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瞥两汉

2020-04-23 09:34商震
辽河 2020年4期
关键词:霍去病樊哙鸿门宴

商震,1960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诗人。作家。出版诗集《半张脸》、随笔集《三余堂散記》等各类作品集十余部。有作品被译介到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现居北京。

吕文之相

吕文这名字太普通了,任何时期把名叫吕文的人聚集在一起都能装满一火车。人的名字嘛就是个符号,简单点儿的易记、易写,普通点儿的还可以隐于市。

我要说的吕文,其本人也许算是普通,但真不简单。他是秦朝末年人,据说是吕不韦的侄重孙,是单父人,单父就是今天的山东单县。吕文原本是当地的一个富豪,因与人结仇,为避祸举家迁往沛县。当时的沛县县令是吕文的至交好友。

吕文到了沛县,借县令之势办了一个乔迁大宴,沛县政府官员、富豪乡绅均送贺礼前来赴宴。办宴席简单,收贺礼安排座位是件麻烦事儿,县令就把这事儿交给了当时县政府的秘书科长萧何。萧何聪明,为了让县令高兴就临时定了规矩,送贺礼不足一千铜钱的都坐到堂下去吃饭,也就是坐到大厅去;一千铜钱以上的人,才能进包厢。这个规定让当时的一个小吏、泗水的亭长(也就是乡镇公安派出所所长)刘邦很生气,就跑过来故意搞怪。他分文不出,却在礼单上写:“贺钱一万。”萧何虽然瞧不起刘邦这样的人,但也不敢惹他,就把这事而告诉了吕文,吕文听说后心生怒气,心想,一个乡镇派出所长,竟敢在县太爷坐镇的宴席上撒野,难道想到我这儿收保护费?他带着怒气出来要把刘邦赶走。可是一见到刘邦,倒吸一口凉气:“我的妈呀!这人咋长成这样!”刘邦长得啥样?司马迁在《史记》上说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准”就是大脑门高鼻梁,可能还是蒜头鼻。“龙颜”不好解释,不能说面部长得像龙。但是“龙颜”这个词,自从有了皇帝之后就一直被延用,用烂了也用。估计司马迁也不知道刘邦长得什么样,那么刘邦是皇帝,皇帝的面目嘛,就是“龙颜”吧。接下来就很具体地说刘邦是一脸大胡子,存疑的是刘邦左腿有七十二个黑痣,司马迁肯定是看到西汉时的一些史料和传说写入《史记》的,但吕文是不可能一眼就看到刘邦腿上有黑痣的。《西汉演义》上如是说:“吕文见邦状貌,甚奇之,常曰:刘季虽贪酒好色,人多轻之,但时未遇耳!若一发迹,其贵不可言。”遂请其入包厢就餐,后来吕文再邀刘邦到家吃饭时,就对刘邦说:我会看相,你相貌非凡,将来是不得了的人物!并说:我把二女儿吕雉给你做媳妇,你可不能推辞啊!

刘邦被吕文的真诚、热情、面相学、忽悠术给弄懵了,心说:我还能富贵?还能做人上人?之前刘邦从来没想过要大富大贵,更不会想到将来要当皇帝。但是,若真能像这吕老头儿所言,我富贵了,做人上人了,岂不更自由地纵横酒色、呼朋唤友、天高地远吗?好!然后揖手一拜说:吕大叔,您的话我信了,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了您。只是您这女儿嘛,我不敢娶。刘邦确实没想过要结婚,那时他已经有一个非婚生子刘肥了。他礼貌地对吕文说:“吾有三事未立:第一,幼而失学;第二,力弱无勇;第三,贫不能自赡。有此三事,岂敢屈公之女耶?”刘邦说的这三件事是真实的,不是推托。但吕文深信他的看相本领,对刘邦说:“吾意已决,愿君勿阻。”

吕文究竟懂不懂面相学?面相学是否真的有这般神奇?我还真不敢冒失。不过,在生活中确实看到了人的面相有差异,善相有善举,佞人有恶为。“君子坦荡荡”就不多说了,君子就是说话清澈,面目透亮、举止磊落;而一些卑琐之人的面相,也容易辨识,比如目光游移,表情晦暗,皮笑肉不笑,脸上透着阴气,等等。但是,貌似君子而内心卑鄙的人,就不是我们这些肉眼可以看出来的了。米兰·昆德拉说过一句话,原文我记得不准了,大意是:令人作呕的不是他的相貌丑陋,而是他戴着的漂亮的面具。

