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当科学遇上电影

2020-04-20 10:39张嘉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幻电影科学技术

【摘要】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就与商业资本联系在了一起,变成了一种被消费的艺术,几次工业革命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胶片到数字。特别是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电影艺术自然而然搭上了这一趟“超特快列车”但是在这辆车上,却没有乘客知晓是谁在驾驶,也不知道开往哪里,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永不停止的车上。本文试图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科学技术进步和电影艺术发展的互相影响,并提出一些有利于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科幻电影

1. 系统观——科学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联系性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下面笔者将从现代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中寻找,试图分析出两者的联系性。

与现代电影不同,在电影诞生的最初一段时间,人们并没有马上将电影的叙事作用进行开发,而是迫不及待的进入到另一个环节——科学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联系性。首先从基础的技术入手,如果没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作为保障,也不会有电影艺术的诞生。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原子能和计算机领域的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电影的艺术有了巨大的进步,更真实的虚拟环境,更可靠的储存放映设备,让电影艺术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令人惊喜的是,电影艺术在被科学技术发展引领了一段时间后,也对科学技术产生了促进作用,甚至推动了基础科学的应用和发展。因此,我们想要了解科学与电影联系,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对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和分析,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把握。

1.1 科学技术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

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诞生之初,人们就发现记录性能够更广泛的应用到虚拟见证技术上去,在早期电影中,科学和见证与其相伴相生。其中的典型电影学者汤姆·冈宁把早期电影的画面魔力描述为“魅力影院”。按照他的观点,早期电影制片公司仍然在探索电影的表现力,重点关注它们能够呈现什么,而不是讲述什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以前只有科学家才能够看到的影像呢?电影就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技术,能够把肉眼看不见的现象转化为可呈现的壮观场面。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通过活动放映机获得了专利,同年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之后不久,电影制片公司在电影中展现了这些神秘的X射线,比如1897年的影片《X射线》。

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对电影艺术的相互影响依然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说前文只是讲述早期电影和科学技术的联系性,那么接下来的几个方面来联系电影和科学的具体应用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对于电影艺术的巨大推动力。首先录音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在观影时摆脱了单纯对画面的执着追求,为什么说是执着的追求,原因在于很多电影理论学者非常不看好有声电影的发展,更有甚者认为有声电影扼杀了电影的艺术观赏性,这其中既有著名理论家雨果·明斯特博格,还有著名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尽管卓别林的时代有声电影已经存在,但是他对于电影是一种即兴表演艺术深信不疑,有声电影扼杀了演员的上镜头性,削弱了电影演员的重要性,从这方面来说雨果和卓别林并没有错,大量的对白出现和背景音乐的使用,使得有声电影在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之间捉摸不定,甚至在有声电影早期,观众不需要睁开眼睛也能够理解画面的意义,这大大削弱了电影初始时对于画面镜头的要求。但话说回来,录音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电影行业不得不做出改变,由于人们的好奇心,使得初尝“禁果”的华纳公司通过《纽约之光》(1926)及《爵士歌王》(1927)从破产边缘一跃成为影业霸主,声音这一元素正式的进入导致了电影行业的大洗牌,更使得电影艺术从单纯的画面走向了成熟的声画并行阶段。

再者,除了录音技术的进步,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计算机的进步对电影的影响更是深远的,庞大精密的数字系统使得电影“真实”性大大提高,使之成为了许多人“造梦”的工具。举几个例子来看,长盛不衰的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超越时代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甚至是现象级的作品——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里面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的内容,真实程度往往带有一定的超前性,甚至导致了很多观众在电影院看后面的一些电影时,分不清楚是电脑制作的效果还是真实的场景。这是从画面效果上来分析。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影逐渐的抛弃了老旧的胶片,用数字媒体代替了传输方式和放映方式,这对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挑战,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讲完技术层面,我们可以从内容入手探讨一下科学对于电影内容的作用,它应该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修正电影中的科学形象,这既是演员的形象还有场景布置,如何提高观众对于画面内容的认可;2.科学顾问的出现可以提高电影情节的合理性,这直接关系到影片内容能否让观众打消疑虑,还会影响到影片的盈利;3.科学技术可以为电影艺术提供新思路和创意,很多科幻电影都来源于具体的科學设想。

最后我们将眼光放至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令人们对科学技术应用于电影艺术充满了想象,未来的电影也许足不出户,在移动终端订票后,戴上头罩即可与全世界亿万观众一起亲临现场,这不仅是对于电影艺术的巨大影响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影响到了未来电影的直观知觉层面,也在潜移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

