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新苏式园林与千年吴地文化

2020-04-22 00:36文嘉
莫愁·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越窑特展莲花

文嘉

园林之美

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开馆。苏州博物馆新置于院落之间,主庭院的北墙外即是拙政园,进入大厅,可见北墙根处,以米芾山水画为蓝本的片石假山堆叠成趣,且有矮栏曲折石桥横卧清波,桥下锦鲤嬉逐,一侧翠竹摇风,一侧苍松欹立。站在八角亭处俯仰四周线条清朗的灰白色建筑,庭院既是拙政园风格的延伸,又有现代气息的融入,令人耳目一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建筑大师贝聿铭。出身苏州名门的他将思念之情凝聚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尽我的微薄之力,报答生育我的那种文化”。他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加以提炼,根据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用几何造形和现代建筑材料营造出清新、致雅的博物馆屋顶。放眼四处,屋顶的造形、门框的形状、窗户的形态,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游客未入展厅,已被建筑之美所折服。

传统的苏州园林用百变花窗、疏枝茂叶、太湖石的天然孔洞等,营造出扑簌迷离、婆娑起舞的光影之美。而贝聿铭用仿木金属遮光条,让阳光透过屋顶投影在白墙上,形成明暗交替的条纹,并随着阳光的变化忽明忽暗,交织如画,承载着游客的观展思绪。

镇馆之宝

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部,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宋代到今天,文化的基脉,在这片土地上亘古不朽,越发灿烂耀目。

苏州博物馆馆内现有藏品1万8千余件(套),分为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门书画、吴中风雅等四大系列。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馆藏的两塔文物、书画以及明清工艺品。

真珠舍利宝幢是博物馆里的一件镇馆之宝。它自下而上分别为须弥座、佛宫、塔刹,通高122.6厘米,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塔刹下是由金银丝串珠嵌宝的华盖,上是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串珠天龙,顶部是一颗直径3.4厘米的水晶球,外罩银丝火焰光环。整座宝幢造型优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反映出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以及吴地人民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贝聿铭为其量身定做了专用展厅,与古塔形状保持一致,为八角形。

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是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位于北厅,与宝幢遥相呼应。它发现于苏州城西北、建于公元959年的虎丘塔。1957年,建筑工人在对此塔进行维修时发现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包括:石函、嵌螺钿楠木经箱、铜观音像以及这只莲花碗。

莲花碗的展厅外,北有竹林与青莹润洁的瓷釉相互映衬,烘托出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意,东有一帘窗纱,朦胧中,主庭院成了烟雨的江南。一帘烟雨前,莲花碗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静静地展示它的清雅与高洁。

莲花碗碗体通高13.5厘米,由碗和束腰盏托两部分组成,可以分开,盏托中心有一小孔,孔边有“项记”二字,底部有支烧痕。整件器物通体施以青釉,造型规整,碗身及外壁刻有浅浮雕大瓣莲花图案。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最高工藝水准,胎质细腻、釉面晶莹,有着如冰似玉、无水似水的特点。这件镇馆之宝,在1995年上海召开的“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被与会专家认定为是越窑秘色瓷中的珍品。

吴地情结

苏州博物馆多年来围绕吴文化这一主线策划特展。展品既呈现了苏州古人的智慧,也凝聚了苏州今人对传统文化诠释的精华。历史、艺术、政治、军事、教育、文学、科技、社会等,通过一件件文物的交融与折射,让游客感受到吴地从古到今的峥嵘岁月与精神风貌。

在2017年夏“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上,那些令人常念于齿的宝剑呈现在观众面前。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吴王余眜剑与来自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23家博物馆以及苏州博物馆的近百件(套)吴、越、楚青铜器交相辉映。

在“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特展上,《赵天裕柯九思等七君子图》与观众见面。“烟云四合”是苏州博物馆继明代“吴门四家”书画特展后的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特展的首展,顾氏、吴氏、潘氏四期藏家系列特展的最后一期“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于2020年春落幕。

这样的特展,汇聚了海内外的文物。特展将文物故事变得清晰,将历史拉得更近,也将知识融在其中。悠悠的吴地情结,哪怕是短暂的回归,余香依旧浓浓。

图片部分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越窑特展莲花
越窑青釉直颈瓶
莲花岛再见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特展的草莽时代
万金散尽为越窑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
让莲花自由开放
萃珍雅集(二)越窑瓷器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