若说吕文看了刘邦的面相,嫁对了一个女儿是偶然或传奇可以理解,历史故事嘛,大多是不可考的传说。重要的是吕文又给一个人看了相,又嫁出一个女儿。

沛县人爱吃狗肉,于是杀狗的屠夫就比较多。其中有一个杀狗的屠夫叫樊哙,来找刘邦喝酒,被吕文看到了。《西汉演义》如此描写:“吕公相其人,身材凛凛,相貌堂堂,声若巨雷,暗想此人一盛世诸侯也。”这吕文看相,与摆地摊看相的不一样,摆地摊的人常说的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直口阔,双耳垂轮,等等。而吕文只看这个人的身体强壮,五官周正,说话声音大,就认定将来要当诸侯。于是,邀其喝酒,开口就说:“请问君有内助否?”哙曰:“某少贫贱,无父母,尚未有配。”吕文说:“我有个女儿已经许配给刘邦了,还有一个在家,就许配给你了。”樊哙虽是糙人,此时也会想:这个老吕头儿,家境很富裕,还和我们县长有勾搭,怎么就想把女儿嫁给我们这些不着调、不靠谱的穷光蛋呢?不会是女儿长得太丑或有啥缺陷吧?刘邦看出了樊哙的心事,就劝道:“这个老头儿会相面,看出来咱俩将来能保护好老婆孩子,你就不用推辞了。”

就这样,吕文通过相面认了两个女婿,而且真被他相准了,刘邦真做成人上人,当了皇帝。樊哙追随刘邦一路厮杀也真做了舞阳侯。刘邦死后吕雉主政,樊哙的老婆吕媭也封了侯,还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河,吕氏家族一时鸡犬升天。

吕氏家族,权倾朝野,也真是风光了几十年。至于后来被刘氏集团所灭,那是另外的话题。历史进程的轨迹本来就是这样:一个族群放肆的疯狂过后,就是惨烈的灭族之灾。

我曾买过一本《麻衣神相》,读的时候字面意思懂了,但不会操作。拿着书对着镜子自观自相,发现没几样能和现实中的我对应得上,看来单凭书本知识是得不出真知的。

吕文的相面术有多高深,不可查考,能看到的记载就是给刘邦、樊哙相过面,而且相得都很准。不能说吕文是碰巧了,应该说,是吕文的社会经验帮了他,他相信:相由心生。

苏武之节

在我十岁左右听妈妈常常哼唱一首歌,叫《苏武牧羊》。那时,我只知道《王二小放牛》,不知道苏武是谁,更不知道苏武为什么要到北海边去牧羊。后来逐渐长大了,读到了一些讲述苏武故事的书,才知道苏武牧羊是怎么回事了。从那时起,就对苏武肃然起敬。初中的课本里有苏武牧羊的一篇课文,为了表现出我比其他同学强,就央求我妈把《苏武牧羊》的歌词抄写给我,并跟着妈妈学会了这首歌。这首歌,我现在时而也会哼唱几句。我把妈妈抄给我的歌词录在这里吧,因为现在我看到的这首歌的歌词与妈妈抄给我的不太一样。

其实,把霍去病当作民族英雄来敬仰是应该的,当作青年才俊去热爱是应该的。当作仁义礼智信的楷模是说得过去的,当作一心为国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也是说得过去的。

霍去病深谙兵书战策,且能灵活运用,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是个少年老成的军事家。史上说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其实,霍去病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所生的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在卫家降世。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但霍去病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一次出征时顺道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霍去病命下属将霍仲孺请到休息的旅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大人,汉唐时指父亲)之子。”霍仲孺愧不敢应,匍匐叩头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在领军归来后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霍去病从来不沉溺于富贵,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为霍去病塑像的。唯独用他名字中的“去病”来暗示自己“去了病”是错的。霍去病究竟得了什么病,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史记》:“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这是历代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但是,还有一种传说:匈奴人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埋在水源中,使水中滋生细菌,汉军攻伐在此水源下游饮水,致使汉军多不战而亡。这样的事,史料上是有记载的。大概霍去病也是饮了这种水导致染病,医治无效身亡。我相信这个传说。

