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孩子成为精英

2020-04-20 11:37嵇振颉
现代家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表姐儿子母亲

嵇振颉

1

最近,网上一则新闻引发网友热议。

一位母亲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在死前见上失去联系多年的儿子一面。儿子考上苏州大学,读了硕士,随后进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读博士。1997年,儿子又考上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在博士后求学阶段,儿子有了女朋友,准备和女友去日本学习深造。

这位母亲和丈夫常年生病,丧失劳动能力,一直靠低保过日子。为了供儿子读书,父亲硬撑着外出卖老鼠药,一天赚上几块、十几块钱。他们本以为供出儿子之后,生活会有所改善。

可事态的发展没有如这对夫妇所料。儿子去日本前和女友在北京结婚。他们希望参加儿子的婚礼,但是儿子表示距离太远,婉拒家里任何亲友出席婚礼。

一年多后,这位母亲的身体更加不好,需要长期靠药物维持生命。考虑再三,他们联系上儿子,恳求他寄一点钱贴补家用。

没想到,原本懂事的儿子突然变得冷冰冰的,让父母以后不要再和他联系,随后就挂断了电话。那是父母与他的最后一次联系。

此后20年间,儿子始终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游离在父母的视线之外。这次老母亲病重,她迫切想见到儿子,不为别的,只是想死得瞑目。

网友们通过努力,终于联系上了这个儿子。正当大家满心期盼儿子归来时,儿子的态度却依旧如20年前父母恳求他往家里寄钱时一样,希望家人不要再通过媒体寻找他。

如果可以预见这样的结果,这位母亲还会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培养成学霸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大多数父母为孩子付出时,并没有考虑今后会得到多少回报。

父母一味付出,未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教养和健全的人格,那么这个孩子越优秀,只怕父母会越失望。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未曾意识到这一点,一直以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从重点小学一路来到双一流高校,进入社会后获得一份好工作,他们就是成功的父母了。

这种教育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欲望。曾经看到一条报道:有个贫困家庭的女孩,迷上了一位歌手。为了观看这位歌手的巡回演唱会,她辗转全国各地,每次都要花不少钱。这户人家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宽裕,女儿这么追星更是雪上加霜。最后,父亲留下一封遗书,坦言无法满足女儿的欲望,只能以死谢罪。

为了满足女儿的欲望,这位父亲耗尽家产。更多父母没有这么极端,但是对自己极为苛刻,自己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却在儿女身上一掷千金,只为看到他们的笑脸。

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家长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学霸,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希望孩子不仅课业优秀,而且琴棋书画等样样精通。

他们对孩子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能读好书,考试中拿到优异的成绩,进入名牌学府。至于其他事情,统统不用孩子操心,他们都可以代劳。

家长大包大揽,孩子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看似美好,也确实能培养出能力上、考试分数上出类拔萃的孩子,但孩子的道德水平如何,或许只有天知道。

最为偏激的情况,就是上文中这位与父母失联、拒绝与即将离世的母亲见面的儿子。他优秀吗?至少能力、才华上如此。但在精神、品格上呢?

2

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孩子成为精英。除了重视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我表姐的孩子薇薇成绩并不出色,但见过这个孩子的人,都说她是个好孩子,因为她很懂得感恩。

孩子很小的时候,每当别人提供帮助,表姐都不忘让孩子说声“谢谢”。比如表姐带她坐公交车,如果有人主动给她让座,表姐必定会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对人家表示感谢。

每次给薇薇买礼物,表姐也不会一买了之,而是借机向她传递父母挣钱不容易的信息。这样,她从很小就知道,家里每天的吃穿用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她拥有的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美味的食物,都是父母辛苦打拼挣来的。

表姐还带薇薇去公司,让她实地体验父母挣钱的不易。时间久了,薇薇明白父母的辛苦,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任性,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要买,不给买就赖着不走,也不会提过分的要求。

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薇薇懂得了,因为父母的付出,她才有了幸福生活。因此她非常感恩父母的辛勤劳动,一有机会就帮父母做些家务。

除了懂得向父母感恩,表姐还引导女儿对社会感恩,对很多陌生人感恩。正是有了许多人默默的付出,城市才能正常运转,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才能得到保障。

长期的感恩教育,让薇薇变成了一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女孩。她在同学中人缘非常好,别人都愿意和她来往。

“感恩的心是零存整取的存折,投入的多,收获的也多,而且收获永远大于投入。”因为感恩的人生,会更加丰满和有张力。

3

除了懂得感恩,人还要具备责任意识。任何人都不是游离于群体之外的孤立个体,既然要生活在群体中,必然要肩负责任。要培养责任意识,家庭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长担心做家务会占用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把所有家务都包了。殊不知,这样做会错过一次次对孩子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机会。

因为当家长从孩子手中夺过扫帚、抹布时,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意识:我在这个家中不需要尽到责任,可以尽情享受父母的付出;我只要把书读好,其他责任都不用承担。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一点也不难理解。

我曾在超市门口看到一對母子,小男孩不过五六岁,手里拎着几包东西,小脸蛋红扑扑的,额头上有一些汗珠;母亲跟在旁边,完全可以把小男孩手里的东西拿过来,但她没有。我忍不住和孩子的母亲攀谈,这位母亲说每次出来购物,她都会让孩子帮她提一些东西。平时在家里,她也会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整理杂乱的房间。她说她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意识到:作为家庭的一员,有必要负起一定的责任。

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更要让孩子人格完整、心理健全。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表姐儿子母亲
打儿子
表姐“着火”了
椭圆表姐的来信
与众不同的表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给母亲的信
玩雪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