1.2 电影艺术对于科学技术的影响

上文中谈到了科学技术对于电影艺术的一部分影响,显而易见的是,电影艺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反作用于了科学技术,特别是不少科幻片触及或者改变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首先电影为科学担当了虚拟见证技术和传播媒介的角色,因为电影制片公司请科学顾问帮助他们搭建自然世界的真实模型。电影是作为一种建模手段,而不是科学实践中的新奇理念。在很多情况下,科学家运用“动画”电影作为刺激手段来允许他们从理论上建立一个无需实验室的体系,或者见证一种无需真正看到的现象;电脑合成动画制作模型在地震学、分子生物和天文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常规装备。有些流行电影甚至能够完善这些模型的可视化效果,因为他们掌握了多数科学家接触不到的更好的技术。比如布鲁斯·伦思坦和史蒂夫·阿利森-邦尼尔表示,加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者参与了IMAX巨幕电影的制作,他们的金星和火星变的可视化。IMAX比传统电影能展示更大尺寸和更高分辨率的画面。根据这两人的观点“IMAX放映电影的画面,给研究者提供了资金和机会,发现了重新审视科学数据的新方法,使得他们重新欣赏这两个星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同时,大众科幻电影充当了建模工具,科学顾问得以用精密的可视化技术来呈现系统和现象。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欣赏了《侏罗纪公园Ⅲ》(2001)的可视化效果后,对电脑合成的模拟效果赞叹不已。“对我而言这(建模)就是真正的棘龙,我很好奇它是什么样子的”。许多为流行电影工作过的科学家把电影视为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能够提出他们的概念化思想,无拘无束的环境让他们更善于思考,正如马西迈阿诺·巴克奇描述的那样:“这种意义上的大众舞台能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刺激物、观念和信息浮现出来,在不同的演员之间和跨学科领域交流,在专家层面上摆脱了束缚科学工作和交流的制约和惯例。”

其次电影艺术在荧幕上为大众普及和树立了严谨的科学研究形象,同时为这些科学研究机构筹集到了足够的研发基金。以美国航天局NASA为例,上世纪好莱坞科幻电影基本都有其参与监制,流行电影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机构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不仅仅是普通人之间的,更是上升到一种国家形象和政治形象的较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1968年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为例,这部电影距今已有近50年,尽管我们总是把《2001》和它突破性的太空画面和太空旅行描写进行称赞,但是我们忘记了,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对人类起源的一种另类科学解释,其中还夹杂着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在拍摄这部片子的时候,库布里克找来了著名的人类学父子组合路易斯和理查德·利基进行讨论。可以说《2001》的镜头感和叙事性书写了电影界的一个神话,让我们看到了宇宙飞船应该是什么样子,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太空中的新人类,对于成为造物主的我们有哪些变化。库布里克像是一个传教者,通过电影艺术这一新兴媒介向大众传达着自己对于人类终极问题的看法与答案,影片中对于终极问题的质问、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峙,50年以后仍散发着其独有的科学之光。

2. 辩证观——科学技术和电影艺术的结合产生的影响

上文提到了科学技术和电影艺术的互相影响,笔者仅仅是从对事物发展的有利层面进行分析和说明的,但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在现代人类文明面前是一把“双刃剑”,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因此电影这样一种大众艺术在对科学技術进行传播的时候也往往有失偏颇,接下来笔者将从另一个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电影艺术结合后的产生的一些弊端进行简单分析,希望能够对科学与电影的互相结合带来的后果有所警示。

2.1 技术与艺术的平衡点

借用文学学者罗纳德·托马斯的一个词汇,电影成为了“真理的手段”,赋予了新兴的或者有争议的科学观点合法地位。在科学进程中,有许许多多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它们都宣称代表事实。但是,科幻电影银幕上只能择其一“自然地”呈现在银幕上。电影有能力在银幕上创造出自然世界的具体画面,同样也可以出现在观众的头脑中,这样的画面包括“恐龙就是这样的”、“人类就是这样进化的”以及“温室效应的后果就是这样”等。电影的自然化镜头从根本上移除了科学争论中的所有话语。本质上来看,科幻电影用它的真实性效果强化了认同感,尽管这种认同是一种假象。由此我们可以的得出结论,在电影艺术中出现的科学技术也许有一天会真正的应用于实践,但是是一种包含虚拟性质的假设,也就是科学的不确定性,作为观众的我们必须辩证的来看待它,尽管在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声画效果已经做到了观众在电影院时的“二次认同”(选择进入电影院为一次认同,接受银幕上的设定为二次认同),我们甚至对影片中那些超自然现象和科学解释,缺少了一丝怀疑,然而这与科学技术的严谨细致态度产生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对观影者的误导行为。我们需要在艺术和技术里面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2.2 科学与艺术的现实问题与解决

