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断奶记

2020-04-20 22:38黄雅芬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断奶时段小羊

黄雅芬

饲养活动作为幼儿园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让幼儿在感知、操作、体验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形成积极的情感。

春天,幼儿园的周阿姨家里的羊妈妈生了五只小羊,因为羊妈妈的奶水不够同时喂养五只小羊,所以周阿姨要把一只小羊送人,孩子们听说后就领养了这只小羊。小羊到来后,孩子们精心照料,帮它搭建小窝,给它准备奶。一段时间后,小羊渐渐长大,除了喝奶外还吃起了各种辅食。自从小羊吃辅食以来,孩子们细心地观察到小羊三餐两点的奶量并未减少,反而更大,有时甚至故意不吃辅食,等着喝奶。孩子们担心这样下去,他们准备的奶不够小羊喝了,于是提出建议:既然小羊已经吃辅食了,是时候给它断奶了。那么,在尝试断奶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怎样的探究与学习呢?

第一次尝试:先吃辅食后喝奶

孩子们商量着让小羊先吃一些辅食,吃得差不多了再给它喝奶,他们认为这样它就会少喝奶。这听上去很在理,大家决定试一试。但是在尝试的过程中问题来了,小羊不肯吃草,连最爱的月季花也不吃,总是在找奶,每次看到奶瓶都会激动地嗅来嗅去,然后把奶瓶衔在嘴里给孩子们(见图1),让他们喂它奶。第一次尝试给小羊断奶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尝试:减少上下午小点心时段的奶量

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孩子们觉得还是让小羊先喝奶再吃辅食,但要给它少喝点奶,这样它就会吃辅食了。“那先减少三餐两点中哪顿的奶量呢?”教师问。孩子们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早中晚三餐的奶量不能减少,因为晚上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很长,小羊最饿,所以早晚两餐的奶不能少,而午餐要吃得饱,跟人一样,所以只能减少上下午两顿小点心时段的奶量,因为平时人吃的小点心也很少。“那你们说的‘少点是多少呢,能不能有个具体的数字?”教师追问道。孩子们想了想说:“可以喝奶瓶的一半(150ml)试试看(见图2),喝完后看看小羊吃不吃辅食,如果吃辅食了就表示奶量合适,不吃就说明奶量太多了。”

其实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估算的过程,孩子们提出的“奶瓶的一半”并不是凭空猜测的,而是有依据的,因为当时小羊的喝奶量范围为40~300ml,他们依据这个范围推理出了一个近乎中间的数值进行尝试,而事实也证明他们估计的数值与实际数值很接近,即小羊喝完奶后还能继续吃辅食,而且吃的量适当(见图3),这就避免了他们无头绪地花费大量时间让小羊将各种量的奶都试吃一遍,孩子们通过这次尝试成功地减少了小羊上下午小点心时段的奶量。

第三次尝试:断掉上下午小点心时段的奶

通过尝试减少小点心时段的奶量,小羊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孩子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后,越发有信心帮助小羊断奶了。这时,有孩子大胆地提出:“能不能给小羊少喂一顿奶?”“那先少喂哪顿奶比较好呢?”教师问。大多数孩子还是坚持先前的想法,认为早中晚三餐的奶是不能断掉的,也就是说只能断掉上下午小点心时段的奶。那么问题来了,是断上午小点心时段的奶还是断下午小点心时段的奶呢?有的说断上午的,因为上午吃完早餐很快就吃午餐了;有的说上午不能断,因为上午是小羊学本领的时候,要给它补充营养。孩子们说得都有道理,那到底听谁的好呢?

这时,有孩子提出:“我们用数字比一比,看看小羊哪顿奶喝得少,就减掉哪顿。”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用数字来说明最有说服力。由于孩子们记录了小羊每次的喝奶量,教师就辅助他们一起将最近几天小羊上下午小点心时段的奶量记录找出来,但是这样的比较对孩子们来说太难了。为了让孩子们能更清晰、直观地比较,教师设想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帮助他们比较。于是,教师向孩子们提供了由教师作了初步设计的小羊上下午小点心时段奶量的对比图表,由孩子填入数字,这样就方便比较了。可是,孩子们还是提出了疑问:“老师,有些数字我们不知道谁大谁小。”教师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数字如果标在奶瓶上,孩子们就能知道谁大谁小,因为他们了解奶瓶的刻度越往上数字就越大。基于这样的发现,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奶瓶示意图(见图4),这样,孩子们就能轻松地比较出数字大小。孩子们还想到用红苹果贴纸作标记,哪个数字大就给它贴个“红苹果”(见图5),获得“红苹果”多的那个时段,小羊的喝奶量大。通过以上方式,孩子们发现小羊上午小点心时段的奶量大,下午小点心时段的奶量少,于是决定先断掉小羊下午小点心时段的奶,等小羊习惯后再断掉上午小点心时段的奶。就这样,小羊从一天五顿奶减少到了一天三顿奶。

其实,孩子们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就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帮助孩子们发现了那些不容易直接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判断出应该先断哪顿奶,真正做到了科学断奶。

