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措施

2020-04-22 20:35蒋国斌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蒋国斌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变成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和支撑力,并落实到行动中,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文化渗透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50-01

传统文化涉及范围广,内容较为庞杂。这种知识既见于原文之中,也有隐藏在相关注解里,这些都属于在原文知识点基础上的课外拓展延伸。将这些文化知识按照内部联系进行分类,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更好地对其进行迁移运用。因此,我基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探究并总结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应渗透的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该确定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目标。传统文化知识缺乏“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就导致了其教学目标的模糊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研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抓住其文化蕴涵。

以《离骚》和《鸿门宴》为例。我首先细读文本,发现知识。例如屈原在文中对自己的衣饰有生动的描绘:“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写到自己的佩戴时又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我联系起来看,屈原穿着异服,正是以衣服喻修身,以香草喻美德。屈原在这里很显然是用浪漫主义笔调夸张地写自己的服饰,如果仅仅是讲解服饰的华美,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自身高洁的品格。我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需通过仔细甄别,保留学生未知的学习经验。如《鸿门宴》中谈到的古代宴席上宾主的座次,很多同学对于坐西面东为尊产生了怀疑,因为根据以往的文化常识积累,他们认为是坐北面南为尊,我随即引出古人的堂室制度,让学生对古代的座次礼仪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文化渗透的针对性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文化渗透的针对性,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了使传统文化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策略的制定需要以实际教学相适应。由于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向,所以教师必须改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包括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探究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营造浓厚氛围。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将文化常识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文中涉及了纪时、节日风俗等古代文化常识,且信息量较大,绝大部分内容与今天的社会生活相去甚远,对此,我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分成几个板块,让小组成员分别完成,再拼接整合。首先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取组长,组长通过同学之间的长期相处考虑每个学生的成绩、性别等因素挑选组员,同时每个组员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具备或者需要培养的综合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小组,最后我对各个小组进行细微的调整以确保建立科学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形象众多,我安排组员合理分工,各自聚焦于一个角色形象,然后每个组员各自展示汇报自己的成果,比如林黛玉美貌多情、王熙凤精明能干等。总之,合理有效的分组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教学评价,完善学生的文化常识体系

传统文化知识往往是以一个个单独的文本细节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零碎而缺乏系统的,并且学生的系统化归纳较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很多文化常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习迁移能力差。因此,教师需要拓展教学评价的方式,设计并完善学生的文化常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体系的指引下,逐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需求。

以《雨霖铃》为例。我在讲解托物言志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查阅资料,并以小组评价的方式总结常用的托物对象。有的学生认为:松、菊、梅、竹、兰這类意象,往往是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韧的节操的象征,所以也常常是隐逸的居士、风雅的诗人形象;还有的学生认为:《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这里的“长亭”是一个蕴含离愁的景象,所以长亭也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总之,基于学生个体的评价从各个组员的表现情况和优秀组员的贡献值出发,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评价及认同,实际上已经发挥学生个体评价的积极功能了。可见,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知识,提升自主学习的体验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教师在坚持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要注重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方向,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合理的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尤国军.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1).

[2]田新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文学教育(上)2017(13).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