回到兰州霍去病雕像的话题上。兰州是通往西部的重要通道,塑霍去病的雕像,让大家记住这个民族英雄和青年军事家是理所当然的。

项羽之仁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鸿门宴”一章写得十分精彩。鲁迅先生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大多是缘于“鸿门宴”这一章。

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是四处采访、道听途说得来的史料。据史料记载,正是司马迁采访了樊哙的孙子樊他广,才得以完成“鸿门宴”一章。我们首先要坚定地相信“鸿门宴”这件事确实发生过,然后,再确认“鸿门宴”这一章是司马迁创作的。这一章在《史记》中文学性最强。毫不讳言,我读“鸿门宴”就是当小说读的。

文学创作要有一定事实依据,这是常识。“鸿门宴”的事实依据就是樊他广的口述和民间流传的一些只鳞片羽。我甚至猜测,樊他广给司马迁讲述时,就掺合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已经进行了一次口头创作。因为樊哙究竟和他孙子讲了多少现场的情况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以樊哙当时的身份,能知道多少“鸿门宴”的内幕?

“鸿门宴”只有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文学创作,才是史家绝唱。我不想讨论“鸿门宴”这一章的史学或文学问题,我想谈谈项羽集团经过了那么多策划、费了那么多周折,摆下了“鸿门宴”,为什么没杀成刘邦?

项羽是贵族出身(这个贵族不是今天的某某某拥有的财富数字,也不是官至几品),家教良好,知书达理。刘邦是没落地主家的浪荡子弟,读书不多,却颇懂江湖。

“鸿门宴”上,项羽集团的人都刀出鞘、弓满张、箭在弦,唯项羽没有下定决心。首先,项羽读书太多,读书是让人讲感情的,所以项羽对刘邦讲起了感情,毕竟他们曾经是结拜兄弟,那个时候的结拜兄弟常常比一奶同胞还亲。其次,刘邦肯来谢罪,对他服软,项羽就觉得再杀他无甚道理了。项羽没有把刘邦当作政治上的对手,而把刘邦当作一个无罪之人。把政治上的竞争对手當作无罪之人,是政治弱智,是政治家的妇人之仁。所以,项庄手上的那把剑一直没有刺到刘邦。刘邦捡了条命。不,刘邦捡了一个汉朝。

按说,政治家首先是不能有感情,不能按道理行事。懂道理、讲感情是做个普通好人的标准,做不了政治家。政治家讲的是利益,只要能夺得政权、巩固政权,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什么背信弃义的事都可以做。但那时的项羽还不是政治家,讲感情、讲义气、讲道理,尤其是不能识破刘邦身上的无赖本性,没能识破刘邦在他面前装孙子,是为了换回小命,回头要消灭他。可以设想,如果“鸿门宴”中把项羽和刘邦的角色互换,项羽会活着出来吗?肯定不会。汉朝建立后,刘邦的所做所为,已经证明了刘邦是个无情、无义、无理的政治家加流氓、无赖。

我说项羽是不成熟的政治家,是因为他用俗世好人的感情和伦理来面对竞争对手。当刘邦单身脱逃后,亚父范曾一声长叹,对项羽说:你这个小子呀,不值得我给你出谋划策啊,将来与你争天下的必是这个刘邦。我们就等着做刘邦的俘虏吧。

那时的项羽确实年轻,才26岁,而刘邦已50岁了。除了年轻外,项羽还刚愎自用。政治家无妄地放大自己的身形,就会忽略对手的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刚愎自用是政治家给自己挖的陷阱。

项羽失去了“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最后导致乌江自刎。那年,项羽仅30岁。有人说,项羽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我相信。讲感情的人都讲颜面,有虚假的自尊。如果项羽是个真正的政治家,就不会有什么“无颜”一说,回江东召集兵马,重整旗鼓再与刘邦拼争就是了。

在项羽自刎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刘邦的五位骑兵将领追杀他,其中之一叫吕马童,曾经在项羽集团工作过。项羽看到吕马童追到眼前,对吕马童说:“听说刘邦要用千两黄金买我的人头,还封万户侯,我把这个好事给你吧!”然后,拔剑刎向自己的脖子。看看,死之前还要做一次俗世好人。

猜你喜欢
霍去病樊哙鸿门宴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霍去病之死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霍去病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猛人樊哙
张居正的反贪“鸿门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鸿门宴”
霍去病