第四次尝试:先吃辅食再喝奶

因为第三次尝试的成功,小羊已经习惯了上下午小点心时段只吃辅食不喝奶。在此经验的基础上,孩子们再次勇敢地提出让小羊尝试先吃辅食再喝奶,因为他们坚信,小羊只有做到了先吃辅食才能最终把奶戒掉,理由是,小羊先吃辅食,可能吃着吃着就吃饱了,这样它就会忘记喝奶。于是,孩子们试着先给小羊喂一些它爱吃的食物,相比第一次,这次小羊愿意吃了。果然,在先吃辅食后喝奶的情况下,小羊三餐的奶量明显减少了(见图6)。

第五次尝试:断掉三餐的奶

让小羊先吃辅食再喝奶的尝试成功后,小羊早中晚三餐的奶量减少了很多,孩子們觉得是时候让它再断掉一顿奶了。“那我们先断掉哪一顿奶呢?”教师问。由于有了之前小点心时段奶量的对比经验,这次孩子们也找出近段时间小羊三餐的奶量记录,然后将数据填进教师提供的三餐奶量对比图表中。这次孩子们提议哪个数字小就给它贴一个“红苹果”,最后看看哪个时段的“红苹果”多,就先断哪顿奶(见图7)。孩子们再次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解决了三餐奶中先省掉哪顿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习得并最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数据。通过比较,孩子们清晰地看到小羊午餐奶量最少,其次是晚餐,最后是早餐。于是,孩子们将午餐的奶断掉后,又断掉了晚餐的奶,不料在断掉早餐的奶时又遇到了问题。

第六次尝试:逐渐减掉早餐的奶

在上一次的尝试中,孩子们成功地将小羊午餐和晚餐的奶断掉了。在大家都认为只要把早餐的奶断掉,小羊就能成功断奶时,只有睿睿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我觉得早餐的奶还是要慢慢减,要是一下子一点奶也不喝,小羊肯定受不了。”“那怎么慢慢减呢?”教师追问。“我们可以让小羊一天吃草、一天喝奶,再一天吃草、一天喝奶;等过几天后就两天吃草、一天喝奶;再过几天就三天吃草、一天喝奶……最后就不喝奶了。”睿睿解释道。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明白睿睿的意思,教师将其梳理成了表格。

其实,当孩子们提出这样的想法时,他们已经在用AB、AAB或AAAB的变量来呈现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就这样,小羊在不知不觉中把奶断掉了(见图8),这一方面体现了孩子们对小羊的宠爱,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小羊断奶的痛苦。

反思:

给小羊断奶这件事引发了孩子们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提出疑问:“小羊已经适应吃辅食,是不是就可以断奶了?”针对问题,孩子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发现小羊自从吃辅食以来,奶量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了,于是孩子们猜测小羊是为了喝奶才故意不吃辅食的。面对猜测的结果,孩子们制订了帮助小羊断奶的计划,他们收集、记录信息,尤其是在第二、第三、第五、第六次尝试中,他们运用数字、标记、图表客观记录事实,在事实基础上建构知识经验,帮助小羊成功断奶。最终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小羊断奶也跟我们宝宝一样需要慢慢来,要科学断奶。

在整个断奶活动中,孩子们其实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他们提出问题、观察比较、推理猜测、实证研究、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针对小羊断奶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探究,前后经历了六次尝试,在探究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先吃辅食还是先喝奶?上下午小点心时段先断哪顿奶?三餐中先断掉哪顿奶比较好?”然后他们收集记录数据、运用经验、寻找规律和关系、尝试新的研究,如同科学家一般进行多次探究,最终获得结果。

活动能进展得如此顺利,教师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密切关注幼儿,适时给予支持和帮助,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1.支持幼儿记录和整理信息

探究活动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需要幼兒对活动有更深入的思考,但由于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幼儿往往无法单靠个人能力深入探究,这时教师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整个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录和整理信息,重视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运用数字、图画、符号、文字、表格、照片等多种方式记录发生的一切,推动整个活动不断向更深一步发展。

2.引导幼儿提问、猜测和验证

科学探究的过程离不开提问、猜测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但想要继续探究下去,则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活动中,教师调动幼儿原有经验分析事物现象和成因,并给予他们充分猜想的机会,依据猜测引导他们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进行验证,从而获得新的经验。

3.鼓励幼儿合作、交流

幼儿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幼儿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有权对同伴甚至教师提出疑问,这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分享,实则是在引导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和概念。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口头语言或图表的方式表达每次探究的结果,推动幼儿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综观整个活动,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与小羊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开始学着理解、尊重和关爱生命。在为小羊断奶的过程中,孩子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小羊遭受痛苦,所以整个断奶的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清楚地看到,孩子们前前后后的活动无不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欣赏,他们的实验操作在面对有生命的小动物时呈现出了一种特别的意义——温柔相待。在与小动物进行适宜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解了“他们”与“它们”之间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理解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经验基础之上,孩子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敬畏生命。总而言之,亲近小动物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是孩子展现天性的过程。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孩子们的探究和学习在悄然发生。

猜你喜欢
断奶时段小羊
毛茸茸的小羊
Hunter—Gatherers
小羊不吃菜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冬天不宜给孩子断奶
断奶并不是“咔嚓”一下就断了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
断奶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