如果简单的将科学和艺术进行划分,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将会是严肃性和娱乐化,确实在这两者之间,无论是上文说了再多的相关性,两者是很难在更深层次的领域有所交集的,而且电影艺术的基础正是科技的进步。科学与艺术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言、惯例。价值体系等等。但在笔者看来科学家确实能够对电影艺术产生积极影响,而在考虑什么更有利于艺术作品时,艺术家显然更有发言权,两者间的知识层面应该互相补充,而不是矛盾,不能单纯的看成艺术家利用科学家的知识进行资本运作,科学家利用艺术家这里得到好处,辩证的抛开电影艺术,而从艺术作品的本源来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源远流长,因此科学和艺术并不是对立的,现如今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学知识也是。这两者都对双方贡献了有价值的东西,双方彼此尊重,我们的艺术与科学就能够取得进步。

通过电影这一传播媒介,科学家们能够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有效的传播给科学领域以外的观众。电影就像个画框,画面中体现的科学能够让公众相信观点的合理性,激发公众对研究议题或者新兴技术的兴趣。电影,特别是科幻电影往往缺少束缚,制片人在这个开放、自由的空间中创作加工、推理构思;同时电影将这些推理蕴含在叙事中,而这些叙事又是认定这些观点在社会语境中已经得到了实现。

但值得警惕的是,现代社会的创作自由、随意性还有电影制作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很多不健康或者与科学精神违背的作品甚嚣尘上,这些作品虽然没能在电影院线上“大显拳脚”,却在私下产生了不少“追随者”、“信徒”,他们崇尚伪科学,缺乏基础科学知识,在电影艺术强大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下,普通人如果不加选择将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再者,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劣质的充满了低级趣味的恶俗电影也成为了不少投资者的新好,在这些电影中“无政府主义”、“伪科学”、“神秘学”等等与新时代我们国家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所违背的影片应该遭到抵制与反对,在这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役里,应该充分发挥扬弃精神,从实践出发,坚持辩证的看待一件事物的产生与发展。

3. 下一站——对我国科幻电影市场发展的简要分析

结合上文中对电影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一些看法与建议,笔者对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科幻电影起到一定的作用。

进入21世界全球一体化愈发不可阻挡,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交织重合,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而要如何在这样的剧烈文化竞争下焕发新的动力,在笔者看来,技术和艺术层面缺一不可。

首先是对于技术上的,除了学习和应用外国在电影制作上的科学知识外,我们更应该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发挥扬弃精神,吸收外国优秀的先进的制作水平,化为己用,同时要研究自己的一些电影制作科学技术,比如4K技术、VR/AR技术等等,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做到创新,但是在过程中要一步一步实事求是,从实践出发,不能迈大步。逐渐从一个技术输入国变为技术输出国。其次中国有很多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与电影工作者,应该创造机会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举一个成熟的例子,中国的大疆无人机,目前占据了世界无人机70%的市场,这一创新广泛应用到了电影电视的拍摄上,是拥有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它的创始人汪滔是中国的80后。再次我们从文化艺术层面入手,中国作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科幻作品,非常适合作为科学技术和电影艺术结合的试金石,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不一蹴而就的,实践出真知,如果能够将我们国家一流的科幻作品经由中国团队进行电影制作辅以专业的科学工作者指导,对于我们国家的电影水平和质量必将是一大进步。

结合全文,中国的整个电影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当然里面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但是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的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来会有更多的能跟好莱坞制作水平相当的科幻作品出现,弥补目前中国市场的空缺。我想,未来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也能够与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坐在一起讨论关于人类的终极问题,讨论浩瀚的银河宇宙,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柯比著,王颖译,当科学遇上电影,[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

[2]T.Gunning,"TheCinemaofAttraction:EarlyFilm,ItsSpectatorandtheAvant-Garde,"inEarlyCinema,ed.T.Elsaesser(London:BritishFilmInstitute,1990),56-75

[3]SeeO.Gaycken,"TheSourcesofTheSecretsofNature:ThePopularScienceFilmatUrban,1903-1911,"inScene-Stealing,ed.A.BurtonandL.Porter(Trowbridge,Wiltshire:FlicksBooks,2003),36

[4]B.LewensteinandS.Allison-Bunnell,"CreatingKnowledgeinScienceMuseums:ServingBothPublicandScientificCommunities,"inScienceCenterforThisCentury,ed.B.SchieleandE.H.Koster(St.Foy,Quebec:EditionsMultiMondes,2000),185-203.

[5]Unlessotherwisenoted,allinformationandquotesconcerningJohnHornercomefromaninterviewbyDavidKirby,January30,2003.

[6]A.C.Clarke,"Christmas,Shepperton,"inSchwarm,note5,41.

[7]R.R.Thomas,DetectiveFictionandtheRiseofForensic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

作者簡介:张嘉琛,北京人,戏剧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史及类型电影。

猜你喜欢
自然辩证法科幻电影科学技术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
于光远论自然
科学技术与田径的辩证思考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