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IIF的交互体验模式设计研究

2020-04-20 10:51金泠泠
艺术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设计

摘 要:IIIF(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是一种国际上针对以图像格式存在的数据数字资源的传播提出的相应标准。本文研究当前世界各地图形化操作界面的应用情况,基于我国的图像数字资源特点,在图形化操作界面上提出应用的初步展望,为我国的用户群体建立友好的图像数据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IIIF;操作界面;交互体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5-00-04

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时代的来临,分散的知识文化因为网络传播产生空前的连接,人们可以冲破地理阻碍进行文化交融。这种文化的频繁互动极大地加快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同时在文化交融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的诉求。数字化的图像媒介作为一种非文本型的数据资源,因承载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跨时空的交流共享和多元抽象的隐喻,受到艺术界、教育界空前关注。但目前大部分图像资源被数字化之后分散在各个国家的档案机构中,难以被再发现、利用、转换、比较,逐渐形成图像“孤岛”。因此,“IIIF”于2011年被提出,继而斯坦福大学、大英图书馆、梵蒂冈图书馆、哈佛大学、欧洲 Europeana等29个机构于2015年6月宣布正式成立该框架,旨在确保全球图像的共享和互操作性,对以图像为载体的数字资料进行统一展示和使用。[1]

2 全球各机构IIIF产品界面研究

IIIF于2016年产生至今,全球该领域的产品有限,但整体的发展趋势数据可观。从IIIF官网2019年4月公布的数据来看,符合IIIF标准的全球图像已达约10亿张。这些数字化图像主要集中在全球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文化遗产机构中。与IIIF相关的应用有两类:图像服务器与图像浏览器。目前IIIF官网已经有多款支持IIIF的浏览器被开发,大部分产品是开源,有些是针对IIIF专门开发,有一部分是对现有浏览器进行改进。这些图像浏览器分别有不同的功能侧重和交互方式,针对目前观看者的诉求有不同的特点。目前研究比较深入和比较完整的有以下几个机构研发的浏览器。

2.1 Mirador

Mirador是由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图像浏览器,是目前IIIF资源中比较成熟的产品,目前已开发到第三版本,是使用可视化操作工具针对高清图像资源开放共享的专门化工具。由于该浏览器属于开源软件,哈佛大学又进行了改进。其采用的图形化操作界面主要有以下特征:可以深度缩放和平移高分辨率图像,可以使用缩略图和目录查看和导航多图像对象(如书籍和手稿),能够显示图像区域的注释。Mirador关键的改进和新功能,是预设了图像浏览器用户在不同使用情境下的使用习惯。例如,其可以将图像窗口拟合到相邻空间中,用户可以将窗口移动到可扩展工作空间中的任何位置,甚至重叠;将非常有利于用户作图像比较研究。并且,Mirador允许使用者根据使用目的自定义外观,弹性化的设计使它拥有广泛的使用受众。

2.2 Universal Viewer

Universal Viewer是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主要为符合IIIF标准的文化遗产机构定制属于他们特色的用户界面,并展示其数字作品。

目前官网总结的可提供的开源服务如图1所示,可以根据机构特征创建主题,可以自定义一系列的设置进行高度配置,可以嵌入YouTube样式,并且支持3D、音频、视频和PDF的查看体验,使用OpenSeadragon的图像缩放功能,并且使用tansifex.com提供的国际化UI。

2.3 IIIF Curation viewer

IIIF Curation Viewer是由日本人文開放数据中心(CODH)开发的,符合IIIF的图像查看器,除了诸如页面移动和缩放之类的通用查看器功能外,还具有独特的“策划”功能,可以从多种材料中剪切并收集部分图像,并且可以按任何顺序查看。目前其中的成熟案例是“面部收藏”项目,通过收集古代和现代艺术品(主要是日本画卷)的面部特征,使用IIIF策展平台来收集出现在艺术品中的面部表情,用绘画比较的方式来估计画家与工作室之间的差异,并使其以各种方式可编辑。

3 基于我国数字图像特征的IIIF操作界面模式分析

截至目前,在我国内地仅有厦门大学图书馆加入了IIIF联盟,尚无有关IIIF研究和应用的公开报道。还有我国台湾地区于2018年10月上线了“‘中央研究院数位人文研究平台”,[2]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与日本CODH平台的“面部收藏”项目有类似之处,主要提供研究者上传共享文本比对等研究工具。

通过对全球各机构IIIF使用机制和操作界面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基于API的图像浏览器不仅仅是对高清图像资料的收集与展示,还给予了大众参与建设的各种可能性,相关机构可以针对这些数据展开研究分析,基于平台模块自定义研究框架。对于我国辉煌灿烂而有历史悠久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收藏与展示、教育与研究都将有不可限量的助力。

