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VR式慕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中的优势特点

2020-04-20 10:39雷波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慕课对高校教育而言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也在从不同角度探索着慕课的优势和功用。VR影像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形态,具有诸多传统影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特点,已引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VR式的慕课能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交互式”的互动过程和“猎奇式”的学习体验,这对于学生更好地将影视理论用于创作实践大有裨益。

【关键词】VR式慕课;共生关系;优势特点

1. 慕课、VR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共生关系

慕课,即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创新,是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火爆”。此概念于2008年由美国国家教育科技研究所的Bryan Alexander和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首次提出。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驱动下,“慕课”发挥出自身得天独厚的网络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别的教育当中,并成为高校教育的宠儿。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ng在互联网上通过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作为慕课的第一次惊艳亮相,本次网络课程吸引了来自190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学习,且有2.3万人共同完成了该门课程。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纷纷加入edX和Coursera等不同的慕课阵营机构,自此,中文慕课平台正式出现,并很快便受到国内师生的认可与拥护。然而,时至今日,各高校在重慕课的同时似乎忽视了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这一全新的视听形态,并未将慕课的作用和功效发挥至极致。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该概念诞生于1965年由Ivan Sutherland在IFIP会议上作的报告《终极的显示》,其正式的提出者为美国VPI创始人Jaron Lanier。VR技术是指“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所谓的VR影像,也就是以VR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视听影像元素。

仅从概念层面即可看出,不论是慕课,还是VR影像,其制作环节都离不开影视技术的参与。客观地说,高素养、高水平的影视人才是慕课和VR影像的制作者与把关人,只有掌握了过硬的影视理论与影视技术,才能创作出更具交教益性、更具审美性、更具观赏性的慕课和VR影像。

我国高校的影视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戏剧与影视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即旨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人才,其专业教育涉及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灯光照明、录音合成等诸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毫无疑问,慕课、VR影像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三者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影视专业学生既是慕课、VR影像的消费者、接受者,同时又是它们未来的生产者、制造者;慕課可为影视专业提供丰富的在线教育内容、可为VR向影视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的发展契机;VR影像既能增强慕课的逼真性和生动性,还能促使影视专业教育朝着VR方向科学化、专业化地发展。所以,以VR影像模式制作影视专业慕课是极其必要的,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VR式慕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中的优势特点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中的VR式慕课具备传统慕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特点,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2.1 “沉浸式”的教学时空

非VR式慕课一般采用传统的影视技术制作而成,不涉及VR影像成分。由于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等终端屏幕显示器的阻隔作用,在观摩学习此类课程时,受众与慕课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课程内容处于传播媒介内,而受众只能处于传播媒介外。相对传统慕课而言,VR式慕课具有“沉浸式”的传播效果。所谓“沉浸式传播”是指“虚拟现实系统利用技术的进步,传达给用户一种更加完整全面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使得人机交流中的人能够越来越趋向于回到人的本原状态,进而创造和产生出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方式”。在VR式慕课中,3D虚拟技术和360°全视角感知可为用户提供一种“在场感”极其强烈的“沉浸式”感受。若想观摩学习本专业的VR式慕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只需借助VR输入设备(游戏手柄、手势识别设备、动作捕捉设备、方向盘等)和VR输出设备(VR眼镜、VR一体式头盔、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便能进入该慕课的影像时空,在逼真而生动的教学环境孜孜以求。

在《摄影摄像》课程的VR式慕课中,360°的全知视角使学生不再满足于刻板地坐在电脑屏幕附近被动地听着课程教师对他们照本宣科地讲授构图理论或摄影操作,只要戴上了VR眼镜,他们便能够沉浸于课程的影像时空。除此而外,3D虚拟仿真技术还能以1:1的效果建立起拍摄场地模型(如广袤的沙漠、寂静的森林、皑皑的雪山等)。一旦进入VR式慕课的影像时空,学生即可透过或虚拟或真实的摄影摄像器材亲身观察并捕捉拍摄对象。所以说,VR式慕课能让学生“零距离”地接受理论的熏陶,“多角度”地学习影视设备的实际操作,使其能够“真正”地体验既逼真又生动的“沉浸式”的教学环境。

2.2 “交互式”的教学过程

非VR式慕课基本沿用了“教→学”的单向度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屏幕内教,学生在屏幕外学。若非利用类似于BBS论坛、“弹幕”或“留言”等网络沟通手段,该类慕课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VR式慕课则可为师生提供“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上优化并解决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慕课传播中传、受双方间的互动问题。VR交互指的是“在VR系统中参与活动的对象与系统的其它对象或物体进行相互交流,产生双方面的互动。比如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向某个虚拟角色做出招手动作,该虚拟角色也会向用户做同样的动作,这便是一个有效交互”。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过程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师生之间的教学主体性,在VR系统和计算机的作用下,用户可直接向设备传达交互意图,主动选择自己的感知对象和行为模式,而从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具象、更直接、更主动。

在《灯光照明基础》可的非VR式慕课中,虽然用户只需通过鼠标点击、键盘控制或触屏选择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灯光老师在屏幕内向其讲授基本的光照理论和布光法则,但是,因“沉浸感”的缺失,用户只能“隔岸观火”,若非大量采用近景、特写等影像镜头,用户根本不可能看到视频中灯光老师实际布灯过程中的重要细节。而VR式慕课则可大大强化该门课程的交互性,学生进入虚拟时空后,可向系统发出指令,他们可走近老师、走近灯光设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只要3D仿真技术处理到位,他们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碰触并操作各种设备,以最合适的角度、最恰当的距离自行观察布光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同时,在VR式慕课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还可针对常见的专业问题置入相应的应答机制。问答指令一旦激活,学生便可在VR式慕课中“面对面”地聆听老师为其释惑。无疑,VR式慕课提供给用户的“交互式”教学过程是传统慕课所望尘莫及的,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中单向度的教学模式变为“手把手式”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VR式慕课的优势特点远不止以上两项,相对传统慕课而言,它还能为初试VR式慕课的学生提供新鲜而趣味的陌生化体验,强化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陌生化”和“猎奇心理”是接受美学范畴的概念,“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和“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是其赖以存在于VR式慕课接受过程中的基础。此道理一目了然,本文不再赘述。

还需强调的是,影视设备复杂而昂贵,不论是摄影摄像器材,还是燈光录音设备,动辄费资成千上万,并不是所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能支付得起的。在“交互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在VR式慕课中利用虚拟的影视设备进行实践操作,设备虽是虚拟的,但操作原理和操作过程却是千真万确的。对某些硬件短缺、经费不足的高校而言,引入VR影像课程无疑能够大大节省其购置设备的开支,真正实现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小结

总之,VR式慕课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沉寂式”的教学环境和“交互式”的教学过程,能强化专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在线教育中VR式慕课至今未见繁荣,但专家、学者及专业从业人员们已对此投以关注。要想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准、高要求的VR式慕课,还需制作者、研究者和广播电视编导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2015:189.

[2]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2-3.

[3]杭云,苏宝花.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2007(06):21-24.

[4]杜颖.VR+教育:可视化学习的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74.

作者简介:雷波,湖北武汉人,硕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