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与生活融合的有效策略

2020-04-20 10:43郭秋霖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幼儿园融合

【摘要】本文论述将幼儿园课程与生活融合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幼儿课程生活化存在师幼关系“师”为主导、忽视幼儿情感表达的不足,提出要倾听幼儿声音、避免给幼儿灌输知识、寓生活于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课程与生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A-0155-02

幼儿教育课程的生活化,就是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教育活动时,把幼儿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生活教育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本文主要探索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深入程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便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从中获得他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否能够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教育是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与幼师之间是否为平等对话关系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不可否认,幼儿园教育的确能够让小朋友学会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在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笔者也观察到了一些问题。

案例1:老师在教授十以内数的概念时,加入了“比较多少”的教学,仅让幼儿通过数手指或算一算贴在黑板上的磁贴计算结果。许多幼儿上课走神,课后还是无法理解,甚至有些幼儿对于数手指头计算5-2=3表示十分困惑,他们也不懂为什么需要数手指算出结果。

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前没有让幼儿了解“加”或“减”的概念,虽然用手指算数的方法对于幼儿来说具有实践操作性,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教师突然要求算数,数学课程的插入与之前的游戏活动无法衔接,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计算“加”或“减”,而且磁贴在视觉上无法吸引幼儿。

案例2:端午节到来之际,教师给孩子们讲解端午节的来源、习俗,端午节是我国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但当孩子们问到屈原是谁的时候,教师只回答了“诗人”。孩子们脸上出现疑惑的表情,他们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端午节是为这个诗人诞生,更不明白端午节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想要幼儿从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查找多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或是自制教具,用形象的故事或游戏让幼儿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开展了哪些庆祝活动,知道屈原是谁,关于他的事迹是什么以及这个节日的意义,从而激发幼儿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

案例3:教师给小朋友讲故事,说到“英雄”时,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英雄是什么吗?”“是保护我们的人”“是打败敌人的人,(他们)很伟大”……师又问:“那你们认识的英雄有谁呢?”幼儿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幼儿所知道的答案都由一些空泛的文字灌输而来,他们无法深入理解“英雄”的含义,教师给幼儿讲述故事的时候只是告诉他们一个大概,由于缺少生活实践,不能所见、所感,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是怎么样的,也不知道现实中怎样的人被称为英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当地革命纪念馆看一看,“百闻不如一见”,亲身在肃穆的氛围感受“英雄”的含义,对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品质十分有益。

案例4:幼儿园楼梯间贴着安全小贴士“报警请拨110”,教师问小朋友遇到危险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打110,但当问到他们拨通电话后要说什么、在很危急的情况下怎么说时,他们却一无所知。

对此,教师可以参照一些国外幼儿园的做法,如在讲解安全教育时,带领他们去警察局进行实地参观,了解整个报警的流程,训练他们报警时应该报清自己的姓名、情况,牢记家庭住址及父母名字、联系电话等。

二、幼儿课程生活化的不足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实施的基本是课程目标模式,强调幼儿教育活动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当前幼儿教育的关注点是能否将教育目标“复制”到幼儿身上,强调“复制”的效果。这种课程的实施把幼儿教育程式化,把幼儿的生长变成呆板的、机械的变化,幼儿完全沦为幼儿园和课程的附属品,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常生活完全隔绝开来。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一日活动都是由教师主导,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具体、有趣生动,对于幼儿接受教育的程度十分关键。但由于幼儿课程目标模式化,教师无法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整个幼儿课程。幼儿课程生活化在实践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幼关系中“师”为主导

当前,由于教师在年龄、知识储备存在优势,“教师是主导”的呼声仍不可动摇,这种不平等的师幼关系给双方的深入交往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师幼关系应当是生活中“我—你”的关系,只有双方在教育活动中关系平等,幼儿才敢与教师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从中了解到幼儿的情感需求,并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课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还有助于幼儿在生活中与他人建立一种平等交往的关系。

(二)幼儿园课程呈游戏特点,忽視幼儿情感表达

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学习困难、学习方式和表达交流情感少,关注纪律规则相对较多,园内关注幼儿情感交流的绘本也较少,图书角的设置并不能给幼儿一个舒适的环境去细细品味书中的图画和文字。幼儿需要情感交流与表达,但幼儿园里允许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较少,若是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情感交流的时间会更少。这样不利于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将来与别人相处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三)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准备不够充分

当教师要传授数的概念时,没有把数学融进生活,而是让幼儿凭空计算。幼儿学习以兴趣为出发点,无法感知“计算”,因此会造成幼儿听课质量不高、兴趣怏怏。此外,对生活常识讲解不够细化,例如介绍“拨打110”时没有细化到每一步,没能让幼儿理解整个操作流程。

三、教学建议

(一)倾听幼儿的声音

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其课程生成源于儿童,源于他们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和争论。教师倾听并记录这些内容,设置一个主题,然后由教师与儿童一起制订活动的计划和过程,在幼儿自然生活中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参与儿童,儿童和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

(二)避免给幼儿灌输知识

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自己探索、独立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靠他们从生活经验和亲自探索中得来。教师的作用最好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指明研究目标、讲述研究方法,让幼儿自主选择。在介绍一些幼儿不常见的东西时,最好能用教具或实物来展示,这样的知识呈现才能让幼儿印象深刻。

(三)寓生活于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庆祝活动,使儿童有机会习得不同文化的新信息,还可以组织幼儿玩小超市之类的游戏,提高他们的算数能力及学习兴趣。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课程生活化中,教师要立足于儿童,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好想、好问和好动的需求,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获得多方面的锻炼。

作者简介:郭秋霖(1993— ),女,壮族,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课程与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幼儿园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幼儿园里欢乐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爱幼儿园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欢乐的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