讨论,再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得到的结果。营造这样的氛围后,学生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许多金句出现,会产生很多独特的见解,甚至刷新教师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深挖到教师看不到、想不到的一面。经过学习、思考、再学习、再探讨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和看问题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探讨时也能和小组成员的思维激烈碰撞,慢慢地,他的学习信心上来了,就会爱上思考。

(二)巧设问题,让学生勤思

学生的思维就像一片平静的湖水,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则是抛入池水的那一颗小石子,浪花能激得多高,全靠这颗小石子。这颗小石子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各种问题。

首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体现启发性。启发性问题就是要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思考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笔者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去日本求学,他刚开始是学医的,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了呢?”学生经过阅读文章并思考,很快就找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理解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突破了学习难点。

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体现开放性。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有多彩的答案,不限定答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读的时候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心境时,就设置了一个简短而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对于那么美的夜色,你有何感受?作者此时的心境如何?”学生马上把自己想象成苏轼,把自己置身于那夜色中,揣摩苏轼的心境。

再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体现整体性。问题设置的整体性,就是指教师要從整篇文章的整体性出发,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设置问题,使设置的问题能从整体上让学生紧扣文本思考,形成连贯思维,进而由易到难,层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设计才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动力,并让学生在思考中层层递进,激起其克服难关的斗志,他们享受到这个过程的成就感后,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最后,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体现多样性。问题设计的多样性是指教师要根据一个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难度、类型的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设计的多样性,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因材施教的问题,每名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智力水平也有高低,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太浅,学优生吃不饱,他慢慢地就会失去课堂思维锻炼的时间,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问题太深,潜力生一看不会,就不愿意思考,就算拿一节课给他思考,他也思考不出来,最后的结局是干等答案。自主学习完毕后,到了个人分享环节,对于比较容易的题目,教师应请学习基础稍差的学生进行分享,而将难度较大的题目交给中等生解答,将难度大的题目交给学优生解答。这样让学生主动加入课堂思考中。当教师设计的问题能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能让学生一课一思、思有所得,学生慢慢地就养成了爱思考、勤思考的习惯。

(三)鼓励质疑,让学生善思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要想解决问题,也许学生阅读一两遍课文就可以了,但是要提出深思后的疑问,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勤于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提倡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问题时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在阅读教学辅导书和倾听教师的观点时,也让他们大胆地问:“为什么?”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笔者在执教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时,就有学生在预习后遇到了问题,他想不明白:“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是梨花姑娘还是解放军叔叔?”而他提出的问题的确是很多学生想不明白的问题,也是学习这篇课文要解决的难点。经过他的质疑、全班学生的共同释疑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探讨出了结论:“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因为大家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得到了结论。可见,学生只有在认真阅读课文,进行深度思考后,提出大胆的看法,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四)合理运用辅导书,让学生巧思

辅导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但现在很多学生对辅导书产生了极度依赖的心理,无论是在预习中、课堂上还是课后,辅导书上的答案都侵占了他们的头脑。长期如此,学生渐渐就会变得没有辅导书就不会做作业、不会回答问题,以至于渐渐失去思考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辅导书。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事先备好课,不拿教辅资料到课堂上。其次,要求学生不能带辅导书到课堂上,只有在预习和复习时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时才能看辅导书。最后,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不能照搬、照抄辅导书上的答案,做作业时要静心思考,实在解答不了再看辅导书给出的答案,但看了之后要思考,用自己的话把答案再次表达出来,或者再思考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想法。教师通过这样引导,让学生借助辅导书勤于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耐心教导,静待花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曾红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8(12)

[2]王海霞.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5)

[3]黄先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5(18)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辅助工具质疑氛围
啤酒瑜伽
游戏辅助工具掩护恶意程序入侵
基于数字化音乐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
浅谈大跨悬浇梁挂篮行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