3.1 传播职能

国家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如何向海内外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议题。文化艺术是一个很好的桥梁,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传播,可以增进各个国家之间的理解,达到文化的联结交融。对比国外,我国艺术图像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以我国推行的“一带一路”研究为例,其以历史上的“线路遗产”(Heritage Route)研究为载体,汇聚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包含了地理方位、各国史料、图像影像、饮食、音乐等形式。正因为形式多样,又纵横交叉,都分散在各史料收藏地与各国研究机构中。日本CODH平台已经着手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案例,把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关键文化资料通过IIIF技术以图像研究的形式展现出来(图2),便于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的比对。类似这样综合又多样的传播途径是非常典型的优秀案例,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是一种跨越国家、区域、民族、生态的综合性研究。

3.2 收藏与展示职能

梵蒂冈图书馆是世界上最早使用IIIF技术将其珍本古籍、手稿、档案文献等资料建立数字档案的机构,始于2014年。我们可以向其学习经验。我国大量珍贵的古籍、古书画等都可以以通过图像形式保存成数字资源。这些珍本古籍记录着我国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历史,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播的载体。但是古籍多为纸质材料,存在虫蛀、潮湿、老化破损等问题。而由于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国家收藏的古籍流通率通常不高,也很难进行检索、借阅等深度开发行为。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建立收藏与展示的交互功能。首先,应建立完备的搜索体系,满足使用者的图片检索、关联检索、高级检索等需求,以保证对大规模图片文献进行整体梳理。其次,可以通过大数据检索,建立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如建立书画家的师承关系、知识图谱,可以在流派或风格特点上给予检索者一定的参考,甚至可以将不同机构的古籍残片拼接起来。并且因为未来可视化的资料形式不断增加,地理方位、影像资料等形式将十分常见,作为展示形式,应该考虑到多媒体的演示形式,保证展示端的用户友好度,也要尽可能保证画面的高清精度,以保证可以随意縮放到合适的尺度,便于研究展示。

3.3 研究与教育职能

近几年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各大中小院校积极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学校推广传统文化。[3]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在当前的视觉文化范畴,许多学者发现视觉影像能呈现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因此视觉文化渐趋受到重视。所以,在当前的青少年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提供IIIF技术下的大量的图片资料,以丰富教育资源,让更多教育者与本教育者参与研究。

例如,以师源关系为切入点,对于中国画研究具有普遍适用性,严格意义上说,画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师源出处,都是“承”与“变”的复杂综合。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属于比较研究的范畴。通过用笔赋彩、结构章法、气韵境界等范畴,与作品的师源出处逐一互较,在酌古斟今之间得出理据充分的结论。系统将以信息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展现艺术家的师承关系,通过比较研究,将过去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学体验转换为客观、严谨的学术论证,从而适应受西方影响的中国美术史学科体系的规范要求。

从交互行为上来说,针对不同教育者和研究者读图的目的与使用程序,目前IIIF浏览器中关于图片的使用有以下一些模块。最基础的交互操作是全屏、移动、放大缩小、旋转等基本功能,其次根据使用者对图片的使用程度,依次增加图片处理(包含更改明度、饱和度、模糊等)变更功能。根据目前学者用户在IIIF系统中的研究要求表明,对于图片资料更深层次的处理还有尺寸研究、多窗口比较研究、局部收集、标签注释等,并且要考虑文本、图片、影像、语音等资料并置时的易切换关系。可以预见,随着对于图片学习与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与不断深入,IIIF图形化操作界面的功能将会更加复杂,承载的用户体验需求度也会不断增加。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道:“每一种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4]泛在化的网络环境促使文化的传播发生新的演变。目前,我国各地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均已开始建立大规模的数字化图像资源数据库,不同于以往文本资源的使用方式,这些数字化图像资源在开放共享过程中呈现出了全新的共享模式。所以,对IIIF技术图形化操作界面的研究势在必行,期待更多同行可以参与建设这项技术,更好地利用我国的图像资源,架起用户与我国珍贵璀璨史料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Snydman,S.,R . Sanderson,T . Cramer.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IIIF):A community and technology approach for web-based images[DB/OL]. Archiving 2015,Los Angeles,CA,May,http://purl.stanford.edu/df650pk4327,2015-05-19/22.

[2] 数位人文研究平台[EB/OL]. http://dh.ascdc.sinica.edu.tw/member/index.html,2020-03-23.

[3]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Z]. 2014.

[4] 林青.习近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24.

作者简介:金泠泠(1982—),女,浙江丽水人,研究生,硕士,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出版,交互界面。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iOS的室内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